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紀委機關報評貧困縣“造門”事件:浮華的“政績觀”在作祟

中纪委机关报评贫困县“造门”事件:浮华的“政绩观”在作祟

最近,國家級貧困縣甘肅省榆中縣斥巨資“造景”“造門”、陝西省韓城市西禹高速韓城出入口景觀提升工程,一同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通報,引發關注。

甘肅榆中“造景”與“造門”花費資金多達6200萬元,而造的這兩座秦漢仿古城門之間的間隔不到500米,兩個景觀廣場也遠離居民區,實際作用並不大,難掩其“形象工程”之嫌。陝西韓城的超大體量假山跌瀑、人造水系及亮化工程,耗資1.9億元,明顯是“花架子”,是脫離當地實際的“政績工程”。人們常講,“花小錢辦大事”“錢要花在刀刃上”,但榆中縣、韓城市卻是“花大錢辦小事”,“把錢花在了刀背上”。從開工到完工的建設過程中,還有不少部門為此事大張旗鼓地宣傳報道,說明一些基層黨員幹部思想根子上出了問題。<strong>豪華“景觀秀”的背後,顯然是浮華的“政績觀”在作祟。

或許,這兩地大肆“造門”“造景”,初衷是為了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顏值”,讓城市對外更有美譽度和吸引力。但在群眾的心裡,城市的美麗與魅力,不在於一門一景的渲染,而在於民生的溫度與文化的厚度。這種過分追求視覺效果且耗費巨資的“景觀秀”,<strong>於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沒有多大益處,反而會令人對鋪張浪費、財大氣粗的行為產生反感,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

“政績觀”看不見摸不著,但投射到某項具體工作當中,卻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好與壞、正與歪。類似於榆中與韓城兩地的“景觀秀”,在其他地方也曾出現。如何防止這種“景觀秀”再次上演?關鍵是要規範權力的運行,從項目的立項審批,到資金的籌措使用,再到工程的開工建設,都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規範有序的制約體系,科學把握實際、充分調研論證、廣泛徵求民意,把每個環節的工作都做細緻、做具體、做到位。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以人民為中心,讓老百姓認可、滿意。

<strong>對於這種大搞脫離實際、勞民傷財的“造秀”行為,應該予以問責,讓那些拍腦袋做決策的領導幹部付出代價、受到懲戒,問責一個、警示一片、教育一方,從而督促基層黨委、政府為百姓謀實事、辦好事,把錢真正花在群眾認可的“刀刃”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