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內容平臺看炒幣邏輯的衰亡之路

從內容平臺看炒幣邏輯的衰亡之路

區塊鏈DNA 逹士通人

從內容平臺看炒幣邏輯的衰亡之路

所謂的價值互聯網

區塊鏈技術在數年來的野蠻生長下留下了可信的分佈式賬本、智能合約、權益通證這三種工具,給我們帶來了對於價值互聯網的思考,價值互聯網是和信息互聯網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從前我們在網絡上的一切行為是建立在構建信息網絡上的,包括生產信息,傳遞信息,接受信息,至於我們如何能將信息變現為價值,並沒有一種可具體量化的手段。而區塊鏈技術似乎通過這三種工具在近年來不斷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基礎,給參與者的行為、行為中產生的數據做了價值量化。

具體來說:

智能合約通過計算機語言為網絡中的參與者提供了可信的、交易摩擦更低的分工協作網絡。

分佈式的可信賬本為參與者的貢獻反饋了績效分配明細。

權益通證

為用戶在系統內的分工協作的成果提供了一定的激勵手段。

不久以前,我們經常把以通證作為價值媒介的,有著一定的技術支撐、應用場景和商業邏輯的經濟場景看做為通證經濟的雛形,但是隨著大量通證經濟場景的嘗試,前路堪憂。

從今年開始,我們可以看到,區塊鏈性質的內容平臺如雨後春筍一般頻繁出現,因其組織結構恰好能和通證化的商業模式精準對應。

智能合約可以為內容生態的各方參與者提供了行為的指導;分佈式的可信賬本能為內容資產的生產者,審核者,傳播者,投資者提供一種合理的績效分配模式;而權益通證最終實現了激勵反饋。

更有項目方引入了各種可玩性較高的玩法,將內容當做一種資產來看待,金融行業裡的各種思想都可以被應用到內容生態中間去,而智能合約又給了傳播者,廣告商們提供了很便利的工具。

以上文字,基於對區塊鏈行業的信仰,或許我們仍會比較認可,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或許我們還得加上一個問號。


區塊鏈內容平臺目前的狀況

目前區塊鏈內容平臺的現狀卻並不樂觀,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平臺盈利來源不確定

傳統的內容平臺通過內容、廣告和公關等渠道進行變現、以微博和得到為例:

微博(廣告收益為主)

微博的收入主要來自兩方面:1)廣告與營銷(約佔87%營收來源):微博將客戶類型進一步細分成3塊,key account(大客戶)、SME(中小廣告主)、阿里巴巴;2)增值業務(約佔13%營收來源):由3部分構成,VIP會員、遊戲、數據授權。

得到(內容付費收入為主)

《得到》算是近兩年發展速度很快的一個內容付費平臺了,但是我們可以從一個數據看到一個現象,從2016年12月至今,得到APP用戶數從351萬到2000萬,增長近6倍;日活用戶從27萬到73萬,增長僅2倍多點。可以看到,內容付費的模式可能慢慢走向了一個瓶頸期,市場呈現了一定的飽和態勢。

區塊鏈內容平臺的外部利潤來源也是廣告,但是其核心思想卻是炒幣邏輯,並且廣告的投放也是基於其他項目方的炒幣邏輯。那麼整個平臺的利潤來源直接與當前的市場狀況掛鉤,結論就是極不穩定,後面在炒幣邏輯的段落詳盡說明。

二、平臺的用戶質量差

首先,區塊鏈目前是一個比較小眾的圈子,用戶人數增長乏力,在目前狀況來看,還有不增反減的趨勢,用戶基數是其硬傷。

其次,區塊鏈圈子內的用戶大部分比較焦躁,薅羊毛的用戶佔據了絕大多數,這決定了用戶的閱讀習慣較差,交互數據參考價值較低。

第三,內容創作者普遍素質不高,直接導致了內容質量不高的問題。

三、平臺的生存條件惡劣

區塊鏈內容平臺的優勢是可以通過通證化的模式給予參與者通證激勵,但是通證的價值並不容易確立,這是多種原因共同決定的。對於用戶而言,如何變現也成為了一個難點,雖說目前有一些平臺已經有了一些變現手段,但是就目前的市場狀況而言,參與者的並不能呈同比增長趨勢,而一部分內容平臺已經宣告死亡。


炒幣邏輯

區塊鏈內容平臺的變現邏輯只有一點,就是炒幣。

各類項目方在內容平臺內通過各種形式完成其廣告的投放,吸引內容平臺內的用戶持有其代幣,刺激用戶進行交易。而主要的廣告投放手段就是空投和找平臺內部的流量主寫軟文,結果怎樣呢?

