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訪山記 之 明宗山、蠍子山

<strong>↑點擊“濰縣老事兒”,關注不扯淡的公眾號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按:

濰縣多平地原野,少山地丘陵,以至濰縣歷史上最著名縣令鄭板橋都要專門作一首詩《惱濰縣無山》。然而,濰地雖無層巒疊嶂,但亦有山丘埠嶺分佈,少則少矣,低則低矣,山總還是有的,言其“無山”,應屬詩人對濰邑缺少名山大川的一種藝術誇張。濰縣的山多系泰沂山脈尾閭,除塔山(今靈山)外海拔多在200米以下甚至不足百米,並多有緩埠嶺冠以山名。東南部主要有常令公山、風埠頂、太公堂山、土門山等,南部主要有塔山、鳳凰山等,西南部主要有明宗山、浮山等,西部則有四泉山、黑山、孝跡山、火山、鳳台山等。本文主要以民國《濰縣誌稿》為參照,考證尋訪原濰縣轄域諸山,以期對其歷史人文及現狀進行探究,使讀者能藉此初窺其貌。

//

<strong>明宗山上車轍密,劉家莊邊遇蠍山

//

<strong>明宗山

在濰坊城區西南的春鳶路以西,堪與正北的浮煙山比肩的是<strong>明宗山。明宗山海拔156米,僅僅比海拔159米(浮煙山海拔一說161.5米)的浮煙山略低。民國《濰縣誌稿》又稱明宗山“在縣治西南二十八里”、“即《齊乘》之<strong>蒙姑山

”。遂查元代於欽所著《齊乘》,“西虞(河)出黃山。又有朱流河出方山。七里河出蒙姑。三水皆在(濰)州西,北流入海”,並未能建立起蒙姑山與明宗山二者之間的聯繫。我們是否可以盡信《志稿》的說法,就在明宗山和蒙姑山之間畫上一個等號呢?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還是得保持一些懷疑的精神。

再查,宣統《山東通志》早已做過考證,認為西虞河即今大於河,“元時稱為虞河,而近世稱於河,又以虞、於音近相通”。又認為七里河即小於河,之所以元時以“七里”為名,是因為此河距離濰州縣治約七華里。“此河上源與長生河會。長生河發源麓臺側之補生泉,地近程符山,程符、蒙姑一音之轉,故於氏謂出蒙姑山也。”小於河的最上游,即發源於明宗山的東麓,至今仍可以順河床追溯至胡家村西的明宗山山腳下。小於河(元代名七里河)自明宗山(元代名蒙姑山)東麓發源,東北而流,後有源自麓臺補生泉的長生河注入,繼續北去。

宣統《山東通志》的分析,一則確認七里河與長生河匯合,成後世之小於河;二則稱因“蒙姑”即“程符”之轉音,所以認為蒙姑山即程符山,即今浮煙山。那麼矛盾來了,比之於補生泉的小於河源頭,明宗山東麓的河源上溯更遠,“七里河出蒙姑”,源頭似更應出於此山。蒙姑山應該就是後世的明宗山,與程符山無關。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若如此,程符、蒙姑音轉之說又何解?查北宋《元豐九域志》、《金史》等,可知在明代以前,今浮煙山即稱“浮山”或“浮煙山”,因明代立“程符社”,才改名為程符山。由此可知,宣統《山東通志》的轉音之說,於史無據,屬訛斷。由此,我們也終於可以放心大膽的確認《濰縣誌稿》“<strong>明宗山即《齊乘》之蒙姑山”之說,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明宗山。

取道明宗山西北麓的小玄家村上山,未硬化的防火道被流水衝得溝溝坎坎,卻恰恰成了喜歡挑戰極限的越野車愛好者的演練場。從密密麻麻的新鮮車轍,可知此地剛剛進行過一次規模不小的車友挑戰。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明宗山上的車轍。

