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唐代,茶除了传去一海之隔的日本,还攀上雪域高原,成为藏族日常不可缺少的饮品。虽然现代考古证明,早在1800年前的东汉,内地茶叶已经传播到现在西藏阿里地区,但<strong>真正流行是在唐代

《西藏统计年鉴》的数据,2007年西藏人均消费茶叶4.4公斤,农村人均消费茶叶超8公斤,<strong>相当于每天喝20克茶,远远高于内地。

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讲潮汕人如何离不开茶。除了本地产的凤凰单丛,潮汕地区还流行武夷岩茶、铁观音、英红、正山小种等,用的是明朝流行的“散茶瀹饮法”,而西藏人更专一,一般就喝<strong>紧压成砖的黑茶,用的是更古老的唐代“煮茶法”。

谁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四川雅安出产的茶砖

蒙古人也是向西藏人学来喝茶的习惯,与明朝贸易获取茶砖。最后茶砖流行到可以拿来做硬通货。芬兰有位东方学家记录:直到20世纪初,在蒙古的乌尔格(今乌兰巴托),往市集买东西,必须背上茶砖作支付。他感慨:“<strong>蒙古人一直在喝钱。”

据传说,茶叶是随着文成公主进藏,生根发芽并流行起来。但最早的文字记录要晚几十年。

《<strong>唐国史补》中有这样的记载:

<strong>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曰:“此为何物?”<strong>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strong>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邕湖者。”

常鲁公出使西蕃的时间是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当时吐蕃王朝的赞普是赤松德赞,正值吐蕃国力最为强盛的时期。

这段记录说明,在此之前西藏的上层阶级已经喝茶,能分清、存放许多种茶叶。也说明他们对烹茶程序并不熟悉,茶还没有流行。

和日本一样,<strong>茶在西藏也是先流行于佛教徒中。赤松赞普大力支持佛教,修建了第一座佛教寺庙桑耶寺,树立起佛教主体地位。第十一回《<strong>领导的心机》说过,唐代僧侣中饮茶已成风,这风气随着佛教在西藏流行、中原与西藏佛教交流活动,带到了高原。

较大的寺院都设有茶库,寺院内部严格按照等级次序饮茶。茶碗上不同图案代表使用者不同的身份。按照僧侣地位高低提供不同等级的茶叶:做工精细以芽为主的茶,主要给高等级僧人、活佛;“剪刀茶”一类粗茶给普通僧人。

谁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第十一世班禅坐床10周年庆典活动的喇嘛提供斋茶、斋饭

许多寺院的僧侣都习惯自己备有一口专门用于烧茶的小锅,平时备有少量的茶叶,念经打坐之闲暇则可自己熬茶来喝。

饮茶更为流行,逐渐扩散到普通藏民,还是<strong>因其“保健”作用。

藏族第一部茶经《甘露之海》,由精通医术的高僧塔巴杰写作。他强调茶叶有强健身体,祛除病痛、化解湿毒、平衡寒热之气、化解体虚血病等等功效。当然这些都是表象。

<strong>藏人嗜茶和他们居住环境与饮食习惯有关。茶可以消解油腻,促进代谢,补充维生素,补充膳食纤维,对于长期居住于高寒地区、喜食牛羊肉的藏民来说,可缓解便秘,促排尿,降血脂。

西藏饮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而藏人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已开始流传的<strong>酥油茶。

谁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打酥油茶

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加酥油,用力搅打,直到茶乳交融。

去藏民家做客,千万不要喝一碗就走<strong>。饮茶三碗为吉利,“一碗成仇”。饮茶也不能太急,不能发出响声。饮大半,留小半,主人会添茶。不想喝时,捂住杯口向主人示意即可。

过去,<strong>木茶碗是各个阶层、群体都会随身携带的。高官的木碗装在碗套里,是装饰也是官位高低的象征。

谁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普通藏民在打酥油茶

即使在同一个家庭,不同成员的木碗也有区别。丈夫的木碗大于妻子。儿子即使另立门户,回到家也是用自己以前的木碗。儿媳没有木碗,使用临时的瓷碗,女婿前往岳父母家也是一样。

西藏某些地方,葬礼前后要在逝者生前使用的木碗里盛满茶,供放与遗体前。之后将茶水泼到河里,木碗送给葬师。

茶如此重要,但直到传入西藏一千年后,高原才有第一块自己的茶园——<strong>易贡茶场。始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位于林芝县,海拔2000多米,应该算<strong>中国最高茶园。

谁是最早的嗜茶族|茶的故事 (17)

易贡茶场

在此之前,西藏的茶都来自于内地。

没想到,这竟然成为唐之后宋王朝的<strong>续命稻草。

<strong>关注微信公众号“见识茶会”,更多茶知识与原产地茶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