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strong>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改革開放40週年」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我們又跨進新的一年。40年,彈指一揮間,我們的生活面貌,一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茶,在這種跨越世紀的歷程中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

如今,掌握記憶鑰匙的人已經先後進入了耄耋之年,新生代正在生生不息的成長。從悠遠的歷史中走來的那一杯茶,是生活方式?是信仰?是職業?是社會面貌的另一種折射?我想,不管我們出生於哪個年代,在圍繞喝茶這件事的“變”與“不變”裡面,可以更多的感受到茶的真諦以及圍繞茶有關世道人心的隱喻。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strong>激盪40年,茶的那些改變

一切因茶人的改變而改變

40年前,社會角色的身份很少,工人、農民、幹部。社會按階層劃分,敵我關係和人民內部關係。所以,那時候不敢說有茶人這樣一個社會群體,茶人是一個標準化的職業,溶解在了工人與農民這樣的社會角色裡,從事著茶葉產業鏈上的各環節工作。

40年後,茶人是一個跨越邊界的社群,既有產業鏈上的從業人員,也有社會上的純粹愛好者。產業鏈從農業、工業延伸到服務業。圍繞喝茶這件事,經過茶人40年的努力,從歷史資源中給我們擴大了茶人的精神容量。一切,因經濟發展而改變;一切,因茶人的改變而改變···

1、從業人員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零售終端的賣茶人需要持政府頒發的上崗證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零售終端的賣茶人需要品貌端正,形象氣質佳

那時候,證件往往代表著一種社會秩序,理想化的社會秩序裡面,不太喜歡職業的流動性,持證上崗,既保證了職業的穩定性,也設置了從業門檻,讓每一個個體對於改變職業的意願降到了最低。以前對於賣茶人身份的確認,更多的是出於政治上的安排;如今,對於賣茶人身份的確認更多的是出於市場效益。所以,真正做生意的茶商並不太關注茶藝師證書是不是真的會被取消。

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改革開放以後,連續出現的國營茶廠改制,不僅僅改變了產業鏈從業人員的編制問題,也改變了過去產業鏈上的<strong>協作機制。從鮮葉採收,毛茶選購,成品銷售,每一個環節都因人和市場的變化而重新組合。缺乏協作基礎的民營茶廠將過去中國茶產業的規模化組織基礎擊碎。此後,再小的一個組織或農戶,但凡要做茶,都不得不盡可能地滲透到全產業鏈上去。至此,迎來了茶產業地圖上的混序階段。

這種混序表現在,當掌握鮮葉資源的茶農可以完成毛茶初制和成品精製以後,在消費者對工業製品沒有好感以後,所有的利好資源都迅速向茶農端彙集。再加上這幾年精準扶貧的政策指導,一切以農民群眾的利益及增收作為政治出發點,所以那種以節約勞動力,提高生產效率的一些技術改造在基層很難推廣實施。

在改革開放以來,這種因人的改變而導致的生產關係的改變影響非常深遠。對產品,特別是產品質量;市場,又特別是市場格局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白貓黑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所以經過實踐的檢驗,品貌端正,形象氣質佳的年輕女子在零售終端的銷售效果始終是最好的。

2、茶葉消費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老百姓買茶喝除了要支付茶錢以外還要出示茶票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只需要手機掏出來掃一掃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是商場賣什麼我們就只能喝什麼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是我們想喝什麼就買什麼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葉消費端的基礎設施升級發展很快,從取消計劃經濟的票證直接使用貨幣購買到電子商務以及移動支付的出現。圍繞消費端的便捷性以及選擇空間都在迅速發展。

在這個發展之中,我們也明顯感覺到消費者主權時代的悄然到來。從需要使用“茶票”來控制消費,到各種營銷廣告來刺激消費;自由的市場環境中,供需關係正在發生微妙的變化。

這種變化本質上也與“從業人員的改變”形成了一種互證,供需關係變了,就需要我們的營業人員首先在形象氣質上能給消費者帶來好感,同時還需要具備更多的引導技能。

3、飲茶場景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喝茶是一個解渴行為,開會時喝,勞動間隙喝(圖1:潮州船工在勞動間隙喝工夫茶;圖2:陝西的民兵在勞動間隙喝茶;圖3:1978年,山東臨沂村民門為一戶人家蓋房子,午餐中的茶水招待)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喝茶除了解渴,還是一個專項行動,講究在特定的空間,與特定的人一起喝(圖1:家庭茶空間;圖2:茶葉經營空間;圖3:公共空間的茶文化改造)

