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strong>物聯網平臺,是2017年物聯網產業最火的名詞。到了2018年,這一名詞的熱度銳減,物聯網也隨之降溫。但概念降溫是表面現象,發展一直都在繼續。平臺依然存在,只是形態各異,有PaaS,有SaaS;作用不同,有解決基礎連接問題,有解決應用開發問題,有解決應用服務問題。同時,尤其PaaS平臺,和應用開發類SaaS平臺,深刻認識到:物聯網平臺來自於方案演化,而非憑空設想。而這一點,機智雲早已驗證了10年。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strong>先觸雲後接物,從離散到聚焦

<strong>

機智雲,全球領先的智能硬件自助開發(PaaS)及雲服務(SaaS)平臺,英文GizWits,顧名思義Giz(mo)設備Wits智慧,是廣州傑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傑升科技)推出的高度自助化物聯網開發平臺,或者說智能硬件開發平臺。不過公司已於2016年4月正式更名為“廣州機智雲物聯網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機智雲)”,實現了品牌與公司名稱的融合,同時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定位。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先說更名前的機智雲——傑升科技,由黃灼2005年在美國紐約創立(美國註冊名“Xtreme Programming Group”)。作為中國較早一批留學美國並完成計算機專業學習、服務世界500強企業技術部門,併成功創立全美最大的雲打印服務公司的互聯網早期從業人員,黃灼比較早的接觸到亞馬遜的EC2雲存儲技術,同時發現很多美國企業,都對彈性雲計算技術有需求。恰巧,黃灼的中學同學,機智雲現任CTO劉琰從IBM離職。兩人便合計著組建一個團隊,專門從事彈性雲計算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主要服務美國的科技企業。

隨著口碑相傳帶來的業務不斷擴大,中國市場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於是黃灼帶著美國的技術及管理經驗和創新精神,將機智雲轉入國內運營,所有業務都是圍繞著雲計算技術的應用而開展,比如移動互聯網的應用、搜索引擎等。在此期間,黃灼和他的團隊逐漸感覺到,太過離散的,或者說項目型的業務很難讓一家企業在某個領域達到領先的狀態。

時至2010年,機智雲受到蘋果MFi(Made for iPhone/iPad/iPod) 計劃負責團隊的邀請,授權機智雲以軟件開發商的名義成為蘋果認證MFi成員,為MFi智能硬件產品提供App解決方案及技術支持,全球第一款登陸蘋果官方商店的iPhone遙控玩具汽車的軟件部分就是機智雲開的。正是這個過程,讓黃灼發現雲計算和實物結合起來會產生一些化學反應,並意識到原來多年的技術積累可以往這個方向發力。“那時候還沒有智能硬件這種說法,包括在蘋果生態裡面,”黃灼說,“我們也沒敢想自己是在做物聯網,只是說怎樣把手機、互聯網和硬件結合起來。”黃灼和他的團隊潛意識裡覺得,這個方向是一片藍海,雖然自己只有小十幾個人的團隊,但是頓感“幾年的技術積累終於有了用武之地”。因此,機智雲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用雲技術改變傳統硬件”這個領域,開始了一次全面轉型。

在2011、2012年的時候,由於當時的產業環境,機智雲主要提供的業務是軟硬結合的App開發服務,支持的藍牙設備比較多,比如基於藍牙的可穿戴設備——智能手環等,不過那時候還不叫手環,叫計步器,還有血壓計、玩具,以及一些音頻設備等。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機智雲創始團隊(從左到右);總經理黃錫雄、CEO黃灼、CTO劉琰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機智雲2011年支持的智能血壓計


2013年,機智雲正式推出提供一站式物聯網開發和運維服務的“機智雲1.0”,成為國內第一個專注於智能硬件的雲平臺。當時,主要是給國內外的大企業提供定製化服務。

<strong>從定製化到自助化,破繭成蝶

<strong>

然後就要說到2014年。在過去幾年中,能載入中國物聯網史冊的年份,一個是2009年,另一個就是2014年。2009年被稱為物聯網概念的元年。2014年,因為傳感器、無線連接方式和雲計算的飛躍發展,物聯網的入口——智能硬件的爆發,讓物聯網從概念走向落地,從空中走到地面。其實以前我曾經質疑雲計算三層架構中PaaS層的作用,不過在這一年之後,我便深刻感受到了它的力量。

