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黑格爾的古典主義美學觀

<strong>李景 鄧益民

<strong>摘要

:黑格爾在其《美學》著作中提出了——藝術即理想的美學觀,而本文則已拉斐爾的《美麗的園丁》為例對其傾心的古典藝術觀進行闡釋、概括,最後簡要指出其所在的侷限性。

關鍵字:黑格爾 理想 古典藝術

如果說叔本華的藝術的理想是建立在形而上學的基礎上的,那麼黑格爾就更是如此,他把形而上學看作是一種絕對精神形式,將自身顯現為世界本質的一種精神方式。他認為宇宙是一個動態的、發展的整體,也就是精神。而藝術的特點在於他總是依附於以直觀的形式而存在,正因如此,黑格爾認為藝術即是理——指事物固有的個體性,而不是指徹底的普遍性。此外,黑格爾在其《美學講座》中談關於“理想發展為藝術的特殊形式”時說:“...我們需要考察三種主要的藝術形式”。

<strong>第一,象徵藝術形式。在這種藝術形式裡,黑格爾認為,理念還在尋求通過藝術來真實體現自己的途徑,因為它自身還是抽象和不確定的,因此還沒有將自身充分體現出來。然而一旦它發現外在於它自身(自然和人類生活)的東西與它自身產生了衝突,它就會破壞、扭曲這些狀貌。在這種既不完備、也不可能完備的相互關係中,本該密切相關的意義和狀貌卻表現得互不包含、互不相融。

<strong>第二,古典藝術形式。黑格爾認為,古典藝術就是藝術本質的體現——它將理念和理念的外在現實優雅的結合在一起,外在現實首次不在獨立於其要傳達的內在意義,而內在意義也只體現它自己,肯定它自己。

<strong>第三,浪漫藝術形式。當美的理念被理解為一種精神,也就是自由、獨立的精神時,它就不再完整地體現在外部的世界裡了,因為美只能作為精神而存在。因此,古典藝術裡那種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一也就消失了,理念又從外部存在返回到它自身。

因此,黑格爾在其著作中總結道:“象徵藝術尋求內在意義與外在狀貌之間的完美統一;”浪漫藝術在優異的精神性中超越了這種統一;古典藝術在將實體的個體性展示給我們的感言進行審視時,找到了這種統一。由此便可看出其尤為推崇古典藝術的審美傾向。而本篇則主要根據現藏巴黎盧浮宮拉斐爾所畫的《美麗的女園丁》——一幅聖母與耶穌合像的名稱,來探討黑格爾在其《美學》中所傾心的古典主義美學觀。

《美麗的女園丁》此副作品構圖為等腰三角形,畫面呈現給我們的是,在一花園裡,聖母坐著,正在看護兩個正在嬉戲的小孩,這兩個小孩分別是耶穌與施洗者聖約翰,我們可以從他身上披著的毛氅與他手裡拿著有十字架的手杖可以一眼辨認出。從畫面的人物安排上,我們可以看出,聖約翰單膝跪著,溫柔的望著耶穌,小耶穌站著。腳踏在聖母的手上,嘴角微微上揚,溫柔的望著聖母,這微微上揚的嘴角不過是略略表明而已。耶穌的腳踏在聖母的腳面上,可以表現出一種親切感和信任感,這種母親對孩子的慈愛通過這種幽微的動作可以看出。畫家、使人常常把這種神秘用畫筆縮成一幅親切的圖像。拉斐爾用獨特的風格和形式,把這首嫵媚華貴的基督教詩,在簡樸的古牧歌式的氣氛中表現出來。此外,這幅作品給觀者的第一印象為統轄一切而最持久的形象,是一種天國仙界中的安靜平和。如黑格爾在談“美的個體性”時說:“...真實的東西所展現的各個獨立的外在部分可以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體,這樣每個部分都是顯現出靈魂。顯現出整體性,同樣,在此圖很多細微之處都有這種因素存在。氛圍中風景中,平靜的臉容與姿態中,線條中都有...”背後的風景中更增加了全部的和諧。這翁布里亞的幽靜的田野,如這些人物的靈魂中從沒有掀起過狂亂的熱情一樣。畫面的近景散漫了鮮花,沒有一片搖動的樹葉。天上飄著幾多輕盈的白雲,光線溫和,使整個畫面充滿著愛嬌的氣韻。整副畫面上線條運用自然,找不到一條過於僵直的線條,也找不到過於尖銳的角度都是一些優美的曲線,形成一組交錯的線的形象。畫面中只有樹木,天際的鐘樓,聖約翰的手杖是垂直的線,也只是些隱晦的小節。這恬靜尤有特殊的作用,它把我們的想象立刻引到另外一個境界中去,遠離現實的天地,到一個為人類的熱情所騷擾不及的世界,使我們遠離了塵埃。

此外,該幅畫的構圖同樣體現了黑格爾的“藝術需要全面體現靈魂”的觀點,約翰望著耶穌,耶穌望著聖母。這樣我們的目光自然而然的集中在聖母的臉上,聖母也就是這幅畫的畫眼。因此,本文將其觀點總結為以下兩點:

<strong>一、<strong>“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

藝術需要全面體現靈魂。黑格爾認為,只有靈魂是自由和無限的,精神為某種內在的東西,它的外在表現是迴歸自身,同時也停留在自身。所以,精神才能在它的外在表現上留下其無限性。在這樣一種內容毫無意義的情況下,精神無限的外在表現又成了一種純粹形式的東西,因為我們看到的只是自覺精神的抽象形式,其內容與自由狀態下的精神無限性是矛盾的。只有內容的實體性和受限條件下的獨立性才能融為一體,存在於同一事物之中。

<strong>二、<strong>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

作為理想的藝術,必須具備總體性,比如,在闡釋為什麼藝術作品具有總體形時,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中“內在的東西”與“外在的東西”必須和諧統一。他認為,一些藝術家有意識地模仿名作,雖然可以準確的描摹出一些次要的東西,如衣服之類,但這樣的模仿最後呈現給我們的只不過是一些平庸的面孔,而原作中所要向我們展示的那種內心深處的靈魂卻已不復存在了。

雖然《美學》是黑格爾唯心主義美學體系的組成部分,但是他提出的實踐觀卻帶有唯物主義色彩,併合理準確的解釋了美學原理中的一些重要問題。在此觀點影響下我們也可以看到其思想對西方17世紀古典主義藝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但是,黑格爾把藝術可以看做一種歷史發展過程,它的最終目的是發展成為它的真實本質,也因而引發了其另一著名論斷——藝術死亡論。黑格爾認為,藝術已經完成它的使命,應該為哲學所取代,因此,其觀點也帶有所處時代的侷限性。

<strong>參考文獻

1,[德] 黑格爾著朱光潛譯《美學》[M]商務印書館.2012.

2,張瀟麗.《藝術本質論,對藝術的結構與重建》[J]上海藝術評論.2016.

李景,西北大學碩士研究生

鄧益民中國畫欣賞

淺析黑格爾的古典主義美學觀

鄧益民作品 魯迅講學在西大 2017年

淺析黑格爾的古典主義美學觀

鄧益民作品 魯迅講學在西大(局部) 2017年

鄧益民,國畫家,西北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