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唐代,茶除了傳去一海之隔的日本,還攀上雪域高原,成為藏族日常不可缺少的飲品。雖然現代考古證明,早在1800年前的東漢,內地茶葉已經傳播到現在西藏阿里地區,但<strong>真正流行是在唐代

《西藏統計年鑑》的數據,2007年西藏人均消費茶葉4.4公斤,農村人均消費茶葉超8公斤,<strong>相當於每天喝20克茶,遠遠高於內地。

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潮汕人如何離不開茶。除了本地產的鳳凰單叢,潮汕地區還流行武夷巖茶、鐵觀音、英紅、正山小種等,用的是明朝流行的“散茶瀹飲法”,而西藏人更專一,一般就喝<strong>緊壓成磚的黑茶,用的是更古老的唐代“煮茶法”。

誰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四川雅安出產的茶磚

蒙古人也是向西藏人學來喝茶的習慣,與明朝貿易獲取茶磚。最後茶磚流行到可以拿來做硬通貨。芬蘭有位東方學家記錄:直到20世紀初,在蒙古的烏爾格(今烏蘭巴托),往市集買東西,必須背上茶磚作支付。他感慨:“<strong>蒙古人一直在喝錢。”

據傳說,茶葉是隨著文成公主進藏,生根發芽並流行起來。但最早的文字記錄要晚幾十年。

《<strong>唐國史補》中有這樣的記載:

<strong>常魯公使西蕃,烹茶帳中,贊普曰:“此為何物?”<strong>魯公曰:“滌煩療渴,所謂茶也!”<strong>贊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壽州者,此舒州者,此顧渚者,此蘄門者,此昌明者,此邕湖者。”

常魯公出使西蕃的時間是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當時吐蕃王朝的贊普是赤松德贊,正值吐蕃國力最為強盛的時期。

這段記錄說明,在此之前西藏的上層階級已經喝茶,能分清、存放許多種茶葉。也說明他們對烹茶程序並不熟悉,茶還沒有流行。

和日本一樣,<strong>茶在西藏也是先流行於佛教徒中。赤松贊普大力支持佛教,修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廟桑耶寺,樹立起佛教主體地位。第十一回《<strong>領導的心機》說過,唐代僧侶中飲茶已成風,這風氣隨著佛教在西藏流行、中原與西藏佛教交流活動,帶到了高原。

較大的寺院都設有茶庫,寺院內部嚴格按照等級次序飲茶。茶碗上不同圖案代表使用者不同的身份。按照僧侶地位高低提供不同等級的茶葉:做工精細以芽為主的茶,主要給高等級僧人、活佛;“剪刀茶”一類粗茶給普通僧人。

誰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第十一世班禪坐床10週年慶典活動的喇嘛提供齋茶、齋飯

許多寺院的僧侶都習慣自己備有一口專門用於燒茶的小鍋,平時備有少量的茶葉,唸經打坐之閒暇則可自己熬茶來喝。

飲茶更為流行,逐漸擴散到普通藏民,還是<strong>因其“保健”作用。

藏族第一部茶經《甘露之海》,由精通醫術的高僧塔巴傑寫作。他強調茶葉有強健身體,祛除病痛、化解溼毒、平衡寒熱之氣、化解體虛血病等等功效。當然這些都是表象。

<strong>藏人嗜茶和他們居住環境與飲食習慣有關。茶可以消解油膩,促進代謝,補充維生素,補充膳食纖維,對於長期居住於高寒地區、喜食牛羊肉的藏民來說,可緩解便秘,促排尿,降血脂。

西藏飲茶可分為酥油茶、甜茶、清茶。而藏人最喜歡喝的是從吐蕃時期就已開始流傳的<strong>酥油茶。

誰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打酥油茶

以產於四川、雲南的青磚茶作原料,先把磚茶熬煮成濃濃的茶汁,濾出茶葉。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時,取適量的濃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鹽,加酥油,用力攪打,直到茶乳交融。

去藏民家做客,千萬不要喝一碗就走<strong>。飲茶三碗為吉利,“一碗成仇”。飲茶也不能太急,不能發出響聲。飲大半,留小半,主人會添茶。不想喝時,捂住杯口向主人示意即可。

過去,<strong>木茶碗是各個階層、群體都會隨身攜帶的。高官的木碗裝在碗套裡,是裝飾也是官位高低的象徵。

誰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普通藏民在打酥油茶

即使在同一個家庭,不同成員的木碗也有區別。丈夫的木碗大於妻子。兒子即使另立門戶,回到家也是用自己以前的木碗。兒媳沒有木碗,使用臨時的瓷碗,女婿前往岳父母家也是一樣。

西藏某些地方,葬禮前後要在逝者生前使用的木碗裡盛滿茶,供放與遺體前。之後將茶水潑到河裡,木碗送給葬師。

茶如此重要,但直到傳入西藏一千年後,高原才有第一塊自己的茶園——<strong>易貢茶場。始建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位於林芝縣,海拔2000多米,應該算<strong>中國最高茶園。

誰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易貢茶場

在此之前,西藏的茶都來自於內地。

沒想到,這竟然成為唐之後宋王朝的<strong>續命稻草。

<strong>關注微信公眾號“見識茶會”,更多茶知識與原產地茶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