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三個“四”,辦成許多事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三年多來,永泰縣在古村落古莊寨保護與發展實踐中,摸索總結出三個“四”的做法,推動了許多工作順利開展。

一、四道門檻

政府對村民搶修莊寨獎補如何規範化?如何用政府少量的資金來激發村民搶修的積極性?永泰縣政府出臺了《永泰莊寨搶修資金的獎補辦法》,設立了四道門檻:1、獎補對象必須是莊寨或文保單位;2、獎補對象必須成立由民政局註冊的理事會;3、必須先修後補;4、政府獎補不超過總投入的50%。政府資金髮揮了“四兩撥千斤”作用,投入不足2000萬,保證了30多莊寨不塌不漏不倒。關鍵的是村民對此十分歡迎,感恩戴德。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半年不到,滄桑鉅變

二、四個不要

對不是文保單位的莊寨,由其理事會組織搶修,在專家的指導下,採取四個不要的做法:1、不要設計。古人就憑一根長篙,上標寥寥幾字,就建成大寨;搶修如沒揭開瓦片,怎麼知道腐敗的情況?設計不是多此一舉嗎?2、不要招標。自己的租屋自己修唄!3、不要外請。莊寨村民擁有各種工匠,工程自己施工,可以少報酬多勞作。4、不要外買。搶修所需的材料,由村民捐獻或低價出賣。通過這些做法,一塊錢可以發揮五塊錢的效用。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三、四個傳統

一是傳統建築精華的運用。永泰是全省第一批建築之鄉,但與此不相匹配的是,永泰的建築與其他各地並無太大區別,看不出特色所在。但是,永泰莊寨的建築文化十分精彩,許多莊寨不僅外觀宏偉大氣,內部裝修也十分精美,石雕、雨埂牆、門簪、垂簾柱、出挑鬥、四梁扛井等建築部件自成風格。因此,把莊寨的建築元素提煉出來,通過一以貫之、鋪天蓋地的格式化運用,這些元素、符號就能漸入人心,進而凸顯出建築之鄉的特色。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二是傳統工藝的傳承。永泰厚重的莊寨建築文化,離不開歷代工匠對傳統建築工藝的探求和傳承。永泰縣已建立了老工匠數據庫,並在縣城建校設立古建築專業,同時,讓老工匠參與到傳統民居的保護、修繕中,讓他們在實踐中傳幫帶,不讓傳統工藝滅失。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三是傳統民居的流轉。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其中大篇幅提到了土地流轉以及農村集體產權相關的規劃。永泰縣出臺了《農村民房使用權流轉指導意見》。制定這份文件,一個重要的出發點,就是希望在老百姓和投資者之間建起一道“防火牆”,避免因利益糾葛等造成“毀約率”居高不下的尷尬。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四是傳統信俗的重塑。鄉村振興成功與否,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看年輕人願不願意回家創業,參與家鄉建設。要做到這點,除了要創造一個讓年輕人創業的環境外,還必須解決“我是誰、我從哪裡來”的問題,多辦傳統節日,增加年輕人對家鄉的認同感和歸宿感。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永泰莊寨,老家的愛。

家鄉在等我,我們一起回家吧!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践行三个“四”,办成许多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