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民主具有普世性?民主赤字正日益凸显

西方民主具有普世性?民主赤字正日益凸显

(西方民主中普通民众参与政治决策的形式单一,主要限于每隔几年举行一次的政治选举。新华社记者 李睿 摄)

在少数西方国家把持的国际话语霸权体系的推动下,西方民主被包装成“普世价值”,并上升为少数西方国家向全世界输出西方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道德依据。事实上,这种所谓的“普世性”民主,与西方社会内部存在的民主赤字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民主制度不仅并没有始终如一地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存在治理机制滞后等诸多弊端。

普通民众难以真正参与政治决策,政治冷漠成为西方社会的通病。在西方的民主体制之下,民众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都被限定在投票选举这一特定环节。然而,选民通过选举只能间接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这些意愿最后能否转化为现实,并不在他们的控制范围。在两次选举之间漫长的时间段,还客观上形成了一个民主的真空时段,民主赤字也就由此产生。因此,民主选举制度越来越难以激发民众的政治热情,民众的不满就通过拒绝参与的方式表达出来,政治冷漠成为西方社会的通病。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各民主国家的投票率都屡创新低。近年来美国大选投票率一直处于持续下降趋势,据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2016年的大选只有55%的选民参加投票。连年降低的民众参与度,无疑将严重动摇西方民主制度的根基。

西方的民主制度并没有能够真正惠及普通民众,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西方民主制度不可能真实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诉求,无论哪个政党或政客上台执政,都很难促进他们社会经济地位的实质性提高。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莱恩的研究表明,“民主为之服务的是生产者而不是消费者的利益”,西方政府“似乎常常是,而且有时的确是,反对他们的公民的”。很多时候,政治和经济寡头们对政策制定者的实际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中产阶级和底层民众,政治机构对精英阶层利益的回应性也远高于对普通民众利益主张的回应性。精英政治体系试图通过各种程序性设计确保“赢者通吃”格局的同时,也给了民粹主义甚至反智主义以生存空间,还由此催生了高层管理者所构建的上层建筑实际上得不到广大中低民众的支持的基本社会政治格局。

治理成效低劣,党派竞争导致社会严重撕裂。近年来,在恐怖主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冲击下,西方社会内部的既有矛盾不断激化,西方民主治理机制滞后的诸多弊端更加充分地显露出来,民主运转失灵的迹象处处可见:发展停滞、债台高筑、恐怖袭击、社会动荡、经济不平等加剧,乃至政府关门等。西方民主制度还催生了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等不良政治风气。作为西式民主标志的竞争性选举机制正日益沦为一种以选票换利益的两党或多党竞争“选主”的机制。党派竞争所营造的不同政治派系之间相互掣肘倾轧,将各自小集团的私利置于社会整体利益之上,为达成广泛的社会共识制造了重重障碍,破坏了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就连曾经以鼓吹“历史终结论”著称的美国学者福山,也对西方民主的糟糕表现越发表示不满。福山承认西方民主的前途岌岌可危:“民主社会正断裂为按照日益狭窄的身份划分的碎片,这对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展开商议和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构成了威胁。这条路只会导致国家崩溃,以失败告终。”

可以说,西方民主制度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本质性缺陷。将西方民主“普世”化的观点,不仅抹煞了全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和发展的多姿多彩的民主理论与民主实践,也严重禁锢了人类探索其他类型民主模式的努力。

(参见:《西方“普世价值”背后的民主赤字》《西方“民主赤字”背后的制度性缺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