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一、互聯網打開了一面與世界溝通的窗戶

中國互聯網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目前擁有超過八億的個人用戶,超過98%的用戶使用移動互聯網。

互聯網已經和各行各業有了深度的結合,產生了多個交叉行業。

過去的七八年,互聯網在消費領域有了大量的應用,產生了小米、美團、字節跳動、滴滴等一系列新的互聯網公司。

接下來還會有更多的公司崛起,互聯網為企業更深層次的服務才剛剛開始。

二、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雷軍說,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就是互聯網怎麼為企業服務。

和美國相比,中國在企業服務和企業應用上是相對落後的。

在產業互聯網領域,美國有很多過 100 億美金市值的公司,而在中國基本沒有。這是我們的差距,也意味著在產業互聯網領域,各個企業都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雷軍認為,在企業服務領域,最重要的是企業流程的標準化。如果每個企業都不一樣,做企業服務的企業就很難賺到錢。

1、新機遇:產業互聯網已成氣候

(1)百度李彥宏:人工智能會帶來大量新的機會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李彥宏表示,“互聯網時代和人工智能是兩個不同的時代”,人工智能時代不僅僅會深刻地改變、影響我們消費的領域,也會深刻徹底地改變產業、改變To B的領域。它對於人類社會的影響比互聯網對人類社會的影響要更加深遠。

互聯網是“前菜”,而人工智能是“主菜”,它的影響力更大的一個東西。

過去如果你說什麼,計算機是聽不懂,而如今智能音箱每過一兩個禮拜,它都比以前更聰明一些。而如今人工智能的發生和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節點,就是人機交互的模式是從原來的鼠標、鍵盤轉向觸摸屏,再從觸摸屏轉換到語音的這種對話。

人工智能會帶來很多新的機會,它將引領人們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而迎接新的時代,就註定要有一個新的思維、新戰略,才能讓人工智能更好地為人類服務。

(2)騰訊馬化騰:AI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的新型基礎設施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在大會表示:全球產業都在進行數字化,在此期間機遇挑戰並存,產業互聯網機會巨大。

隨著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始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的新型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的算法要有更多深層次理解,另外人機人腦之間的整個未來外部網絡之間的互聯將是有意義的。

未來10年內在新的人機接口方面將會有很多的變化,如果5G加上VR的基礎,加上續航能力,加上計算能力等被解決,一定程度上會有比較實用的VR計算軟件和AR計算軟件會出現,這也是劃時代的突破。

(3)小米雷軍:誰把握住AI誰就把握住未來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小米公司創始人、CEO雷軍認為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這個時代的機會和想象、作為空間甚至遠超過以前提出的大數據時代和移動互聯網時代。如果說以前還只是浪潮,現在我們已經正式進入了人工智能時代。

雷軍認為,AI+IoT+5G將會產生一個核聚變,所有設備都能無縫鏈接在一起。很多的物聯網設備,包括機器人在內都開始融入人們的生活,整個產業鏈已經非常常熟。

誰把握住了人工智能,誰就把握住了未來。

(4)浪潮集團孫丕恕:什麼是新型互聯網企業?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孫丕恕認為,就是新連接、新生態、新運營商。

未來三到五年,中國將會遍及“三張網”:

除了消費互聯網以外,還有工業互聯網和政務互聯網。

工業互聯網是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結合的重要抓手,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政務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在政府的具體體現。

新興互聯網是在 2C、2B 基礎上進一步解放了面向 2G 的業務,實現了 2C、2B、2G 三個對象全覆蓋的連接。

新興互聯網企業通過連接政府數據,加上互聯網數據價值的重構。

通過政府、社會、個人,三個數據的互動,推動郵政惠民興業,真正釋放數據的應用、政用、民用以及商用價值。

(5)IDG資本 熊曉鴿:工業互聯網和硬科技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熊曉鴿說,過去,我們說的 IP 就是一個想法,一種商業模式。但今天的IP,我認為應該是擁有一系列核心技術,也就是用硬科技解決一些大的痛點。

從投資的角度,未來,擁有核心技術,能夠用硬科技去解決人們剛性需求的項目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所以,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將是我們的重點投資方向。

(6)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夥人沈南鵬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中國互聯網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上半場是“互聯網 +”,我們看到各種互聯網的產品,越來越滲透到生活當中的每一部分。

上半場是“互聯網+”,現在已經在往“+互聯網”發展,產業互聯網在未來會有非常高速的發展,尤其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支持下。

沈南鵬認為,接下來,可能更多的“+互聯網”,各行各業包括傳統產業正在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實現產業升級和轉型。

不僅僅是互聯網公司有互聯網的產品,傳統的製造業、醫療、教育也需要有互聯網的工具和解決方案。

比如很多大中型醫院都已經開始用互聯網的工具更好地服務病人。

從血糖的早期監測、到手術的輔助工具、到醫學影像助理,多家互聯網人工智能領域的公司在跟這些醫院進行深度的合作。

(7)俞敏洪:人工智能會給教育帶來重大的衝擊和改變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新東方教育集團董事長俞敏洪接受媒體採訪表示,人工智能技術會給教育行業帶來重大的衝擊和改變,涉及教育行業的方方面面。它是一場革命,是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以及老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但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到底是不是能夠完成教育的全部任務,截至目前仍難以判斷。因為教育的全部任務包含一個人完整、全面的成長培養,包括情感培養、審美培養等,這是很難用人工智能技術來完成的。

