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未到無為岸,空憐不繫舟。

東山白雲意,歲晚尚悠悠。

這一首充滿禪意的詩,直接影響了後世蘇東坡“身如不繫之舟”的詩句。而它的創作者是一位禪師,這位禪師不僅寫出了這樣意境悠遠的詩句,更是“茶聖”陸羽的至交好友。

禪師與茶聖,兩個都是充滿“佛性”的人物,當他們倆成為朋友時,會是什麼樣的場景呢?快與禪風君一起了解吧~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故事要從大約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大唐盛世說起。

唐代的某一天,在浙江湖州,一個看起來約莫四五十歲的僧人穿行在山野間一條小道上,腳步輕快毫無停頓,顯然對這條道路很是熟悉。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走過小道,便來到了一個茅棚前。茅棚不大,但佈置得很精緻。籬笆裡栽種著大量花木,院子裡放著幾個簸箕,裡面裝乘著一些正在曬青的茶葉,透出縷縷鮮香。

“陸處士?陸處士在嗎?”僧人敲門呼喊了幾聲,沒有得到應答。於是他便到旁邊的鄰舍處打聽了一下。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鄰居說到:“進山裡去了,他不進山還好說,一進山不到太陽西下是不會回來的。”僧人沉吟許久,臉上些許失望很快便一閃而過。一邊原道返還一邊自嘲般吟唱道:

移家雖帶郭,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秋來末著花

叩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歸來每日斜

吟唱聲中透著爽朗,留下鄰居困惑地看著他的背影:“都是一些看不懂的人吶……”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這個僧人,正是當時享譽文壇的詩僧<strong>皎然禪師,也是“茶道”一詞的提出者;而他去找的這位“陸處士”,則是後世被譽為<strong>“茶聖”的<strong>陸羽。

或許就在這一次尋訪陸羽之後的不久,便到了重陽佳節,人們紛紛結伴登高處、插茱萸、飲雄黃酒的時侯。然而此時,皎然禪師卻呆在寺院中,不曾遠行。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皎然禪師不出去,是有理由的。一方面,是因為他久享禪寂,不喜熙攘;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這一天,陸羽來寺廟裡看望他了。

也許是陸羽在那次皎然禪師尋訪不遇之後,從鄰居那兒聽到了有個和尚來找他。除了皎然禪師還能有誰呢?於是陸羽過來了,還帶上了他的好茶。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這兩人,一緇一素,一老一少,卻能坐在一起一同品茗,一同探討禪法茶道,且興致一點不比那些登高的人差。也確實是令人稱奇的事。

皎然禪師詩興大發,於是又吟出了一首詩來:

九日山僧院

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

誰解助茶香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陸羽剛剛到湖州隱居時,年紀還未到而立,比皎然禪師大概小了20餘歲,卻結為忘年之交。

陸羽是何等清高的人?就算那時名氣未盛,那也是皇帝數次邀請入朝都不去,還寫出<strong>“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詩句的人物。皎然禪師為何能得到陸羽如此親近?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皎然禪師是詩僧,也是禪僧,更要緊的是,他和陸羽的相似程度實在太高了!

這倒不是說這一老一少長得像,而是他倆的性格、興趣、觀念,各方面實在太多相投之處了。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陸羽從小在寺院長大,生性淡泊,遊歷一番後又選擇了隱居;而皎然禪師是自幼對佛道頗為親近,年紀輕輕便在杭州靈隱寺出家受戒。

陸羽受乃師親炙,才華橫溢,因此後來能寫成《茶經》流傳世間,成為千古名著;皎然禪師是晉代名士謝靈運的十世孫,家學淵源,生所寫詩偈無數,收錄於全唐詩的便有470餘首。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陸羽愛茶懂茶,他的師父喝過他煎的茶後,哪怕是宮廷匠人煎的上等茗茶也看不上眼;皎然禪師也愛茶懂茶,甚至“茶道”一詞最早都出自他的詩裡面。

許許多多的共鳴之處,讓兩人一見如故,很快就結為忘年之交。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皎然禪師的這些才情雅緻,乃至對茶道的品味,與他對禪的體驗有密切關係。在皎然禪師的詩句中,往往能從淡泊的感情裡,感受到他在生活細處品味到的喜悅。他曾這樣讚歎茶道:

越人遺我剡溪茗,採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徒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strong>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看吧,這平平凡凡的一杯茶,百姓日用平常的一杯茶,在一位禪師眼中,卻能迸發出這麼高雅的意境來。無怪乎佛經裡說,同樣一杯淨水,在天人眼中卻像琉璃一般。清淨心中所見世界,如此不同。

這一杯茶,在皎然禪師這裡,不僅僅是幫助他提神醒腦,更似乎能幫他參禪悟道。除非是丹丘生之類的仙人,否則一般人簡直無法品味這番境界。無怪乎陸羽如此看重他。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也正是這一句<strong>“三飲便得道”,這一句<strong>“孰知茶道全爾真”,從那以後,“茶道”的概念出現了,茶與禪的關係,也越來越近了。

這樣一位知己,陸羽豈能不青眼有加?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不過,也確實如古人所言,君子之交淡如水。皎然禪師和陸羽雖然關係很好,但二人也各有生活的節奏。因此,皎然禪師尋訪陸羽而未見,其實不止一次。

但與一般人訪友未遇的沮喪失落不同,他尋訪未遇,倒也不覺得多落寞,反而以此為題材,賦詩抒懷。他說: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是啊,這位好友雖然投契,但是就像他的字“鴻漸”那樣,猶如一隻高飛的鴻鵠,偶爾著陸。至於何時何處著陸,卻是誰也無法預測。上一次在山裡,這一次興許在太湖盪舟?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陸羽也不是每每都不在家裡,偶爾有見到了陸羽的時候,那時節,皎然禪師也很開心。但他的開心,也不是狂喜,而是淡然的喜悅。他說:

欲賞芳菲肯待辰

忘情人訪有情人

西林可是無清景

只為忘情不記春

兩人都過著悠然愜意的生活,生活中少貪少嗔,見了面喝喝茶敘敘舊,互相慰問,共同探討禪機。見了面很歡喜,歡喜而又不至於縱情;沒見面很淡然,也不因此而沮喪懊惱。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不知是禪理,讓他如此懂茶,還是茶道,助成了他的禪心。皎然禪師的詩詞中呈現出來的那一股淡定,那一種情緒平和的從容,真的深深打動了禪風君。

想象一下,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那麼快的節奏,那麼多的事務,何時能有這樣一份禪心,去靜靜地品味一杯清茗,去欣賞一首禪詩,在淡淡的喜悅中,感受生活的愜意呢?

或許多讀讀皎然禪師的禪詩,多品品傳承千年的茶道,我們能感悟更多吧。


禪師vs隱士:皎然禪師和“茶聖”陸羽的佛系友誼何以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