飲茶生活場景的改變也在不斷改變著有關茶葉消費的邏輯。

此前有人說,喝茶是個弱需求,但其實改革開放之前留給我們有關飲茶的畫面看上去還是挺剛需的。

解渴就是剛性需求,茶票的存在,特別是民族地區的茶票,其地位與糧票、肉票等同。改革開放後,這種剛需存量市場一直都在,只是我們把更多目光關注到了新興的城市消費中。那種通過對傳統中國茶消費體驗的系統性升級提升了茶葉的附加值。逐漸對這些剩餘農產品賦予了品牌的影響力及商業價值。而這些升級的背後,我們從品飲消費到體驗消費衍生出了一個非常長尾的茶周邊市場。

在飲茶空間的改變裡,我們看到了一種跨界融合。在茶空間裡,囊括了室內裝修設計,圍繞茶葉品飲及存放的配套茶傢俱,圍繞泡、煮、烹、調的各種茶家電,最後再到茶席之上的各種細節性物件,飲茶場景的新需求,在新時期下開創了一箇中國式消費升級的產業鏈。

4、飲茶器物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喝茶的器物只要不漏水就行(圖1:老茶具;圖2:四川老茶館的七星灶)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喝茶的器物得講究出處、講究泥料、講究做工乃至講究做器物的師父,講究年份,講究養護方法

小時候常見的喝茶器物以搪瓷盅盅、罐頭瓶子為主。後來出現了飲茶專用杯,一般是一些粗糙的瓷器,陶器等。直到工夫茶的流行,紫砂器物,以及各地的古典名窯相繼復興。那些沉寂在古典文獻中的經典器形被不斷複製,圍繞器物的工藝文化也不斷深入人心。喝茶,從飲水到流程的儀式感,到審美的訴求,所有的茶事升級都是由器物去實現的。

泡、煮、烹、調,乃至所有流派的儀軌,其實說到底,都是人通過操作器物去呈現那一盞茶湯而已。器物的重要性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5、茶人服飾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平時生活穿什麼,喝茶的時候也就穿什麼(圖,70年代安徽)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喝茶人有了代表自己身份標籤的服飾——茶人服

茶人服的蔚然成風讓人驚訝。這種流行也在改造服飾行業,從紡織材料到染色再到縫紉,每一個環節都被消費訴求不斷倒逼著去歷史裡尋找資源。像當年西方紡織業進入剛進入中國時一樣,工業文明的產品突然之間成了被拋棄的對象。棉麻、手作重新成為時尚。

但時尚往往只存在於小眾的高端社群,茶人服的時尚時間點出現在我國製造業的鼎盛時期,服裝製造業有這個能力在一夜之間將時尚變成大眾。果不其然,茶人服氾濫了。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泛濫,開始讓這個小眾服飾領域的設計師做更深的思考。

6、茶葉產品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茶只能用來喝,有保質期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茶除了喝,還能當理財產品存儲投資

對於習慣了綠茶話語邏輯的地區而言,聽到茶倉這個詞會很詫異。腦海裡根深蒂固的保質期會讓人不經意的去思考倉庫的存貨週轉率。但真正意義上的茶倉是不強調週轉的,而是強調升值。

歷史上茶倉出現在茶馬互市的集鎮上,那時候由政府專職官員去做茶倉統籌,從流傳到現在的茶馬貿易文件來看,茶馬互市的茶倉也是要講究戰略存儲與存貨週轉。那時候關注週轉是為了保證茶葉品質,因倉儲損壞茶葉要麼就造成國家損失,要麼就製造民族矛盾。所以歷史上那些搞茶倉的人總是戰戰兢兢的。

改革開放後出現的茶倉成了一種具有<strong>金融屬性的新興投資理財項目,以珠三角最為流行。這個新生概念,不僅能夠在產業低迷時形成交易。與此同時,一些已有的產品升值案例刺激著新的資金不斷介入。但早期這個僅僅適用於普洱茶,其後黑茶也在這個體系下嚐到了甜頭。前幾年,烏龍茶也在通過建立有關保質期的國家標準試圖進入這一領域。

7、茶學教育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要學茶有兩個途徑,學校和工廠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要學茶,除了這兩個地方,還有網上、街上和藏在寫字樓裡的培訓機構

我們不需要回溯40年,其實僅僅回到10年前,假如我們想要了解茶文化,學習茶學知識都還不那麼便捷。早期創刊的報紙雜誌都很因為很小眾,滲透不到三四線城市的郵亭。與此同時,也沒有這麼多從業人員去生產相關的內容,普通用戶很難觸達到茶文化的信息。

