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透露:買房時這些“面積”的真實含義傻傻分不清,會吃大虧!

時不時地會看到類似報道,某某在大城市買了90平的房子,結果交房時一看傻眼了,測量發現實用面積不足60平,不能退房還叫苦無門,最後只能忍痛接受房子"縮水"。為什麼有這麼多例子擺在這裡,還是會有不少購房者被坑呢?

內行透露:買房時這些“面積”的真實含義傻傻分不清,會吃大虧!

其實這不難理解,被坑的大都是首次購房的人,他們對一些買房專業術語的真實含義並不瞭解,在買房過程中容易被銷售忽悠過去。你想想,初次購房的人有幾個人會清楚地知道,比如容積率、綠化率、建築面積等詞語的真正含義。

小編認為買房後才發現"縮水"嚴重的人,大都對買房相關的"面積"不太清楚。所以,今天小編想和大家普及一下房子的幾個重要"面積",看看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聯繫和區別,對買房又會產生怎樣的影響?

建築面積

指的是建築物外牆外圍水平投影面積之和,簡言之就是買房時銷售對你說的戶型面積,是呈現在房本上的面積。買房總價就是建築面積與單價的乘積。一般來說:建築面積=套內面積+公攤面積,三者之間的關係可用下圖表示。

內行透露:買房時這些“面積”的真實含義傻傻分不清,會吃大虧!

套內建築面積

是商品房套內使用面積、陽臺面積和牆體面積之和。不過,有時你可能會發現套內面積大於建築面積,這種情況是開發商贈送了一部分面積。

套內使用面積

是廚房、客廳、餐廳、臥室、衛生間、儲藏室等空間面積之和,關係著購房者實際可使用的面積有多大。

內行透露:買房時這些“面積”的真實含義傻傻分不清,會吃大虧!

公攤面積

指的是商品房銷售中計入建築面積的公共建築空間的面積,包括樓梯間、電梯井、公共走廊等區域。一些人遇到的買房縮水嚴重,根本原因就是公攤面積過大,導致使用面積偏小,這就意味著購房者花了"冤枉錢"。

所以,小編在買房前一定要清楚自己買的房子公攤到底有多大,這就涉及到公攤係數。開發商會根據整棟樓的公攤面積計算公攤係數,公攤係數=整棟樓的公攤面積/整棟樓的建築面積。每一戶的公攤面積=本戶的建築面積×公攤係數。

比方說,如果看房過程中,銷售沒和你說到公攤或者使用面積的大小,你就可以問銷售要看公攤係數的相關文件。假設公攤係數為23%,那麼建築面積100㎡的公攤面積為100㎡×23%=23㎡,套內面積為76㎡。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虧,100㎡的房子到手只有76㎡。一般來說,公攤係數較為合理的範圍是:聯排、疊加別墅:1%—8%;多層住宅:7%—12%;7—18層住宅:10%—20%;18-33層住宅:16%-25%。

雖說公攤過高會損失部分住宅面積,相當於多花了冤枉錢,但這並非意味著公攤越低越好,因為公攤過低會相應縮減公共設施的規模,這會影響住宅品質和生活的舒適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