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2016年終盤點:文化熱點 TOP 10

作者|何箏

來源|《檢察風雲》雜誌


  • 2016年漸行漸遠,站在歲末的路口,小編帶您一起,對全年的文化熱點事件進行一次梳理和回顧,看看有哪些事情值得我們關注、回憶,再一次提起。

<strong>工匠精神

今年全國兩會召開後,“工匠精神”一詞紅遍大江南北。“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讓人耳目一新。報告中寫道:“改善產品和服務供給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費品品質、促進製造業升級、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三個方面。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製、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與之相伴,一部題材頗為冷門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視頻網站意外走紅。這部介紹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紀錄片獲得了極高的人氣,影片所展現出的故宮文物修復大師們嚴謹、耐心、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由蕭寒執導的同名紀錄電影《我在故宮修文物》,於12月16日上映,“工匠精神”這個詞也實實在在地從年頭熱到了年尾。

專題|2016年終盤點:文化熱點 TOP 10

<strong>網紅經濟

會“吐槽”、擅長搞笑也能賺錢嗎?沒錯。被稱為“2016第一網紅”的papi醬在今年3月獲得真格基金、羅輯思維、光源資本和星圖資本1200萬元的投資,估值上億,網紅“變現”的話題被推到風口浪尖。

papi醬靠短視頻在網絡走紅,並積累了800多萬粉絲。“網紅”通過粉絲和流量的變現,形成網紅經濟,具有一定的商業價值。但是,網紅經濟能夠持續多久,它究竟是個美麗的泡沫還是未來的趨勢?這個問題恐怕還不好下結論。

(最新消息:papi醬和羅振宇已經分手,更加印證了網紅經濟的持續性有待檢驗)

<strong>直播時代

與“網紅經濟”密切相關的,還有另一個同樣紅紅火火的文化現象——網絡直播。2016年,網絡直播愈發火熱,並受到資本的追捧。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網絡直播用戶3.25億,佔網民總體的45.8%。目前中國在線直播平臺數量接近200家,直播APP已有108個獲得融資。而在行業火爆的背後,種種亂象也暴露了出來:刷榜,炒作,虛假內容、低俗內容氾濫……11月初,更是曝出了網絡主播“公益造假”事件。

一方面是行業的野蠻生長,另一方面是日趨嚴格的監管政策。9月9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關於加強網絡視聽節目直播服務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直播平臺必須“持證上崗”;11月4日,國家網信辦發佈《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對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直播資質、直播平臺的內容管理、網絡直播信用體系等提出了具體要求。至此,良莠不齊的直播平臺開始進入全新治理階段,直播行業內的洗牌也成必然。

<strong>大師隕落

對於文化界來說,2016年註定令人悲痛。

2月12日,著名藝術家、空政文工團創作員閻肅在京逝世;4月25日,梅蘭芳先生之子、著名梅派京劇大師梅葆玖在京病逝;4月29日,《白鹿原》作者、著名作家陳忠實在西安病逝;5月25日,著名作家、翻譯家、錢鍾書夫人楊季康(筆名楊絳)先生以105歲高齡在京逝世;7月28日,著名教育家、翻譯家,復旦大學傑出教授陸谷孫先生在滬病逝;10月11日,華語歌曲“詞壇泰斗”莊奴在重慶與世長辭……

大師的離去令人悲傷和惋惜,但他們的作品仍將繼續滋養一代又一代人的靈魂。

專題|2016年終盤點:文化熱點 TOP 10

<strong>零的突破

2016年4月4日,中國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獲“國際安徒生獎”,實現了中國作家在該獎項上的零的突破。縱觀曹文軒的作品,他的成長小說中表達著對少年兒童生存狀態和心靈世界的關懷。正如頒獎詞所言,“用詩意如水的筆觸,描寫原生生活中一些真實而哀傷的瞬間。”曹文軒曾表示:“我的寫作永遠建立在三大基石之上:道義、審美、悲憫。”

10月13日,瑞典文學院宣佈將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美國音樂人兼作家鮑勃·迪倫。年屆75歲的迪倫成為自1901年諾貝爾文學獎創立以來首位獲得該殊榮的音樂人。文學院稱,迪倫因為“在美國歌曲傳統形式之上開創了以詩歌傳情達意的新表現手法”而獲得今年諾貝爾文學獎。

11月14日,著名學者、翻譯家董強在位於巴黎塞納河畔的法蘭西學院正式履新,成為法蘭西道德與政治科學院的首位華人通訊院士。該學院屬於法蘭西五大學院之一,與英國皇家科學院等並列為全球歷史最悠久、最著名的研究機構。

