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述唐太宗與貞觀之治?

Boss科普


這個問題很好。

表面上去回答這個問題,無疑是對唐太宗歌功頌德,太宗確實是開明之人,胸懷大度,並且是一個極好的企業管理者,能聽得進諫言,容得下有才之人。這個可以從一本著名的書,貞觀政要可以看的出來。而且李世民還是古代少有的除了擁有仁德同時兼具雄才大略的皇帝,為什麼這麼說?其實古代很多皇帝皆具有仁德之心,但🈚️雄才,比如,宋仁宗,宋代最典型的仁義皇帝,為人謙厚,再如漢文帝,文帝是婢女所生,從小受苦,為君以後,更是懂的民間疾苦,實行仁政,在此講一個小故事,漢文帝期間,有一個女孩的父親,因為違法將被施以肉刑,這個女孩千里奔走長安,上書文帝,具言肉刑之殘酷,文帝深表同情,從此廢除肉刑。仁德之心可見。這個故事就是漢初著名的,緹瑩救父的故事。



但是太宗能夠造就貞觀之治,光有仁德之心是不行的,在他身上,同時具備了一統天下,開疆拓土的大志,具備建功立業,留的千秋美名的血性,如果說仁德之心是對內,那這種擴張,張揚的血性就是對外。



所以說,漢文帝雖然也是明君,也是對內勵精圖治,漢初人民休養生息,生活安穩,但是文帝並沒有強烈的對外擴張的張揚,反而是對匈奴採取和親以求和平的策略。宋仁宗,以及宋朝的很多皇帝其實不差,也把宋做得很出色,經濟發達,文學興盛,科技先進,但是終宋一代,跟契丹稱兄弟發展到跟金稱臣納貢,國土由黃河流域縮小到躲居江南。

而李世民比他們多了一點,就是這點張揚的血性,據野史記載,李世民這一代具有鮮卑的血脈傳承,這一切源自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胡亂華,內遷的各少數民族不斷與中原互相征伐,互相融合李世民這一脈恰是同時繼承了遊牧民族身上彪悍,擴張,勇武的血性,同時融合中原文明孔孟之道得到仁德之心,兩者互相結合,相得益彰,既具有謙厚美德,同時具有剛正不阿,絕不稱臣的骨氣,他在位期間,對北作戰都是果斷乾脆,絕不服輸,他讓大唐鐵騎跨過蒙古高原,挺進新疆大盆地,大唐餘威甚至讓萬里之外的中亞地區也臣服。在渭水之盟上,他跟北方遊牧民族結拜兄弟,恩威並用,在位期間,邊疆各族不僅是臣服於他的武力,也是臣服於他的胸懷,各少數民族親切的稱之為天可汗,意識就是大汗裡的大汗。可見,太宗皇帝確實了不起。



所以說,後世史學家有一個觀點,就是,唐朝不是漢族創造的盛世,而是民族融合的結果,兩種文明,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在南北朝時期不斷碰撞產生的燦爛火花。大家都知道,農耕文明是有他的侷限性的,農耕文明往往喜歡自給自足,安居樂業,穩定就好。只要沒有外族入侵,他們希望皇帝仁德,施行仁政就可以,所以孔孟之道也反映了中原文明的特點,那就是大家各自安好,上有德,民歸順這樣子的狀態。所以只要歲月靜好,農耕文明的政權哪怕民殷國富,也不是很想對外擴張。個人認為這是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特點。



但是,華夏五千年,北方邊患從未停息,所以中原文明的正統區域不斷被北方遊牧民族入駐,融合,結合,在隋唐時期,這種融合達到了頂峰,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不止對內實行孔孟仁政,同時對外也勇敢彪悍,讓邊疆各族心服口服。

所以說,個人認為評價歷史,不能總是以漢族的角度去主觀評判,華夏五千年,是多民族共同創造的結果。

另外補充一點,宋朝其實做得不差,但就是少了唐太宗這一份張揚的血性,那種我不為天可汗誰為天可汗的自信與驕傲。


只讀帖不評論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虛心納諫,由於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讓他深深意識到農民對國家的重要性,以隋朝的落敗為歷史教訓,調整治國政策,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讓唐朝出現了繁榮的景象,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

其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年號,唐太宗的歷史功績也一直備受後代的傳頌,是一位難得的明君。

在政治上,唐太宗即位後,在政治上既往不咎,知人善用,讓隋朝遺留下來的問題得到了環緩解。完善制度,修訂刑律,減輕刑罰,選任賢能,也正由於這樣,在唐太宗時期貪官汙吏基本上是沒有的,這可以算是唐太宗最令人值得稱讚的功績。

在經濟上,唐太宗目睹了隋朝的落敗,所以對於農民非常的看重,要得到民心,自然需要讓老百姓體會到生活的變化。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從唐太宗的話裡我們就能看出他對老百姓的看重,他覺得現在能有現在的天下,全是老百姓給的。接下去自然是頒佈了一系列的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薄賦尚儉,救災恤貧,扶持商業,唐太宗的一系列舉措,使唐朝的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法展。

