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多維度展現“中國意象”之美

1號訪談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多維度展現“中國意象”之美

作者 | 柯博

融入京劇元素的俏花旦、詮釋經典故事的舞劇“趙氏孤兒”、展現草原民族文化的史詩舞蹈《藍·印》、廣袤無垠的雜技歌舞《胡楊魂》、驚豔絕倫的民樂演奏《十面埋伏》……一幕幕精彩絕倫的頂級文藝演出匯聚在《傳承者中國意象》的舞臺上,創新文化傳承、抒寫中國意象。近日,<strong>《傳承者之中國意象》總製片、總導演焦健接受傳媒1號記者採訪,為我們分享《傳承者》系列和文化類節目的製作經驗。

1號訪談 |《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多維度展現“中國意象”之美

<strong>從非遺到文藝,創新才是最重要

比起第一季《傳承者》,第二季《傳承者之中國意象》從內涵到外延都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焦健介紹,這兩季節目最大的區別就是節目內容做出了很大的改變,第一季以展示非物文化遺產傳承項目傳承人為主,而第二季以展示國家頂級文藝院團文藝項目為主,從關注傳統文化到聚焦中國最頂尖的藝術團體,這是節目在精神內核延續的基礎上所做出的題材的選擇和轉換。

焦健告訴記者,為了尋找最頂級的文藝院團,節目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做功課,先確定表演門類,再去尋找頂級的院團和頂級的表演藝術家,這一季節目組大概尋找了上百家文藝院團,到最後總共錄製了四五十個節目。

為什麼第二季節目內容做出了那麼大的改變呢?焦健表示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到中國頂級文藝院團的精彩演出,節目進一步豐富了傳統文化的表達內容,提升了藝術層次。這些文藝產品是來自中國各個頂尖文藝院團的集體匯演,包括中國歌舞劇院、中央民族樂團、新疆藝術劇院歌舞團等等,這些文藝演出可能是很多觀眾由於地域、時間等因素無法近距離接觸的,節目組正是通過電視這種大眾媒體將這些精彩的表演展示給觀眾,向觀眾進一步展示中國當代優秀的中華文化,樹立民族自信。

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的是面向過去,講述傳承項目的起源發展歷史以及傳承者的學習經歷,向觀眾展現這些非遺項目,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表達“讓經典再次流行,讓傳承走向世界”。文藝作品跟多的是面向未來,演出者講述對中國傳統文化傳統項目的創新以及發展,像視聽結合的民樂演奏《又見國樂之十面埋伏》、空竹加京劇、孫悟空新演繹等等,為觀眾呈現精彩的演出,表現“傳承文化之美,品讀中國意象”。

北京衛視一直努力實現著“以精英的實力生產大眾文化產品,以大眾接受的方式傳播精英價值思想。”《傳承者》系列在形態上是一檔綜藝,但是展現的是中國傳統文化高水準的藝術表達和思想內涵,去對抗那些“只有娛樂,沒有內涵;只見大眾,不見文化”的膚淺綜藝。節目組崇尚精英綜藝,希望能夠打造出一檔有品質有價值有內涵的綜藝。

<strong>寓“意”於“象”,激活傳統美學精神

而《傳承者之中國意象》最直觀的變化則在於節目首次加入了“中國意象”這個概念,聚焦中國傳統意象的傳承與表達。對於“中國意象”,焦健解釋說“中國意象”是一個美學詞彙,節目借用“中國意象”這個抽象的美學概念來表現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表達中華民族智慧思想和傳統美德,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節目從“遺產”到“意象”的核心轉變,是實現傳播價值的一次升級,探討中國文化的真意,完成對民族精神與國家形象的塑造。

“意象”是建立在中國傳統藝術基礎上的一個獨特的美學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寓意於象、有意有象,我們不但要感受外在的具象,也要體悟內在的意蘊。早在《易經》中就有“聖人立象以盡意”的觀點,而《文心雕龍》中提出的“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則首次將這一概念完整地運用到藝術評論中,也奠定了“意象”在中國審美文化中的獨特地位。

