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辛亥老人”於均生實業救國的傳奇人生

濰縣“辛亥老人”於均生實業救國的傳奇人生

 歲月風塵,世道滄桑,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已過去一個多世紀。出生於濰坊寒亭的於均生,因積極投身於那場波瀾壯闊的大革命,1986年被中共山東省委統戰部審核批准為“辛亥老人”。今年恰逢於均生誕辰130週年,他的後輩特撰寫紀念文章,講述這位集實業家、教育家、書法家於一身的辛亥老人62年的傳奇人生:曾被孫中山任命為“中華民國大元帥府參議”,作為山東早期“海歸”在家鄉興辦洋學堂,轉戰實業創建的“大華染廠”成為山東最早的新式染廠……

濰縣“辛亥老人”於均生實業救國的傳奇人生

於均生(前排右二)歡送張幹臣(前排右一)赴日留學。

參加同盟 興學育才

  於庭樟,字均生,以字行於世,1887年生於濰縣寒亭村,幼聰慧好學,12歲考中縣裡童生,13歲到萊州府考中了秀才。

  二十世紀初,西方的科學技術、新的文明給閉關自守的清王朝以巨大的衝擊,也改變了於均生的人生軌跡,使他走上了投身民主革命之路。1904年,清政府從舉貢生員中選拔優秀生留學,17歲的於均生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官費留學日本的名額,在東京帝國大學攻讀政治經濟學。

  在日本留學期間,於均生受孫中山革命學說的感召,產生了強烈的民主意識,經徐鏡心、謝洪燾介紹,1905年8月加入同盟會,成為濰縣籍早期的同盟會員之一。

  1907年於均生學成回國後,在家鄉寒亭“於氏私立兩等小學堂”任校長並自編課本。該校當時被稱為“洋學堂”,教授的內容都是從日本帶回來的新鮮東西,聘請留日同盟會會員曹星五、齊芾南、張伯言、陳乾等任教員,在青少年中宣傳反對滿清提倡共和的進步思想,“一時濰東附義青年多出其門”(濰縣誌載)。

  我黨早期左翼文化革命運動領導人之一張眺(耶林)少年時期就曾就讀於該校,在於氏小學受到了反清共和新思想的啟蒙教育。獲德國醫學博士學位的於少卿,在其晚年所寫回憶錄中,也曾談到在於氏學堂的情況:老師講究革命作風,要求學生按其圖樣用黑布做成軍衣軍帽,並削木為槍,做軍事操;教唱革命詩歌;為破除迷信,叫學生去毀廟宇的泥偶,曾將“龍王”扔在河中。1925年,於氏宗親聯合出資在寒亭高廟創辦了“東明中學”,任課教師不乏留日歸國人才,開設數理化學科,為地方首開西學東漸、洋為中用之先河。

  1912年4月,同盟會濰縣分會在東關第一公學召開成立大會,蒞會者七百多人,選舉張樹棻為會長,於均生為副會長,一時知識界以談革命為榮,濰縣同盟會最多達三百餘人。

追隨孫中山 南下“護法”

  1912年1月南京組建“臨時參議院”,孫中山主持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4月底中華民國政府由南京遷往北平,舉行國會選舉,於均生當選為民國政府眾議院議員,去北平參加首屆國會,投身於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之中,步入了他政治生涯的激流。

  辛亥革命期間,於均生始終追隨孫中山先生,奔波於北平、廣州、南京、東京之間,聯絡同志,創辦刊物,宣傳共和,積極參政,為辛亥革命作出了貢獻。

濰縣“辛亥老人”於均生實業救國的傳奇人生

於氏後人珍藏的歷史照片(前排右五為孫中山)

  1913年3月,袁世凱派人在上海暗殺了宋教仁,於均生表弟孫振漢怒火中燒,兩次潛入北平伺機刺袁,未能如願;事洩被捕,暴屍城頭,於均生含淚收斂了烈士遺體並協助運回家鄉安葬。其實,於均生並不贊成這種極端的暗殺手段,他認為動員民眾覺醒,撼動社會根基才是上策。

  由於西南軍閥勢力的作祟致使“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先生憤而去職,大元帥府人去樓空,於均生怏怏回到北平。當時革命處於低潮,孫中山心情很不好,有一次召集開會時大家都流淚了。事後,友人索書,於均生回憶當時情景,寫下這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逸事,“建國七八年間,國父以護法軍建府廣州,未幾,軍政寖紛,先生時鬰(yu,意鬱)鬰。一日詔餘等曰:‘爾曹好為之,設事不利,餘將為文天祥定殉民國以沒也!’餘等極力慰藉,繼之涕泣,先生嘿然。菁埜同志兄索書,偶憶及前事,亦革命史片景也,因錄如右。”這份手札後保存在於家後人手中。

轉戰實業 創建“大華”

  1925年3月孫中山先生於北平病逝。同年,於均生以父親病重為由請長假回到了故鄉,改走實業救國之路。於均生在日本留學期間,親見日本工業發達,已認識到閉關鎖國、工業落後是國家軟弱遭受欺凌的主因之一,於是萌發振興民族工業的思想。早在1920年,於均生即資助其表弟張幹臣赴日留學,學習化工印染專業,俟其回國後攜手振興實業。

濰縣“辛亥老人”於均生實業救國的傳奇人生

於均生先生創辦的大華染廠海報

  於均生返濰後,適值張幹臣學成回國並試驗染色技術成功;1928年青島一家染廠破產,於均生賣掉土地200畝,籌資3萬銀元,派張幹臣、郭立平去青島用1.2萬元購妥破產廠家的全套日本生產的機器設備,1929年在濰縣東關後門街購地建廠,設備陸續運來濰縣,共裝15噸車皮30個,聘請濟南齊魯鐵工廠技師李瑞安指導,由技師郭立平、技術工人馬長明、王壽芝進行安裝。適王文蔚亦投資3萬元,於是採購顏料、坯布開始生產。1931年正月十六試車成功,按股份有限公司法建成“大華染廠”,於均生為董事長,任命張幹臣為經理。這是山東最早的新式染廠——濰縣第一家機械染布企業。至1936年,大華染廠產品暢銷內蒙古及華北各省。大華染廠的建立為濰縣機械染布業奠定了基礎。

  日寇侵華,大華染廠曾議西遷,未果。1938年1月10日濰縣淪陷,日本佔領者千方百計威逼利誘具有規模的民族企業實行日華合辦;日商曾十多次與大華染廠協商合辦事宜,皆被於均生、張幹臣斷然拒絕,由張幹臣出面與日商談判,其遭威逼利誘之驚險,據理不應之艱難是可以想象的。日商見張幹臣軟硬不吃,又將於均生擄至日軍南大營憲兵隊關押一個多月,導致此後大華染廠的生產時續時斷,艱難坎坷地度過了日寇侵華歲月。   

  抗戰勝利後,儘管大華染廠竭力復工,但由於國民黨的苛捐雜稅、商會經費百倍增加,大華染廠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解放後,千瘡百孔的大華染廠更名“新生染廠”,成為濰坊最早的一家公私合營企業。可惜的是,於均生並沒有等到這一天,1949年2月23日,這位孫中山先生的忠實追隨者,集實業家、教育家、書法家於一身的辛亥老人走完了他62年的傳奇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