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最后一个大雷

这里应该有不少经历过2015年牛市的老股民,那么大家应该还记得当年“<strong>并购重组

”十分火爆。当时很多公司都参与了并购重组,特别是创业板公司。如果说降准降息带来的货币宽松是推动上轮牛市的主因,那么<strong>外延并购重组就是推动创业板成为上轮牛市主角的主因。


创业板最后一个大雷


但并购重组会留下后遗症,给公司带来高额的<strong>商誉。下面先给新朋友们简单科普下什么是商誉:

<strong>商誉是企业溢价收购产生的。我就以最近中信证券收购广州证券为例,假设广州证券账面价值是100亿,但是广州证券开价200亿,这就产生100亿的溢价。对于中信来说,花200亿买来100亿的资产,会计账目上就做不平。于是这多出来的100亿就当成“商誉”记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里。

如果未来A股走牛,中信证券整合广州证券的这部分资产开始升值,价值从100亿升到200亿,那这轮收购就不产生损失。但如果广州证券在未来无法体现出当初收购时的业绩承诺,这部分资产实际不值200亿,那么就要对商誉进行扣减。当年溢价收购是脑子进的水,<strong>当年脑子进的水,要在今年统一买单,算入当期财报的亏损。

如果中信证券当期的净利润只有50亿,商誉扣减100亿,那么中信就会瞬间扭盈为亏。

以上只是用中信收购广州证券作为例子,数据是假设的,目前重组方案还没得知,中信继续停牌。不过,中信作为行业大哥,里面的都是人精,<strong>选择在大熊市中收购,未来商誉减提的概率就很小

相反,在2015年进行溢价收购的,是在大牛市中收购。本来牛市里的估值就贵,再加上溢价收购,溢价X溢价就更加贵了。而且最近这几年经济下行,当年溢价收来的资产大部分都低于预期。

按照统计测算,沪深300高商誉成份股占比大约5%,中证500大约15%,<strong>创业板指和创业板50大约30%。所以商誉减值是压在创业板身上最大的一个雷,<strong>而这个雷将在今年一季度引爆。

我用软件拉了一遍数据,那商誉占净资产高的前50只个股贴出来。商誉并不一定就会扣减,只要收购的资产能体现应有的价值,就是一笔好的收购。

所以大家见到高商誉不用太慌张,但<strong>如果你是这只股票的持有者,最好赶紧去看看这家公司最近一年的经营情况,是否出现商誉大幅减值的风险。后面还有1000多只高商誉的个股,但名单太长了,只好上传到私房课,大家自行去下载Excel排雷吧。


创业板最后一个大雷


长老们也知道这个商誉减值是个大雷,所以财政部今天在最新一期的《企业会计准则动态》里提到,针对“商誉及其减值”议题征求了咨询委员的意见。大部分咨询委员同意<strong>随着企业合并利益的消耗将外购商誉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零这一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方法。

大致意思就是,之后商誉减值<strong>不再是一笔过减扣,而是把商誉当成是固定资产折旧那样<strong>每年摊销。有朋友把这个解读成利空,但我觉得应该是<strong>利好利空参半。

因为当前经济下行,当年溢价收购的资产难以体现预期价值是大概率事情,毕竟在2015年的时候谁能猜到2018年股市会跌成这屎样,部分人当年可还梦想过1万点呢。如果把商誉逐年分摊,等到经济触底反弹,资产价值重新上涨,利润重新增加,商誉当年减提的部分就会被抵消。

<strong>这等于是死刑改判死缓三年,而且有机会转有期徒刑。不过如果当年收购的都是些垃圾资产,就算经济触底也不会体现预期的价值,那该要狗带的还是要狗带,只是变成了温水煮青蛙。

因为创业板指里的大部分是创业板比较优质的股票,所以持有创业板ETF或者创业板50ETF的朋友不需要过分担心。但如果是持有单只个股,考虑到<strong>个股的高波动率,如果商誉减值过大,可能引发机构抛盘,如果股价暴跌会影响持仓情绪,大家自行考虑是否提前回避。

如果要换的话,我给出一个方案:仓位替代。比如你的个股是创业板,那么可以考虑卖掉个股,换入创业板ETF。因为风格一样,后续涨跌方向偏向一致,只是指数波动率<个股,涨幅<个股。等躲过这个雷,你可以卖掉创业板ETF换回个股。

这种方法我经常使用,以我去年一次调仓为例。当时我手上有海螺水泥,研究发现海螺水泥后续表现可能不佳,但我当时并没有研究到替代品,只好暂时卖掉海螺,换入300ETF。直到后面基建板块的逻辑逐渐清晰,我把300ETF卖了换入中国建筑。


创业板最后一个大雷


换入ETF,是降低个股仓位,放弃高收益,回避高风险的同时继续保持获得市场平均收益(指数的涨幅)。当风险降低了,就可以卖掉指数换回个股,继续追逐高收益。但这个操作是有风险的,关键要看你对个股风险的认知判断。<strong>如果个股后续的跌幅没有超过ETF,换仓躲避风险操作就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