2014年9月19日,機智雲2.0在北京發佈。與1.0的最大不同在於,機智雲從一個提供定製化服務的雲平臺,轉變成一個提供自助化服務的雲平臺。也就是說,硬件開發者們,可以使用機智雲平臺提供的技術工具,自助式地搭建智能硬件產品。對於機智雲來講,2010年只是方向上的改變,業務模式並沒有發生根本性地改變,但是2014年卻是本質上的飛躍,機智雲可以稱之為真正的平臺了。此後自助化便成為機智雲的一大特色。

在那次發佈會上,機智雲同時還發布了全球第一塊包含了:集成MCU、傳感器和Wi-Fi模塊的嵌入式開發板,開源的APP/微信設備端,可開發的雲端等的完整物聯網開源開發套件GoKit1.0,首次提出“為智能硬件而生”的口號,啟動了物聯網技術普及的開源計劃。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GoKit1.0


但這已經不是機智雲的第一次開源技術了,此前8月,機智雲已經在藍牙亞洲大會上發佈了BLE 4.0 開源SDK,並且在大會結束一週後,國際藍牙協會SIG經過評估,決議將機智雲開源的這款BLE SDK作為官方推薦軟件資源,推向全球的BLE設備開發商。鑑於SIG較少與外界溝通,這其實是它第一次推薦第三方的藍牙技術。中國研發團隊能越來越多的參與國際標準的補充以及更進一步的制定,也是“中國技術”話語權不斷增強的一個過程。這對機智雲是一個很大的鼓舞,也為機智雲平臺化的步伐增加了基礎和信心。

也是在這一年,機智雲決定引入資本迅速擴大規模,獲得了經緯中國的投資。黃灼在交流中說,他覺得自己找對了第一個投資人。“當時找我們的有互聯網公司,也有芯片原廠,但是最終我們接受了經緯中國的投資。經緯中國是一個對移動互聯網、互聯網的運營有深刻理解的投資機構,他們會將互聯網時代的運營經驗跟我們分享,我們也逐漸成為一家用互聯網思維運營物聯網平臺的公司。”

或許這也是機智雲能夠從眾多物聯網解決方案公司中脫穎而出的一個原因吧。因為從物聯網概念提出到現在,很多所謂的物聯網公司依然在提供項目型,或者說定製化解決方案服務,不能算作真正的物聯網企業。這其實也是阻礙物聯網產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機智雲提供的自助開發平臺,幫助來自不同廠家的智能硬件都可以快速接入互聯網,為硬件設備在雲端提供了實現更多功能和服務的基礎,並在硬件數據的挖掘上發揮著巨大作用。

<strong>

2015年9月19日,機智雲發佈了智能硬件自助開發(PaaS)和雲服務(SaaS)平臺機智雲3.0,在原有機智雲2.0的基礎上增強了多個功能,包括:定向遠程升級、規則引擎、消息推送、設備自動化操作、設備聯動、企業API、用戶自定義統計分析、2G/3G產品支持和多種數據輸出接口等,並提出了硬件生態圈的理念。同時對外公佈,截至2015年9月,不到一年時間,機智雲平臺上的開發者超過一萬人,自主對接項目達到九千多個,支持的設備有330多萬臺,每天上下行的指令超過兩萬條。2016年3月的採訪中,黃灼透露,機智雲平臺上的開發者已達數萬人,項目達2萬多個。支持的設備超過400萬臺。據他們統計,在機智雲的平臺上,一個產品從提交想法,到開發出原型,平均時間僅需11天。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機智雲CEO黃灼在“機智雲2.0”發佈會上


“雖然說還不能給客戶一個可以量產的產品,但是至少它可以幫客戶走過最艱難的研發階段,能夠幫客戶完成從0到1,或者是0到0.1的過程,大大縮短研其發週期和成本投入。比如判定項目的可行性,給目標消費者演示,給投資人演示等,在短短11天就可以實現把想法變成產品,”黃灼說,“物聯網定義下的產品形態頗多,怎樣靠一家公司的力量去解決如此多的可能性,我們只能儘量把自己的產品做成標準化,或者說把眾多硬件產品智能化過程中共性的部分做成標準化,然後提供可以二次開發的工具,讓開發者可以既滿足智能硬件共性的需求,又可以根據自身產品需求實現差異化開發。”

