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政策底、估值底、情緒底、市場底都在哪?

A股政策底、估值底、情緒底、市場底都在哪?

最近很多專家都說政策底、估值底、情緒底已到,其實私認為這個底要打個大大的“引號”,為什麼,咱來一個個分析分析。

政策底,顧名思義指當股市處於下降通道,且沒有止跌跡象的時候,股市喪失了融資功能,政府發利好消息救市,而形成的底部。

通常政策底的形成,都是由某權威人士講話為發起,並隨後輔以大量的利好政策來夯實。

專家們說政策底來了,主要因為我們的副總理劉鶴在10月19日提到:“要做好股權質押融資業務風險管理以及紓解股權質押困難",並表示"要促進股市健康發展,一定要有針對性地推出新的改革舉措。"

隨後21日下午,上交所、深交所和中國基金業協會等三部門齊發聲,用實際行動疏困股權質押風險,用制度改革和一線監管穩定市場、提振信心。

結合2018年以來的37家上市公司宣佈國資入駐,還有多家公司宣佈引入國資作為戰略投資者來看,確實說明國家不是喊喊口號而是有采取實際行動來護盤,尤其是對一些瀕臨股票質押爆倉的上市公司來說。

總而言之,國家擔心股市繼續下跌引起系統性金融風險,所以在底部開始護盤了。

雖然有國資護盤,但對比過往幾次的政策底還差點意思,當初08年減免印花稅讓股市迎來了一波大漲,14年則是降息降準,都是屬於超大利好級別。

另外,國家入市託底這個東西太虛,15年時國家隊拼命拉也擋不住股市雪崩的節奏,這次能例外?

所以我認為真正有作用的,一定是從基本面上去改善,比如降低社保費率,下調增值稅率,在本質上提高上市企業淨利潤,這才是真利好。

因此政策底尚未到來,但根據10月29日中國證券報記者報道的消息稱,相關部門正醞釀下調增值稅率和社保費率,這個日子,相信不遠了。

接著聊估值底:

看估值通常分析市盈率與市淨率兩個指標。

市盈率PE=市值除以當年淨利潤的比值;

市淨率PB=市值除以當前淨資產的比值。

以上證指數為例,21世紀以來:

PE倍數歷史最低為14年5月的8.96倍,目前PE為11.64倍,距離底部有30%下行空間。

PB倍數歷史最低為14年4月的1.21倍,目前PE為1.26倍,距離底部有4%下行空間。

這說明A股從PB角度來看已經處於歷史大底區域了,PE還差點,所以估值底嚴格意義來說還沒破。

A股政策底、估值底、情緒底、市場底都在哪?

必須強調一點的是,估值是參考指標,但說服力有限,歷史雖會上演,但不會簡單重複。

接下來聊聊“玄學”的情緒底。

其實情緒這玩意是最難判斷的,小情侶大吵一架,可能冷戰一天,也可能一個月。

吵多了,情緒就會越來越悲觀,當極度悲觀的時候,雙方就會變得麻木。

用來形容股市也是一樣的,這體現為市場成交量收縮,新增投資人數持續低迷。

如下是滬深兩市總成交量圖:

A股政策底、估值底、情緒底、市場底都在哪?

毫無疑問,滬深成交量自15年牛市之後持續走低,目前成交量已不及牛市的1/3,目前處於底部震盪趨勢。

開戶數據來看,9月份新增投資者數是91萬,同樣處於底部(年初至今平均值為110萬)。

A股政策底、估值底、情緒底、市場底都在哪?

但鑑於07年到14年的牛市隔了7年,00年到07年的牛市也隔了7年,我認為從15年至今僅僅經歷了3年的我們,要徹底磨沒心氣,應該需要一點時間。

你開始罵了,上面的底都是虛的,何時才是真正市場底?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市場底就是政策底、估值底與情緒底疊加而成的底部區間。

這個區間我傾向於是在2300-2500點之間。

因此當下時機入市的下行風險較低,反而是長期橫盤風險較大。

所以如何入市是最為穩妥安全的選擇?這裡給小白推薦兩種方案:

1.可轉債/可轉債基金

由於可轉債具有債券與股票屬性,所以即使重倉殺入,如果能持有足夠長時間,也必然能拿到利息收益,而可轉債的轉股特性,則可以在牛市獲得豐厚的超額收益,所以是一個能抵抗長期橫盤風險的品種。

2.紅利指數基金

上證紅利和中證紅利都是不錯的選擇,紅利指數每年分紅,股息率越跌越高,從而具有較強的抗跌能力,根據歷史波動率來看,是所有指數中波動最穩健的指數之一。

當然以上兩種仍然存在短期大幅虧損的可能,所以提前自己有個預期,投資這個事,心態很重要,如果以賭徒“短頻快”的心態來參與資本市場,十有八九是要提前被洗出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