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江西——江西省旅遊演藝市場十年成長觀察

抓住2018年尾巴,江西又一臺旅遊演藝節目亮相——《明月千古情》於去年12月28日首演。

2018年,對江西旅遊演藝市場來講,是豐收的一年。這一年,《天下三清》《尋夢牡丹亭》《明月千古情》三臺旅遊演藝節目先後面世。

1 起步與成長

追本溯源,我省旅遊演藝起步於“紅色搖籃”井岡山。2004年3月,我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在桂林上演。從一個創意到一個產業,此後實景演出在全國漸成燎原之勢。4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國慶節,我省首部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首演,這也是我國第一臺演繹紅色經典的實景演出。

大型實景演出《井岡山》的誕生,拉開了江西旅遊演藝市場快速發展的序幕。從《井岡山》到《夢裡老家》《尋夢龍虎山》《滕王宴樂》,再到2018年的《天下三清》《尋夢牡丹亭》《明月千古情》,一批旅遊演藝項目應運而生、魚貫而出。大家都想用一臺演藝節目,告訴遊客自己的城市有多好、景色有多美、文化有多厚重。

縱觀全國旅遊演藝市場,“印象系列”“山水系列”“千古情繫列”三足鼎立,“尋夢繫列”“又見系列”奮起直追。《印象·劉三姐》之後,它的締造者——由張藝謀、王潮歌、樊躍組成的“印象鐵三角”分道揚鑣,張藝謀繼續打造“印象系列”;王潮歌另闢蹊徑,獨創“又見系列”;而總策劃梅帥元另起爐灶,締造“山水系列”。宋城演藝的精打細磨,成就“千古情繫列”。陽光新瑞雖是後起之秀,但“尋夢繫列”已聲名鵲起。

再看江西,《井岡山》《夢裡老家》由山水盛典打造,是“山水系列”的重磅之作;《明月千古情》則由宋城演藝打造,為“千古情繫列”的又一新作;《尋夢龍虎山》《尋夢牡丹亭》則由陽光新瑞打造,當前國內“尋夢繫列”有三臺,江西佔其二。可以說,江西大型旅遊演藝節目多出身名門。

這些年,和全國一樣,江西實景演出雨後春筍般湧現,旅遊演藝市場的發展可以用“奔跑”來形容。據《2018中國實景演藝發展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實景演出共計78臺,從地理分佈上看,中西部地區省份的實景演出數量較多,江西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

江西旅遊演藝雖呈遍地開花之勢,但沒有粗製濫造之嫌。《井岡山》10年來常演不衰,演出2300多場,觀眾300多萬人次;《尋夢龍虎山》4年演出1200多場,接待觀演近90萬人次;《夢裡老家》4年演出910場,接待觀演110萬人次;《滕王宴樂》兩年演出接待遊客超過13萬人次;《尋夢牡丹亭》演出時間雖短,只有3個月,但接待了遊客近2萬餘人次。已經和觀眾見面的7臺大型旅遊演藝節目,每臺都堪稱經典,征服了觀眾,贏得了口碑,成為遊客“必選項”。

回望來路,如果從《井岡山》算起,江西旅遊演藝市場正好走過10年曆程。10年時間裡,江西旅遊演藝從無到有,從一枝獨秀到多點開花,匯成一臺“江西印象”,向遊客講述著精彩的“江西故事”。

2 魅力與魔力

一臺戲,究竟有何魅力,能引來遊客無數?又到底有何魔力,能贏得各方青睞?

在山水之間注入文化靈魂,旅遊演藝的魅力首先在於解決了旅遊城市和景區有景觀沒文化的痛點。《井岡山》講述的是紅色文化,《尋夢龍虎山》呈現的是道教文化,《夢裡老家》展現的是鄉愁文化,《尋夢牡丹亭》展示的是戲曲文化……每臺戲,都極具當地文化特色,都是獨一無二的,藉助科技手段,通過藝術創造,將當地那些聽得見看不見的文化,實現場景化的呈現,賦予觀眾直觀、感性和共情式體驗,給山水賦予了一種文化道場的魔力。由此,旅遊演藝為遊客的旅行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內涵,使景區旅遊實現了從一日遊到深度遊的轉變,促進了景區“快旅慢遊”的實現。

《夢裡老家》總導演梅帥元這樣闡述他的創作意圖:“鄉愁是一種文化記憶,一旦丟失,一個民族便不能稱為有歷史的民族。城鎮化之後,很多人的老家成了回不去的原鄉,人們尤其需要一個地方,一部作品,來看見鄉愁,來回望鄉愁,在心裡面引起共振。”梅帥元說,《夢裡老家》追尋的就是國家記憶、民族記憶、地方記憶。南昌滕王閣夜遊演藝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小靈表示,《滕王宴樂》通過再現和營造大唐盛世的繁榮場景,讓遊客沉浸其中,深度體驗大唐生活,為滕王閣夜遊項目發展開啟了新徵程。