<strong>下一站,從平臺到生態圈

<strong>

商業模式得到驗證後,就會呈現幾何級增長,經過2014、2015兩年的快速發展,機智雲在物聯網雲服務領域的地位可謂大勢已定。說到企業願景,黃灼表示“首先還是成為物聯網領域,雲計算平臺的主要貢獻者。”不過機智雲也會根據自己所理解的物聯網演化過程,實時調整自己的發展路徑。黃灼認為硬件企業從不聯網到聯網,一直到整個商業模式的改變都有著不同的進化階段,企業“物聯網化”進階可以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具備了基礎的傳感器;第二階段:可連接階段,通過各種聯網模塊將硬件接入互聯網;第三階段:可服務階段,通過設備數據統計分析,將廠家服務前置;第四階段:智能化階段,設備通過自我學習記錄用戶使用習慣從而更好地提供服務;第五階段:供應鏈優化,有效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第六階段:商業模式創新,設備及服務最優化、差異化。

在第一個階段,機智雲主要是讓設備實現聯網功能,“用Wi-Fi、BLE、Zigbee等技術,幫助客戶的產品實現聯網、通訊的功能。”2016年開始,機智雲應該說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開始為客戶提供設備管理、生產管理、經銷商管理等運營方面的服務,包括與企業內部各種辦公系統的對接等。“我們要開始把客戶企業內部的運營管理系統,與他們的智能硬件深度結合起來,利用真實的、實時的數據引導企業的運營。”這或許也是2015年機智雲3.0的發佈會上,所提到的生態圈概念的一部分。定稿前,機智雲又發來信息說他們的雲服務不再侷限於完全2C的設備智能化,已經拓展到企業級設備管理的領域。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機智雲創始人兼CEO黃灼在“機智雲3.0”發佈會上介紹機智雲發展歷程


“其實未來我們希望,基於機智雲的平臺打造一個物聯網生態圈。這個生態圈的底層是我們提供的各種標準模塊;再上一層是方案開發者,他們可以基於機智雲的標準化模塊,開發出各種智能硬件解決方案,比如智能水杯、智能冰箱、智能保險櫃等,以及與企業管理系統互聯互通的解決方案。開發完以後他們可以把自己的方案展示在我們的平臺上,可以出售給硬件廠商,”黃灼描述著他的設想。

雖然按照機智雲的理解,商業模式的變革會發生在物聯網的第六個階段,但是一些新型商業模式已經出現苗頭。“我們有一個做電動牙刷的客戶,原來就是賣牙刷,賺牙刷頭的利潤。後來他們找到我們,問能不能把這個電動牙刷做成智能化的,可以採集刷牙人的數據,然後他們可以跟從事牙齒相關的醫療或者保健機構進行合作,為這些機構提供數據服務,讓這些醫療或者保健機構為用戶提供健康服務,讓牙刷變成一個消費者與牙醫交互的入口,這樣他們的牙刷就可以免費了。”

同時,機智雲的平臺上也推出了一個叫GSMS的分銷系統。“把用戶的使用行為變成積分,用戶可以使用這些積分,在機智云為客戶提供的商城裡置換一些服務或者產品,”黃灼說這已經是機智雲的成熟產品,“就像那家做牙刷的企業,把用戶的使用行為變成一種價值,用戶可以免費試用一些產品,獲得一些服務。”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在商用領域,也已經有類似的商業模式革新案例。“我們有個客戶是做工業縫紉機,一年服務幾萬家的製衣作坊,都是用同一個款式的工業縫紉機,這個縫紉機廠商覺得如果拿到縫紉機工作的數據,可以讓這些製衣廠形成一種協同效益。比如說根據縫紉機採集回來的數據,他發現某個製衣廠的產能不足,同時另外一個製衣廠的產能過剩,他可以幫助這兩家制衣廠進行產能分配。產能不足的工廠,可以按時完成訂單;產能過剩的工廠,閒置生產力得到了利用。這種可以說是供應鏈的重新調整,在原來非數字化的情況下,很難做到這一點,但是現在有了實現的基礎和可能。”

