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

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

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strong>“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近年来,媒体调查发现,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游戏少了,作业多了,考试更频繁,升学压力层层传递到幼儿身上。有研究者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实际上是应试教育前移的表现。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情形的产生?它会带来哪些危害?

<strong>小学教师的困惑

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1.为什么很多孩子上学之前已经认识好多汉字、会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拼音、会英语,但是领跑不到两个月就“泄气”

2.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入学就厌学

3.为什么不少聪明的孩子老师上课一讲就会,一考就错?

4.为什么好多孩子的学习习惯越来越差?

<strong>”

<strong>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表现

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幼儿园“小学化”的具体表现包括幼儿园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室布置、评价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小学化。总的来说,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strong>✪ 分学科学习小学内容

开设写字、拼音、算术、英语等课程,教授珠心算、诵经等幼儿难以理解的内容,甚至提出“认读1000个汉字,背诵60首古诗,熟练进行100以内加减运算”等教学目标。

<strong>✪ 填鸭式知识灌输

采用“粉笔+黑板”的小学教学模式,老师讲,幼儿听;老师问,幼儿答;老师演示,幼儿看,进行填鸭式知识灌输。此外,教辅材料满篇文字,图画很少,毫无趣味,完全背离了幼儿认知规律。

<strong>✪ 场地严重不足,游戏材料缺乏

无户外幼儿活动场地或场地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探究、游戏、运动的需要,提供的玩教具、游戏材料和图书不足,操作材料缺乏,无法开展幼儿游戏活动。

<strong>✪ 执行小学作息时间

不遵守幼儿园一日活动规范,执行小学作息时间,按小学课表上课,上午3~4节课,下午2~3节课,按每节课40分钟上课。

<strong>隐性危害不可忽视!!


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幼儿园“小学化”是一种急功近利的错误教育倾向,是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而做出的不正确的选择。

<strong>1.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幼儿园小学化是让孩子提前学习小学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基本都超出孩子认知、思维、动作发展的水平,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发育,也阻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

<strong>2.造成孩子厌学情绪

孩子在幼儿园就应付大量的任务,诸如写字、算术、抄写等,没有太多时间玩游戏,这些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知识,容易给孩子带来学习上的挫败感,造成孩子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

<strong>3.夺去了孩子欢乐幸福的童年

孩子的童年应该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学习,游戏中充满了他们的欢声笑语,游戏中弥漫着他们的成长足迹。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最大的幸福,成人不能因为一己私利夺走属于孩子的这份幸福。

<strong>4.摧毁教育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孩子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在幼儿园阶段,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和做题完成的,而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孩子在各个领域得到发展。如果提前让孩子学习小学的内容,就会打破这个系统,产生不良的后果。

去幼儿教育小学化,还教育本真

<strong>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学什么?

在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明确提出:<strong>小学应该坚持零起点教学

,要坚决纠正未按国家课标规定实施零起点教学、压缩课时、超前超标教学的行为。

因此,“去小学化”才是幼儿园的正确打开方式,园所的教育活动必须围绕游戏来开展,让孩子的兴趣、性格、经验、能力和习惯,都能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幼儿园<strong>是如何拒绝“小学化”,让孩子在游戏中获得成长的呢?下面我们就以大班为例,一起看看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和生活吧~

<strong>1.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5-6岁孩子的大脑额叶逐渐发展,神经纤维髓鞘化接近完成,他们的神经系统比小班、中班的孩子要成熟许多,自我控制能力也会有很大提高。

在大班的生活和学习中,教师除了会进一步巩固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会加强对专注力和持久性的培养,让孩子做事情时集中精力,并能够坚持一段时间。此外,教师也会更关注孩子在活动中是否遵守纪律和规则,为他们入小学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strong>2.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大班的孩子不再满足于追随、服从教师,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见,活动的自主性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大班阶段,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游戏,教师都会适当放手、放权,让孩子自己动手实践,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

老师将对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了一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例如在进餐环节,大班孩子们会按照开餐流程和开餐路线,自主、有序地取餐、添餐和进餐。这样既给了孩子充分的自主权,也能增加他们对吃饭的兴趣。

<strong>3.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

孩子到了5-6岁,交往意愿和交往能力都在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会注意自己的活动,而且还会经常与同伴进行互动。如果有共同的兴趣或目标,孩子之间会有很好的分工合作。

因此,大班教师会组织一些需要加强讨论、交流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相处过程中发展交往、协作能力,也为更好地适应小学的环境做准备。

<strong>4.解决问题的能力

5-6岁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的思维积极活跃,对周围世界总有问不完的问题,而且他们喜欢有一定挑战性的任务,这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和自信。

大班教师在开展活动时,会给孩子布置难度适当、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并引导他们参与计划的制定,这不仅顺应了孩子积极思考的特点,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勇于挑战的品质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strong>家长如何理性配合幼儿教育“去小学化”?

1.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更新理念,支持并配合幼儿园的教学。

2. 陪伴孩子游戏,鼓励多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3. 多交流,发展孩子的语言能力。

4. 陪伴阅读,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5. 尊重孩子的感受,鼓励兴趣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