<strong>江湖恩怨

今年下半年,德雲社風波鬧得沸沸揚揚。先是郭德綱微博公開清理門戶,指責“雲”字輩兩人欺天滅祖。後引來曹雲金髮長文《是時候了,也該做個了結了》,從拜師學藝到分道揚鑣,痛陳與郭德綱過往的“恩怨情仇”。再然後,郭德綱也在微博發佈長文《天涯猶在,不訴薄涼》,正式回應兩人的恩怨。對於這一輪不帶髒字的罵戰,吃瓜群眾表示搬板凳吃瓜子看得很開心。

德雲社風波只是讓人看了一樂,而金庸訴江南案件卻有著一定的示範意義。著名作家金庸(本名查良鏞)將作家江南(本名楊治)告上法庭,起因是江南的著名小說《此間的少年》中大量使用金庸武俠小說的經典人名,被質疑涉嫌侵權,而作者江南以及小說主要發行方則將問題界定在“同人文”範疇之內,即對其他作品尤其是經典作品中人名的化用是互聯網時代“同人文”習慣性做法的一種表現形式。近10年的時間裡,雙方就這個問題一直爭執不下,也引發了不少討論。此次正式起訴算是掉下的第一隻靴子,而訴訟案的結果也就是待落的另一隻靴子,可能對“同人文”乃至整個網絡文學產生較大的影響。

專題|2016年終盤點:文化熱點 TOP 10

<strong>保護長城

今年是長城保護條例實施10週年,經過10年的長城保護工程的實施,世界文化遺產長城整體保護管理狀況得到了較大改善。然而問題也依然存在,包括自然損毀的加劇,人為破壞行為依然難禁絕等。

9月份,一條消息引發公眾質疑。遼寧葫蘆島一條“最美野長城”被砂漿抹平。這條被譽為“最美野長城”的小河口長城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因為遠處深山老林,鮮為人知。當地文物保護部門回應稱,此次修繕方案的設計、批覆、工程監理和驗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但也承認“確實修得不好看”。

同樣是修復長城,北京懷柔啟動了箭扣長城,搶修加固工程。箭扣長城以奇、險、峻成為京北一道壯麗的景觀。但由於是未開發長城、常年飽受風吹日曬,部分部位已嚴重損壞。這次長城的修繕由明永樂年有建築工以來第16代瓦作傳人程永茂擔任技術顧問。這算是比較“走心”的修復規劃了。如果所有的文物保護工作都能“走點心”,我們也就不至於看到那麼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新聞了。

<strong>3D/4K/120幀

經常看電影的觀眾已經對3D、4K這些專業名詞非常熟悉,那再加上一個陌生的“120幀”會是什麼效果呢?李安說,採用這一個前所未有的規格是希望觀眾在看片時不僅僅是聽故事,而是參與其中,有更深的浸入式體驗,“很簡單,我就是想讓大家能把演員的臉看得更清楚,覺得離角色更近”。

在有聲電影時代,只有24幀/秒能保持最高的聲音清晰度,於是24幀/秒就成為了電影拍攝幀率的標準。而這次,相比傳統格式,李安一下子將幀數提高了四倍。並非所有專業人士都看好這一革命性的突破。斯皮爾伯格就曾坦言,他不喜歡高幀率,那會讓電影看起來不像電影而像真實的世界。對於他來說,看電影是為了逃離現實而不是複製現實,“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嘗試任何新技術。但我們已經因為數碼拍攝而失去電影原有的樣子了,膠片快要消失了。我想念膠片,因為我覺得畫面顆粒也是一種藝術。”

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爭論和質疑,但它極有可能推動相關領域的重大變革。是非功過,只能留給時間來檢驗和評說。

<strong>天價片酬

8月,周迅霍建華拍《如懿傳》拿走1.5億元片酬引來巨大爭議。8月25日,中國電視劇製作產業協會會長尤小剛在第14屆中國國際影視節的論壇上,無奈地表示:“演員片酬越來越高,製作費越來越高,賣的價錢也越來越高。這個價錢是不是我們產業發展所能夠承受的,值得思考。”他提出,應從國家政策層面著手,解決演員高片酬問題。

8月26日,央視新聞頻道播出“天價片酬”專題新聞,就國內演員高片酬的事情做了報道和點名批評。同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在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公示了一則通報,表示將出手遏制“天價片酬”和明星炫富等問題。有評論指出,天價演員雖然帶來了票房、收視率等收益的走高,然而對影視內容的健康發展意義不大。目前中國電影不缺高票房“產品”,卻缺少具有藝術價值的“作品”。

<strong>網絡新詞

這些最新的網絡流行語,我說出來你一定會“秒懂”,年底了,只想博您輕鬆一笑:葛優癱;身體被掏空;詩和遠方;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寶寶心裡苦;我已使出洪荒之力;一個億的小目標;藍瘦香菇……

專題|2016年終盤點:文化熱點 TOP 10


<strong>請繼續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