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不太冷,觀致為何站在了暴增的新起點?

2018年的冬天,倒不是太冷。身處北方,往年早就盼著送暖氣了,今年到了日子,暖氣費都忘了去交。

與之相反的是,所有汽車人卻早已感到股股寒意。經濟大環境的不景氣,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汽車市場的銷量。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2018年1-11月,乘用車產銷1935.02萬輛和1930.40萬輛,同比下降1.04%和1.02%。汽車產銷同比雙雙下降。

但在這樣的背景下,觀致汽車的銷量卻出現了暴增。相比於2017年,2018年觀致汽車總銷量為62045輛,同比增長317.17%。

觀致的逆流而上,很值得說道說道。

觀致汽車真正的起步是2013年,觀致3這款轎車,在這一年的11月份正式上市。時至今日,當年在上海首次試駕它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其高品質的內飾設計和質感,就算是放在今天,也依然是佼佼者。

冬天不太冷,觀致為何站在了暴增的新起點?

那時候,還沒有WEY、領克這樣的國產中高端品牌,也沒有像奇瑞瑞虎8、傳祺GS8、吉利博瑞等這樣的中高端產品。觀致的產品力,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然而,從2013-2017年,觀致的發展卻並不如意。走在了對手的前面,卻並沒有獲得市場的認可。究其原因,一是戰略問題,二是營銷問題。

過去這十年來,國產品牌有兩次向上突破的努力。第一次,是奇瑞、吉利為首的國產品牌,先後推出瑞麒、帝豪品牌,向中高端發起衝擊。然而,彼時國產品牌無論是質量還是用戶口碑,都沒有做好向上突破的準備,最終雙雙摺戟。

而第二次,則是觀致、WEY、領克等全新品牌的誕生與發展。今天回過頭去看,有成功也有失敗。觀致彼時的不如意,在戰略上看還是推出的時間過早。通過不計成本的國外人才引進,觀致的產品品質達到了合資的水平,但最終敗在了市場口碑上——2013年的時候,10萬元以上的市場,仍然是合資品牌的天下。當用戶預算超過10萬,基本不會考慮國產品牌。

冬天不太冷,觀致為何站在了暴增的新起點?

長城的WEY和吉利的領克,2016年後才開始發展。用戶對國產品牌的接受程度已經破冰,再加上產品力也不錯,所以才打開了局面。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這十分貼切的反映了2017年時的觀致、WEY和領克。

從產品戰略延伸,最初的觀致營銷戰略自然也是圍繞中高端消費者展開。但因為彼時的市場不接受國產高端品牌和產品,因此最終觀致的營銷也像是拳頭打在了棉花上。

冬天不太冷,觀致為何站在了暴增的新起點?

然而,觀致2013-2017年的發展,也並非沒有收穫,至少說明了中國人也能造出高品質的汽車。也正因為有了觀致模式,其他國產品牌或多或少的從中借鑑,不斷從國外引進各類人才,促進了國產品牌的進步。

觀致的二次騰飛,始於2017年年底。去年12月,寶能汽車正式入股觀致,持有觀致51%股份,成為觀致汽車的控股股東。寶能入駐觀致之後,帶來的不僅是資金,還為觀致打造了全新的營銷團隊和戰略規劃,使觀致汽車發展了革命性的改變。

首先,其品牌戰略從「造好車」轉向「造好賣的車」,在保持原有產品品質的情況下,進一步貼合產品需求,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其次,寶能汽車早先在汽車整車和零部件產業的佈局,為觀致汽車的新產品開發以及採購成本控制上,都帶來了非常大的好處。

2018年,觀致還制定了MILE計劃,它是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組成,指明瞭觀致未來產品方向是Multi-functional多功能化、Intelligent高智能化、Lightweight新材料化、Electric新能源化。

在新的戰略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研發上的投入。依據整車業務就近服務原則,根據各地的資源優勢特徵,寶能汽車研究院目前在國內上海、西安、廣州、重慶、深圳等地分別建立涵蓋整車開發、工程技術、造型、動力總成、新能源、新技術、智能網聯、試製試驗等在內的研發機構,並在美國、意大利、日本建立產品設計和技術開發的海外橋頭堡。

另外,觀致還在廣州、陝西西鹹新區、崑山三地,建立了新能源生產基地。

產品戰略的轉變,以及大量在研發、生產和銷售端的投入,大幅度提升了內部士氣,同時也贏得了更多經銷商投資人的信任。2018年以前,觀致的經銷商不足80家,2018年裡,觀致的經銷商數量翻了一倍還多,首次超過了200家。

經銷商數量的激增,從根本上改變了觀致汽車的銷售局面,同時因為消費者接觸的機會增多,其銷量也呈現了更高速度的增長。

(摘自:予墨Aut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