在文化上,設管興學,完善科舉制度,加強了和亞洲地區各個民族的聯繫,也加強了對疆域的管理。而且唐太宗時期還專門設立了國子監,鼓勵四方君長派遣子弟到那邊學習交流。

貞觀年間,太宗的各項善政,使官吏廉能,社會安定,人民豐衣足食,解決溫飽,經濟發展迅速,造成中興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業。延續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以及他的知人善用,緩和了社會矛盾,在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上也使唐朝成為了世界的翹楚,使唐朝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歷史在我心中223


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公元627一629年)中,不斷總結歷代王朝興衰的歷史教訓,虛心聽取臣下的意見,居安思危,勵精圖治,減輕賦稅和徭役,使百姓在戰亂後能夠休養生息,從而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為唐朝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人們把唐太宗在位時的斐然治績,譽之為貞觀之治。唐太宗認真總結隋亡的教訓,並引以為戒,他特別重視人民的力量,常說,人君好比舟,人民好比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他採用了很多輕徭薄稅,休養生息的政策,勸科農桑,促進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他還大力提倡節儉,減輕國家,人民負擔。他即位後沒大興土木,建造新的宮殿,住在隌朝時建的舊宮殿。為節約開支,下詔釋放宮女,其中一次就釋放三千人。他還嚴禁厚葬,規定五品以上官員,勳親貴族嚴格執行。為國家長治久安,重視政治建設,嚴禁奢侈,任賢納諫,知人善任。主張為官擇人,啦才是與,苟或不才,雖親勿用。所以唐太宗周圍,有出士族的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有參與謀害自己的東宮舊臣魏徵,王晊。有出身寒微的馬周,張亮,劉洎,還有少數民族的首領,對這些人都能量才授職,各取所長,委以重任,有才幹的文臣武將盡為其所用。他還不計個人恩願,不講資歷地位,充分發揮其才能。如在任用李靖時,多次向他父親李淵請求免除李靖死罪,得求,李靖特為李世民賣力,是唐太宗時期最有才幹的軍事統帥。對於自己的親屬,部下,親信嚴加約束,從不濫加任用,堅持任人唯賢的原則。他在位期間,共用宰相二十七人,都是當時傑出的人才。這就為改善吏治,促進政治清明,提供了保證。他還虛心求諫,納諫,所以朝廷上下都敢上疏上諫。其中魏徵最為著名,稱為前代諫臣。被太宗譽為知得失的人鑑。魏徵歿,太宗痛心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歿,朕亡一鏡矣!唐太宗還任用敢於直諫的房玄齡,杜如晦為相。房有謀,杜敢決斷。史稱房謀杜斷。諫諍之風是貞觀之治的重要體現。唐太宗還注重邊疆建沒,實現開明的民族政策。如唐蕃聯姻。公元641年任命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完婚,送去中原文化的精華,促進了吐蕃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總之通過上述政策和措施使貞觀之治時期出現了繁榮的景象。


步蘭香407


唐太宗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之一,為唐王朝的建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並使李淵禪位,晚年時也犯過不少錯誤,但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


唐太宗因為親眼目睹了隋王朝的興亡,認識到農民的重要性,強調以民為本,常說:"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

唐太宗在位期間,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整飭吏治,令隋末動湯之局得以穩定下來。

唐太宗在軍事上積極平定四夷,在民族關係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貞觀年間,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至唐高宗龍朔元年達到鼎盛,是時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漠北,南至南海。

唐太宗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各民族風俗,穩固了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為年號為貞觀,所以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品史君


唐太宗是歷史上少有的明君,他內修德政,讓萬國來朝。他輕徭薄役,老百姓生活富足,糧食價錢低廉,讓老百姓能夠安居樂業。他開疆拓土,穩定邊疆,避免老百姓受戰亂之苦,促進民族之間的繁榮和交流。

晚年之間,他開始剛愎自用,聽不見忠言逆耳,開始耽於享樂,開始大興土木,開始屢屢對外征戰。致使兵疲民困,當然他是明君,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點。

晚年他也承認自己的過失,總而言之,他是功大於過的。


愛讀書的陝北大叔


時勢造英雄,一是李世民有隋朝大一統的基礎。二也藉助了唐初各路豪傑的力量,三是,確實吸取前朝經驗教訓,也就有了知人善任,廣納賢才的英明!四是隋末農民起義,打擊了地主豪紳,土地兼併有了極大緩解!生產力得到極大釋放。五是,民族關係緩和,邊患基本解除,以上諸多因素促成了貞觀之治。影響了亞洲,尤其是東亞諸國,中華文明向世界傳播。


弓目


他作的孫權都作過,而且在先,為何只表太宗,孫權默默無聞。


用戶9450977780495


因為李世民殺貪官殺裸官!所以他為一代明君!所以他能坐江山!皇帝可不是人是鬼可坐的!你不殺光貪官裸官!你整個家族整個集團下場慘得很!看到沙皇一家了嗎!全殺光了!


用戶17940171030


楊玉環哪兒漂亮了?


平小鐘


唐太宗一代明君開創了大唐一代盛世之局,可惜兒子大半都不得善終、女兒有一半也成了政治權力鬥爭犧牲品下場悲慘,一朝盛世明君,兒女下場淒涼。大唐盛世令人羨慕,皇子公主讓人辛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