旅遊演藝市場繁榮的背後,是市場投資的活躍熱度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力度。這種魔力又來自哪裡?根據旅遊業界“三七共識”,遊客在白天的花費只佔其消費總額的30%,主要包括交通和景區門票,而70%會產生在夜間,在旅遊六要素中,吃住遊購娛五項基本都在夜間。現實情況是,很多景區存在吸客無數卻留不住人的難題。旅遊演藝的出現,解決了留住遊客、刺激二度消費、實現價值轉化的問題。一臺優質的實景演出,可以盤活一座旅遊城市夜間的消費,推動地方社會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不是一句空話。這也是旅遊演藝得到地方政府和旅遊景區大力支持的原因之一。

龍虎山旅遊文化發展集團總經理童麗芳告訴記者,經過4年的運行,《尋夢龍虎山》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表現突出。《尋夢龍虎山》的推出,豐富了龍虎山旅遊業態,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實現了由山水觀光游到文化體驗遊的轉變,同時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與勞動就業,增加了景區餐飲、住宿、購物等多種消費,帶動了地方財政收入。《夢裡老家》運營方——江西婺源翼天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夢裡老家》是婺源旅遊夜間體驗的核心項目,促成了夜間體驗業態的完善升級,有效拉長了遊客在婺源的停留時間,延長了消費鏈,為繁榮婺源旅遊經濟作出了貢獻。

旅遊演藝的魅力與魔力,正如中國旅遊改革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孫小榮所說,因為旅遊演藝解決了旅遊景區缺文化體驗、缺夜間體驗、難實現深度消費轉化的難題,在拉動目的地綜合消費中具有“四兩撥千斤”的功效,因此旅遊演藝受到遊客喜愛、市場追捧、政府熱衷。

3 方向與未來

規模大成本高,存在盲目建設;同質化競爭嚴重,衍生品開發不足;演出季節短,受氣候影響大……實景演出火爆之下,也存在種種成長的煩惱。

特別是2017年8月,山水實景演出的先行者《印象·劉三姐》因資不抵債宣告破產,由“先行者”變為“先烈”。集希望和絕望於一身的《印象·劉三姐》,給高歌猛進的旅遊演藝市場劈頭蓋臉澆了一盆涼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張小可說:“旅遊演藝業從來都沒有像今天這樣被投資人看好,被政府看好,被大眾喜愛過,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亮紅燈、敲警鐘,所以需要冷靜思考,審慎前行。”

不過,我省“尋夢繫列”的“浸入式演出”模式和《夢裡老家》的演藝小鎮模式等,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看好。《尋夢龍虎山》和《尋夢牡丹亭》以景區為大舞臺設置場景,讓遊客在行進中移步換景、融情於景,體驗一種時空穿越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沉浸式互動。對於觀眾來說,不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一個轉身就融入情景的“表演者”,隨著故事線的推進,觀眾主動選擇所見所聞,獲得獨一無二的故事際遇。孫小榮說:“這種場景創新,或許代表著中國文旅實景演出的未來。”旅遊專家岑梅玲子也認為,以“尋夢”為代表的沉浸式演藝將成為推動行業縱深發展的新動能。目前,我省兩臺“尋夢”大戲剛結束一年的演出,正利用休演時間升級改造,以“永遠不完美的實景演出”理念自我鞭策求完美。

旅遊演藝作為文化創意的一種特定形式,當然需要強調自身的IP(知識產權)。中國旅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厲新建表示,旅遊目的地之所以積極吸引各種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旅遊演藝機構,其目的不僅僅是需要IP,更重要的是希望旅遊演藝作品成為旅遊目的地的ID(身份識別)。在這個方面,夢裡老家景區做了有益嘗試。景區在《夢裡老家》基礎上建設演藝小鎮,實現旅遊演藝“白加黑”模式:白天逛古鎮體驗北宋市井生活,晚上看《夢裡老家》。演藝小鎮以北宋市井生活為背景,為遊客提供穿越歷史的新奇體驗。進入演藝小鎮,遊客亦是戲中人。2018年3月3日,演藝小鎮開園首日就接待遊客2萬餘人次,到目前共接待遊客128.6萬人次,取得成功。目前,投資3億元打造的演藝小鎮二期項目正在進行,希望以《夢裡老家》的IP影響力打造演藝小鎮的ID目的地。

當然,對於剛剛10歲的江西旅遊演藝市場而言,正處在成長期和活力期,也處在叛逆期和躁動期。這些被業內看好的模式未來如何,還有待市場和時間來檢驗。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們有理由期待,江西旅遊演藝市場在“尋夢”路上,依靠井岡山精神,最終會抵達“夢裡老家”。(記者 龔豔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