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无人车比无人机更受资本关注

为什么无人车比无人机更受资本关注

<strong>引子

我们知道,资本是逐利的,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一个行业想要健康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推动和支持。通常来说,一个行业能否发展主要从三个方面来看:1)行业的产值;2)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3)行业在国际上竞争力和预期的创汇能力。

<strong>无人车行业产值想象空间大,而无人机难以望其项背

2017年底,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促进和规范民用无人机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无人机行业计划到2020年,产值达到600亿元;到2025年,民用无人机产值达到1800亿元。

而根据麦肯锡预测,到2020年全球仅ADAS市场就预计在200亿—300亿美元(仅ADAS这一小块儿就远超无人机行业);而无人驾驶汽车到2025年可以产生2000亿~19000亿美元的产值。

无人车行业产值大,并不仅仅是因为无人车比无人机成本高。更重要的是,无人车预期面向的用户群体是全球人类,而无人机的预期用户群体数量与无人车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行业产值方面,无人车完虐无人机。

<strong>无人车行业基础雄厚,技术发展健康,未来前景可期

不论是从技术还是从市场角度来看,无人车都比无人机行业发展基础雄厚。无人车归根结底,还是汽车。汽车行业已经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从有人车到无人车,虽然是在技术层面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汽车本身并没有发生多大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都会用到汽车,其使用频率远非无人机可比,人类在汽车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数据。而无人机虽然发展历程也很长,但是其应用场景与汽车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另外,无人机受空域、政策等影响,仅仅是少数人的业余爱好,而非与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人类在无人机领域并没有积累足够的经验和数据。

无人车可承载丰富的技术,而无人机却受限。民用无人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是受续航时间、载重量的影响,无人机可加载的传感器有限,因此从技术层面快速推动无人机发展的路子受限。无人车虽然在导航、控制方面与无人机有相通之处,然而无人车载重量和运行时间足够,可以在上面加载更丰富的传感器,企业可以在传统汽车基础上,从技术层面快速追赶市场脚步。

无人驾驶所需的技术不出感知、决策、控制三个方面,全球研究者已经在相关方面发布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迫切需要市场验证。传统汽车厂商平台基础雄厚,然而在新技术方面能力不足;新兴企业在汽车平台方面基础偏弱,然而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两者结合,有望看到无人汽车行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strong>中国的无人车和无人机行业国际竞争力均可圈可点,产值大则创汇能力强

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在无人机方面的成功值得称赞。中国的无人机企业出现寡头垄断现象。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的无人机寡头也可以说是世界无人机寡头,几乎占领了全球70%的市场。然而,早期技术积累和市场积累带来的红利在慢慢降低,中国无人机企业还需要抱团取暖,共同营造更合理的产业链条。

无人车的平台几乎都采用电动汽车平台。中国在电动车领域国际竞争力值得期待。由于政策和资本的共同推动,中国电动车将在世界上起到带领作用,截至2025年,中国的电动车销量预计将占据全球市场销量的50%左右。

从国际竞争力来看,中国无人机要略胜一筹。然而,受限于行业产值小,无人机创汇能力并不亮眼。中国电动车发展略显粗糙,然而在全民支持电动车的大背景下,未来可期。因为行业产值大,无人车的创汇能力值得期待。

<strong>总结

综上,中国资本家对无人车行业的支持力度已经远远超过了无人机行业,而且大有增速上涨之势。再加上中国政府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大力支持,可以出现政府与资本集中发力的现象,无人车行业想不出彩都难。当然,如果这样还不出彩,那只能说人性太贪婪,行业与我何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