山頂平坦無物,早無任何建築。志書中記載的明宗廟,早已成為紙面上的存在。偶見一兩塊古舊的殘磚碎瓦,尚可作為此地曾有建築的佐證。《濰縣誌稿》載“(明宗)<strong>山有後唐明宗廟,無年月可考,土人呼為明公廟。”明宗廟祀五代十國時期後唐明宗李嗣源。這位後唐國君公元926年四月即位,公元933年十一月駕崩,在位時間不到八年。這位武將出身的皇帝,算得上是一位開明君主,歷代對其評價不乏讚譽之辭。明萬曆內閣首輔張居正在《資治通鑑直解》中評價,“唐主在君位,止歷八年,不能永久。但是每年豐谷熟,民樂有年,敵國罕侵,束兵息馬,人無爭奪,據五代之君,比之如明宗之世,雖非漢文景之盛,亦小小平安世也。彼嗣源胡人耳,每以國泰民安留意,天意遂以豐安應之”,這是後世當權為政者對其的評價。題為羅貫中編輯的《殘唐五代史演義》亦有詩讚之,“明宗御極本天成,泣訴莊靈發至誠。外戒遊觀安社稷,內無聲色肅宮庭。親賢懲蠹褒廉吏,寡過修身幾太平。五穀豐登民樂業,漢唐賢主不多稱”,既是演義,則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民間對這位後唐皇帝的評價。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明宗山上的殘磚舊瓦。

後唐時代的山東,在這位明君之下治理之下也得到了難得的休養生息。民間對其也多有讚譽,否則後世也不會有鄉民立祠祀之了,當然,這立祠祭祀之事絕非僅僅發生於我濰,當為一個時期的民間奉祀之風。

清郭麐有《濰縣竹枝詞》寫明宗山上的明宗廟趕不上清平縣的明宗廟:“地脈山南一徑通,明宗廟誤作明公。分明不及清平好,猶有題詩徐世隆。”徐世隆,官至山東等道按察使,亦曾赴清平縣(今山東高唐)拜謁明宗廟,有《謁明宗廟詩》讚譽後唐明宗皇帝:“徽陵當日拯殘唐,五季之間號小康。因獸害田秋罷獵,為民求主夜焚香。八年功德丹青在,千古明靈祭祀長。欲識此邦遺愛事,廟槐人敬似甘棠。”老百姓其實都是很知足的,只要這個皇帝不橫徵暴斂,能夠讓民間得以休養生息,就會對其念念不忘,甚至會立祠以祀。這位出身於少數民族的後唐明宗皇帝肯定想不到的是,在他逝後千年,在山東濰縣的渤海之南,還有一座以他的諡號命名的山,還會偶有訪古之人唸叨起他的名姓。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遠眺明宗山。

<strong>蠍子山

原路從明宗山北麓下山後,沿著一條鄉道往西不遠,就到了劉家莊子村,今屬濰城區望留街道,在濰蔣公路(223省道)北、明宗山的西南方向,南距大柳樹村一公里左右。劉家莊子村是明萬曆濰縣籍重臣劉應節的故鄉,近年重修的劉應節墓即位於蠍子山的南坡。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劉家莊子是明萬曆濰縣籍重臣劉應節的故鄉。

劉應節官至兵部尚書,頗有政聲。歸裡之後,曾在浮煙山東麓建麓臺書院講學。《濰縣誌稿》中還記載了一座“蠍子山”,記其“在縣治西南三十三里劉家莊外”,因“山罅多蠍”而得名,並沒有記錄其確切方位。詢問村民得知,所謂蠍子山,當地人稱其為“蠍山子”,從村東北角村外,往北上坡即是。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通往蠍子山的山坡路。

沿村東一條往北的村路往上走,地勢逐漸上升。走不了多遠,就到了村人指引的埠嶺最高處。名為蠍子山的這座山嶺,東西綿延,沒有明顯的主峰,實測海拔僅95米,稱其為山確有些勉強,應屬於明宗山西南麓的支系。

潍县访山记 之 明宗山、蝎子山

↑蠍子山上的柴扉。

蠍子山的地質地貌與浮煙山、明宗山相同,土石混雜且多有罅隙,適宜蠍子、土元等昆蟲的滋生。有一年初秋尋訪浮煙山時,就遇到過捉蠍子、挖土元的村民。土元就是濰縣人口中所稱的“土鱉”,中醫將其入藥,稱為土元。此次登臨蠍子山,已是寒冬季節,自然<strong>難尋蠍子的蹤跡

(待續.......)

鐵粉兒可加小秘微信wf54060046,敲門入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