應該說,行業媒體在茶學教育上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行業資訊,產品信息、歷史文化,從互聯網PC端開始,到移動互聯網的自媒體時代,豐富持續的內容向外界展示了一個行業的存在。也正是這樣一張內容大網,向我們網羅了源源不斷的人才進入這個行業。

在過去幾十年裡,行業媒體連接著高校、企業以及社會培訓機構在消費者教育,從業人員的繼續教育方面默默的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8、茶葉博覽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要見到更多的中國茶,只能在書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行業博覽會可以一次見完主要的中國茶產品

中國茶歷史悠久,品類豐富,從“傳統十大名茶”到如今的“區域品牌20強”我們不難發現中國茶的產品特徵。長尾、分散,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背景,每一個品牌都關乎到一方百姓的生計,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產品的獨特性。不可否認,這些都是我們這個傳統產業的核心資產。因此,一提到中國茶,腦海裡首先就浮現出了一張地圖,從“西湖龍井”到“信陽毛尖”;從“洞庭碧螺春”到“君山銀針”;從“蒙頂甘露”到“鳳凰單叢”,東西南北,跨越萬里江山。

因此,改革開放初期,很多自詡是茶葉大師的海外華人回到大陸來發展的時候,走走停停,深入瞭解才發現,自己連中國茶的名字都認不全。

過去,南方很多茶葉產區在消費領域都處於高度本地化的態勢,很多大宗銷區都有指定產區定向供給。這是改革開放前一直維持下來的傳統秩序。改革開放以後,這種秩序開始解體,國營茶廠的改制,所有的茶廠開始自謀生路。創辦品牌,做展銷推廣是每一個茶企活下來的唯一途徑。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最發達的區域,也是最有消費力的區域。所以萌芽於珠三角的茶業博覽會一度成為了茶葉品牌構建的一種重要渠道。同時,博覽會本身也成為了中國茶豐富品類彙集的平臺。

9、科研人員的改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以前,茶葉科研工作者更多的是出現在田間地頭和實驗現場(圖:茶學專家莊晚芳先生在茶園裡)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如今,茶葉科研工作者更多的卻是出現在商業發佈會現場

早期的科研人員似乎很少拋頭露面,很多在某一領域做出了卓越貢獻的老專家也不為我們所知。如今,這種局面變了。任何一次商業行動,不請一兩個享譽全國的專家學者過來感覺場面根本撐不起來。在我看來,排除部分產業科研人員追名逐利的心裡,更多的還是產業結構的變革。

我們的茶園基地建設已經達到了某個規模和制高點,對自由市場的開發成為所有產業從業者的新任務。所以,不光是科研人員,很多時候,茶行業的商業活動把茶農、製茶師也都會請到舞臺上。市場需要茶農交代原料信息,需要製茶師交代工藝狀況,也需要科研人員交代飲茶的諸多益處。

改革開放是一股時代洪流,每一個產業都被捲入了這股洪流。茶產業在這股洪流中顯然是難以獨善其身。在老輩茶人理想中的那種詩酒田園畫面將在市場的壓力下變得面目全非。但我們不可否認這個產業的獨特魅力。在改革開放初期,大面積改制的國營茶廠導致大規模的從業人員下崗,迫於生計,他們都曾短暫離開這個行業。後來市場繁榮之後,那些掌握技術和生產資料的茶人也都回到了這個產業,並且成為這個產業的中流砥柱。

不僅如此,眼下,很多在其它行業取得成功的中年人士,他們帶著資金、帶著資源以及自己對茶的熱愛奮不顧身的投身於這個行業。他們不計較得失,積極學習彌補茶學知識,對於產業鏈上必要基礎設施的投入不計較回報。改革開放40年,茶行業也發生了很多變化,也許唯一未變的,也就只有我們杯盞中的那一片茶葉而已。

有些還是原來的樣子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① 20世紀40年代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② 2015年 安化

撿梗和挑黃片的工人感覺在那裡一坐就是半個多世紀····

20世紀70年代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2016年 岳陽

原料車間,還是40年前的模樣···

20世紀70年代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激盪40年,盤點茶界的“變”與“未變”


2016年 湘西

揉捻機,是時光的年輪,感覺在原地轉了40年···

<strong>改革開放40年,有很多變與未變。願未來的行茶路上,改變的是我們的容顏,不變的是我們做茶的初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