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一提到模特,大家腦海裡應該想到的是這樣的。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沒錯,這些都是模特。模特主要承擔展示時尚產品、輔助宣傳媒體廣告、服務大眾審美需求、表現攝影藝術理念等,所以才會有內衣模特,車模,以及廣告模特,T臺模特,商務模特等等。

模特在長相、身材、氣質和展示能力等方面有較高的要求,同時還要具有文化基礎、人格素養等內在涵養,這樣才能很好的詮釋索要表達的產品的意境。模特這個詞本來是源於英語“Model”的音譯。

但這並不代表模特是來自國外,實際上在宋朝的時候,一個皇帝就首先發明瞭模特,不過那個時候的模特是男模特,而且還是士兵。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趙匡胤陳橋兵變奪得了天下,但是還沒有解決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當時的的官員和老百姓也只是把宋朝當做五代的一個延續,所以趙匡胤想要解決這一局面,讓大宋的江山能夠延續下去。

首先要解決就是收回中央禁軍將領的兵權,趙匡胤很清楚,他就是靠著這些禁軍將領的擁護才坐上皇帝的寶座,如果不收回權力,那麼明天坐上皇帝寶座的可能就是他們,但趙匡胤是仁慈的,他不想採用殺功臣的方式來解決,他採用了較為溫和的方式,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所以這些掌握兵權的大臣紛紛辭職,趙匡胤順水推舟,免去了他們的職務,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 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

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候,共計九員,作為三衙統兵官。這樣原來中央禁軍的統帥只有一個,現在變成了三衙統領,又設置了九個官員,武官想要作亂就要掂量一下了。

中央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地方節度使。唐末以來,地方節度使有財權,還有自己的士兵,所以才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所以趙匡胤採取了三個措施來解決這一問題。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1、削奪其權,把節度使兼領的支郡收歸中央,由中央任命這些官員,並且不能長久的在一個地方當官,三年一輪換,這樣節度使的權力小了。

2、收回賦稅權,以前節度使都會自己收賦稅,大部分上繳中央,一部分留在地方使用,趙匡胤要求賦稅全部上交中央,如果地方有需要,向中央申請,這就剝奪了節度使的財權,即使地方有心也沒有錢去發展軍事了。

3、收其精兵,雖然權力小了,也沒有財政權了,但是地方還有兵啊,所以趙匡胤要把精兵收歸中央,趙匡胤採取了折中的方式,宋太祖下令各州長官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的人,都選送到京城補入禁軍。

地方節度使不能隨便糊弄,是有標準的,也就是所謂的模特,當時叫兵樣,讓各地的節度使按照這個模特的標準選兵。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趙匡胤選擇的模特標準是琵琶腿,即大腿粗壯者,車軸身,即肩寬腰細者,身高為五尺五寸至五尺八寸。這樣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而地方軍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廂軍,只供雜役。

地方再也沒有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現代的模特是為了宣傳,是一種時尚,而趙匡胤選的“模特”則是為了收權,是軍事策略,同樣是模特,差距可是巨大啊。

模特:是俺們宋朝這個皇帝發明的


模特

李榮浩 - 模特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一事,歷來的史學家大都深信不疑,而且在民間廣泛流傳。但也有學者經過考證,對這件事下了這樣的評價:故事性強、子虛烏有。

認為“杯酒釋兵權”實有其事的論者,主要依據是北宋中期以來的一些史籍的有關記載。現存“杯酒釋兵權”的最早記載,是北宋丁謂的《丁晉公談錄》(以下簡稱《談錄》)和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以下簡稱《筆錄》)。《談錄》記述了趙匡胤與趙普關於此事的一段對話。

書中記載,趙普對趙匡胤說,禁軍統帥石守信、王審琦兵權太重,“皆不可令主兵”。趙匡胤聽後不以為然,認為石、王這兩位老將是自己多年的老朋友,決不會反對自己。

趙普則進一步做工作,說石、王這兩位老將缺乏統帥才能,日後肯定製伏不了部下,後果將不堪設想。趙普終於說服了宋太祖,罷了兩人的兵權。《筆錄》則更明確地記述道:相國趙普屢以為言,宋太祖“於是不得已,召守信等曲宴,道舊相樂”,最後讓他們“自擇善地,各守外藩,勿議除替”。

事隔半個世紀,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在《涑水紀聞》(以下簡稱《紀聞》)中,對此事的記載則更為詳細。書中記載,在宴會的第二天,趙匡胤的部將個個心領神會,“皆稱疾,請解軍權。上許之,皆以散官就第”。

上述三種記載,矛盾百出。首先,《談錄》只講罷石守信、王審琦二人的兵權,並無設宴請客這一情節。而《筆錄》記載罷去兵權的宿將,除了石守信、王審琦外,還有其他幾位將領,並增添了太祖設宴與宿將“道舊相樂”的情節。

後世所謂“杯酒釋兵權”一說,基本上都出於此。《紀聞》則稱石守信、王審琦等皆被罷軍權,以散官就第,而又大事鋪張設宴道舊情節,繪聲繪影,恍如身歷其境,明顯不可能,距離當事人的時代愈遠,記載卻愈詳細,就愈是不可信。

其次,三書都說此事與趙普有關,但說法卻不一致。據《談錄》一書所記載,罷石守信、王審琦的兵權是宋太祖聽了趙普一次談話之後就決定的。但若根據《筆錄》所載,此事則是太祖在趙普多次苦諫之下才“不得已”而罷去他們的兵權。

但若根據《紀聞》所記載卻是太祖、趙普兩人共同謀劃的結果,如此矛盾的說法怎麼沒能成為史實,蓋棺定論呢。

第三,上述三種史料,對石、王被削去兵權後的出路,說法也各不相同,有的只說“不令石、王主兵”,有的說他們“尋各歸鎮”,有的則說他們“皆以散官就第”。

第四,關於“釋兵權”的內容史學界也說法不一,有的說是指罷石守信等四人典禁軍,有的則認為主要是為了削弱藩鎮勢力。

另外,“杯酒釋兵權”這樣一件大事,在北宋史官修的《太祖實錄》和《三朝國史》中卻未見一字。元末,史學家根據《太祖實錄》與《三朝國史》編撰而成的《宋史·太祖記》對此事也不著點墨,因而有學者認為這件事發生過的可能性非常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