機智雲的自我定位是物聯網產業的催化劑,核心是幫助傳統企業,以及一些新創企業,去享受物聯網帶來的價值。而機智雲平臺上提供的軟件模塊、硬件開發工具等,是這些價值的釋放通道。黃灼笑言這雖然看起來很不起眼,只是讓設備智能化,但是它引申出來的,可能是整個商業模式的改變。

<strong> 4年艱難換來用戶的簡單體驗

<strong>

今天看來,機智雲起碼獲得了階段性成功:數以萬計的稀缺智能硬件開發者,在機智雲的平臺上,可以用短暫的11天搭建出一個智能硬件產品。可以說機智云為開發者帶來了“極致簡單的用戶體驗”。不過用戶端有多簡單,後臺就有多複雜;後臺有多複雜,成就它就有多艱難。所以在“用戶簡單”的背後,是機智雲團隊攻克的一個又一個艱辛與困難。

比如2010年的轉型,黃灼覺得這是對企業的一次巨大挑戰。因為當時機智雲已經成立了四五年,經營狀況一直比較健康,有穩定利潤。但是選擇轉型後,砍掉了原來的很多高收入業務,把早年公司的所有收入全部投入到機智雲平臺的研發上,聚焦在這件事情上,在這種情況下,各種壓力就接踵而至了。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廣東艾沃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反滲透淨水器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中科潤藍環保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空氣淨化器


首先是資金壓力。黃灼回憶說,一度公司賬上的資金只能再撐兩個月,雖然還沒有到開不出工資的地步,但是對於團隊裡每個人,以及家庭的壓力都很大。“當時我曾問我太太,比起我這樣連續創業,你是否覺得我在大企業裡面找一個工作更好?會讓你更放心?她說那樣你會開心嗎?我就說我可能不會很開心。”“並且那個時候,我們曾經找了很多的投資人,但是太早,我們的故事人家不明白。”不過黃灼說,自己對壓力的承受能力還比較強,機智雲已經是他的第三次創業,以前也遇到過公司倒閉的狀況,“算是已經鍛煉出來了”。

其次,技術也有一個成熟的過程。“早期我們平臺還不是那麼成熟時,提供的技術只能滿足客戶當時的需求,給一些客戶帶來的後遺症,到現在我們還要去解決,比如幫他們免費升級,解決一些後續運營的問題等。做硬件與做軟件完全不一樣。比如一個軟件公司只為硬件企業提供APP的開發,如果遇到問題,花一個晚上把APP升級一下,把Bug補上就可以了。但是涉及到要將軟件嵌入到硬件設備中,出現問題不只是升級一下這麼簡單了,還會受制於傳感器、通信技術和很多軟件的因素。去年行業裡就出的一件事,有一個智能家居硬件平臺,它的軟件因為有一個安全認證過期了,設備就沒有辦法與服務器連接,沒辦法更新,近十萬臺設備瞬間變成了磚頭,曾經融資過億美金的一家企業,就因為這件事瀕臨倒閉。而機智雲的平臺上有數以百萬級的設備,跟著我們從1.0升級到2.0,再到3.0,會出現一些問題,還有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更多需求要滿足,我們就要憑藉技術經驗不斷去解決。我們還不斷給客戶提供新的技術服務,比如我們現在幫助ToB的客戶解決存量市場的資產管理問題,使用一個很小的低成本智能設備就可以幫助客戶將已投放市場的設備實現智能化管理,又比如我們給一些健康穿戴類客戶提供運動算法,可以識別用戶在做什麼運動,消失多少熱量,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情況。”說到這些,黃灼感概到,“所有做智能硬件的都是一個內心很堅強的團隊,因為比起軟件來,硬件的開發難太多了,這裡也要特別感謝早期選擇和一直支持我們的合作伙伴”。

機智雲10年力證:物聯網平臺始於方案演化


雖然在2017年物聯網平臺的風口上,機智雲沒有再次大火,但是2018年的第三季度實現盈利。或許作為最早涉足物聯網的企業,今天所關注的已經是如何在健康地狀態下走的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