“中國意象”這一美學概念十分抽象,如何用電視的手段去更好地呈現和傳達意象,如何用最高水準的藝術呈現來展現一幕幕具體的“象”,從而傳遞出最深遠的“意”是新一季節目最大的挑戰。

<strong>多維度感受“意象”之美

“意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要想具體的感受到它,需要從以下幾個維度去展現:首先需要視覺、聽覺的衝擊,帶給觀眾一種美的體驗;其次也需要更多聲音的解讀節目,讓觀眾看得更明白,補充自我感受時的狹隘性;最後則需要通過人們探討時的碰撞,引導觀眾更加深入的思考,帶領觀眾真正地感受“意象”的所在。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在評判節目時首先是以好看為標準的,節目在視聽語言方面要給觀眾帶來享受。焦健介紹說有時候拍攝一個鏡頭就需要六七個小時,每個節目都需要錄製兩次。為了更好地將這些頂級藝術作品進行電視化表達,節目組在拍攝過程中創新性地運用到了很多電影拍攝以及廣告拍攝的技術,比如像黑客帝國中子彈時間、延時拍攝等等,並展現360度的全維度視角,在帶給觀眾巨大視覺震撼的同時,電視化的技術手段也填補了舞臺藝術的觀看盲區,全方位展現頂級藝術的精妙,闡釋中國意象的美學意境。例如在舞劇《青衣》中,定格畫面以及慢動作等手法的運用加強了畫面的美感。

除了整體好看之外,每個表演的細節處理上也可以看出節目組的用心,每個表演節目的舞美、燈光、服裝、道具以及節目後期的剪輯、特效、節目等視覺包裝,都力圖在還原節目在院團舞臺精緻的同時,還通過電視的呈現手法進行放大,將節目的美感傳遞的十分到位。

除了節目要好看,節目還要讓觀眾看得懂。焦健認為節目好看可能只是帶給觀眾美的感受,但是要想讓觀眾感受到藝術的魅力,還需要讓觀眾看得懂。用電視去呈現這些頂級文藝院團的表演,《傳承者之中國意象》並不是唯一一個,像央視春晚也會把這些頂級的表演彙集到一起,但是由於太過集中,反而不容易給觀眾帶來真正的體會,所以傳承者表演節目儘可能的完整、唯美的呈現,情緒順暢,給觀眾最大限度的文藝作品感染力。表演結束之後,表演者向觀眾解讀對傳統項目進行的創新和取得的成績等等,現場明星觀察員跟表演嘉賓互動,瞭解作品和人物故事。這就像我們在欣賞名畫時,有人一起品鑑議論會更有意思、印象更加深刻。

節目組設置了4位明星觀察員和8位青年團來對文藝表演進行探討,給觀眾帶來思考。焦健說,4位觀察員對這種文藝現象作為一個旁觀者進行觀察和思考,高端文化氣質和厚重文化內涵的陳道明,具有普通大眾情懷和幽默輕鬆的範明,女性情感視角的朱丹還有敏銳思辨的華少,4位觀察員個性不同、角度不同,對文藝表演進行一個全方位的解讀。青年團主要是代表新一代對文藝作品的觀點,由上一季的10人變成了本季的8人,雖然青年團人數有所減少,但是語言和觀點更加犀利也更加具有爭論點,像第三期的《悟空》就得到了兩極化的看法。

除了表演者自身的講述,觀察員和青年團的思考,還有來自現場觀眾的打分,他們對分數的選擇也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說起打分,焦健認為這並不是要去評判一個節目本身的好壞,文化是無法比較的,這只是由於節目在現場表演的表現性、震撼性不同,帶給觀眾的感染力不同,導致分數的差別,並且分數主要是節目組會給表演團體進行鼓勵的評判標準。節目並不僅僅展現文藝作品,還會為每期的表演團體提供100萬的獎勵,給予文化一種經濟支持。

對於文化節目,焦健認為無論什麼樣類型的節目,觀眾都是需要的,節目類型太過單一總會引起觀眾的審美疲勞,其實文化類節目也不一定就曲高和寡,只要切入點正確,表達接地氣,也會取得很好的節目效果,像《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而《傳承者》系列也獲得了收視口碑的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