教育還是要回歸本質:培養一個完善的人。與老師面對面交流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是人工智能技術和互聯網教育不能取代的。

2、新挑戰

a、數字化帶來的挑戰

數字化對現實世界的重塑過程,將會帶來前所未有的問題和挑戰。

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正在深度融合,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開始成為整個經濟社會的新型基礎設施。

數字世界的一舉一動,都可能牽連著現實世界的正常運轉。

在數字化的發展下,馬化騰提到了以下幾點新挑戰。

如何保障從雲到端的安全防護, 做到萬無一失?

如何真正地保護好個人的數據信息呢?

如何掌握好人工智能這把萬能型鑰匙,讓新技術實現可知、可控、可用和可靠?

如何應對數字化轉型,可能帶來的勞動力結構調整?

如何讓數字技術助力精準扶貧,而不是拉大數字鴻溝?

如何讓數字產品幫助青少年成長,而不是帶來不健康的沉迷?

b、虛擬主播的推出,,不會讓很多人失業?

第五屆互聯網大會|下一個互聯網的核心是什麼?

王小川說,“ AI 合成主播” 這項技術裡涉及三個合成: 聲音合成、表情合成、唇型合成, 特別是唇型合成。

首先 AI 技術分為感知技術和認知技術。感知是有聲音的、有圖像的,感知技術方向上,機器基本有機會可以做到跟人一樣好。

但是在認知技術方向上,機器背後的推理、知識、思考,以語言為核心的邏輯性的東西,機器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這種情況下,涉及到人的高級活動的時候,機器現在是做不到的。

但是,如果在垂直領域裡,特別細分的特定領域,像法律或者醫療,面越窄,機器更有機會做到更接近人類。

不能把 AI 當成大的詞兒, AI 裡面有很多內涵。

在這種情況下, 把 AI 上升到跟人們認知相關的事情,機器在裡面只能做輔助,是沒有辦法取代人類的。

但如果只是聽個聲音,看個圖像,現在像 Face++ 或者商湯做的事情, 機器就已經能取代一部分感知上的事情了。

對於人類的高級活動,現在機器取代人類是沒戲的。高級活動叫認知,低級活動叫感知,目前的機器可以做到感知。

王小川說,AI 合成主播和人類的關係是取代還是配合這個問題,如果只是感知問題,不涉及到後面的語言組織、撰寫深度稿件的話,它是可以去跟真人接近的。

c、內容上的挑戰

新浪曹國偉說,互聯網以及互聯網企業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

比如說社交媒體平臺改變了內容生產和傳播的方式,但是同時也出現了謠言和虛假新聞的泛濫,社會言論分化的問題。

推薦算法提升了內容分發的效率,同時造成了信息獲取過窄、內容低俗化的現象。

比如電商平臺的偽劣商品問題,網約車平臺出現的安全問題等等,這些都是互聯網技術帶給我們便利之外,出現的新的問題和新的挑戰。

d、目前的網絡威脅

卡巴斯基實驗室創始人尤金·卡巴斯基把目前的網絡威脅分為三個大類:

基礎設施、政府以及個人。

卡巴斯說,主要的網絡的威脅還是針對於我們個人用戶以及小微企業,這類威脅達到了 99%。

第三類是針對於工業上的一些網絡威脅,比如說一些惡意軟件等,大家都在金字塔的不同的部分面臨著一系列的威脅。

目前,卡巴斯基實驗室正在研究一個概念,叫網絡免疫,它定義了網絡安全行業的未來。

網絡免疫到底是什麼概念呢?

卡巴斯基說,就是攻擊的成本要高於損失的成本。在受害者層面,我們的損失是少於攻擊者的損失。

這樣就做到了通過新技術推動網絡安全行業轉型到網絡免疫的程度和階段,就做了對於網絡攻擊的免疫。

3、新責任

Facebook 通過AI 對虛假新聞造謠網站開始識別,對內容通過 disputedflags 這種方式進行標註。

谷歌為打擊假新聞,“重寫搜索排名算法”,把具備誤導性、虛假和令人反感的文章進行排名降級等等。

近年來,中國也出現了不少專業的闢謠機構,比如果殼網的謠言粉碎機。

微博進一步把必要的能力開放給了媒體和公眾賬號,不僅能夠直接闢謠,還可以對闢謠內容打標籤,對傳播的內容進行回退。

曹國偉說,平臺方要進一步強化用戶數據管理的責任,從技術層面防範用戶信息竊取,同時要細化用戶隱私偏好設置功能,使用戶在不同場景、不同隱私下有不同選擇。

此外,還要加強對用戶隱私保護意識的培養,提高用戶的自我保護能力和媒介使用素養。

營造一個清朗的互聯網空間,不僅僅是互聯網企業要堅守的責任,更需要各方共同參與,共建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