無法直視。

項目方無論是掏代幣還是現金進行項目的宣發,後期靠上所進行套現都能回本,而且週期極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項目方(包括投資方)、內容平臺(包括媒體)、交易所三方的利益糾纏最終將矛頭直指生態內的所有用戶。

最終,用戶的錢包被洗劫一空,項目方被榨乾,內容平臺便無利可圖了。

我們經常糾結一個內容平臺的通證設計是否合理,但是卻並沒有看到內容平臺自身的造血功能是否健康。殊不知,內容平臺利潤來源的不穩定才是其最大的隱患。隨著區塊鏈項目的惡性發展,當各種項目方的代幣全都淪為空氣時,還需要糾結什麼通證設計呢?


流量為王?

互聯網思維的一大核心理念是流量為王,然而流量為王的基礎在目前區塊鏈內容平臺裡是個偽命題。

傳統中心化的內容媒體雖然將所有的流量服務於各類的廣告商,但是我們不難看到,這些廣告商提供的服務大部分是基於用戶的需要,用戶也可以基於自身的需求進行選擇,儘管在利益分配上存在不合理的情況,但是用戶始終還是獲取了相對優質的內容。究其本質,中心化的內容平臺消耗的是用戶的需求。

反觀所謂的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內容平臺,內容水化,內容同質化情況嚴重,大部分用戶的唯一需求就是希望在區塊鏈的風口中掙錢,然而這種需求,誰來買單?

用戶的底層訴求是,我要掙幣掙錢,很多早期的區塊鏈玩家靠著擼空投掙了不少零花錢,便以過去的經驗作為了行動的指引,在擼幣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然而,平臺方的想法卻是,我要拉攏項目方,變現用戶

,所謂的通證只是將用戶繼續留在平臺的一種工具,項目方當然希望通證能保持一定的價值屬性,但是,千方百計的通證設計和鎖倉規則的建立終究只能延緩通證貶值的生命週期。

治標,不治本。當更多人看清了這個現實後,一個造血功能不完善的體系如何維持一個軀體正常的新城代謝呢?更何況,外面的世界,還有霧霾

前段時間,有個叫做三兩知的內容平臺經過了幾個月的“運籌帷幄”,終於上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而在三兩知之前,知幣早已在歸零之路上看盡了日出日落。他們想當然的以為能複製早期其他內容平臺的盈利模式,可沒想到的是,天時地利人和一個都沒佔據的他們,還沒冒頭就已經夭折。通證激勵的作用在流量逐漸枯竭的體系內已經逐漸失效。

幣圈內的流量充滿了焦慮和不安,三點鐘無眠便是一個最好的印證,他們以為幣圈一天,世界一年,到頭來,時間單向流動的第一性原理再一次抽空了他們內心的充實,填滿了虛空。顯然,對於他們而言,世間的空氣並不夠用,於是他們成為了製造空氣、吸食空氣、販賣空氣的機器,然而這種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更高,他們已經深感不適。

在這次暴跌的過程中,我們明顯感到,幣圈的信仰在崩塌,不同於以往的熊市,這次的影響之大,波及範圍之廣是顯而易見的,以太坊曾經用智能合約發幣開創了區塊鏈世界融資眾籌的新玩法,打開了人們的想象空間,卻也埋下了諸多的隱患,無論其初衷如何,其結果卻將許多所謂的區塊鏈的先行者帶向了一片血海。

曾經在元道孟巖口中的通證經濟正在懸崖峭壁邊苦苦掙扎,當我們一直希望增量的共識來拯救市場時,現實給了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重擊。不因別的,只因炒幣邏輯已經走向了衰亡之路,這次,我們應該看清楚了這盛著泡沫的容器,它並沒有連通器。


價值互聯網

價值互聯網本應傳遞價值,通證經濟本應通過一定的激勵,減少系統內的摩擦,增加大家的協作效率,我們看到了炒幣邏輯的衰亡,卻並不能否定通證激勵的正面力量。前提是,我們應該放棄炒幣邏輯的思想去以創造價值、傳遞價值的目的做事。而對於內容平臺而言,它是傳遞價值的樞紐,每一個作者都是生產價值的節點,而不是所謂的挖礦者,挖礦這個詞本身就錯誤的引導了用戶的行為指向。

通證始終應該是一種工具,它並不應該只是一種貨幣,它可以作為節點的價值衡量,但是目前的通證卻成為了單一的價值導向,這就是炒幣邏輯的原罪所在。算法並沒有價值觀,所以,在機器算法上運營的通證經濟模型只應該是績效考核的參考,而不應該作為價值變現的唯一標尺,至於鎖倉機制,鎖住的短期的流通量,卻鎖不住錯誤價值觀的崩塌。因此,價值互聯網與區塊鏈技術本無直接關係,價值互聯網應該建立在正確價值觀的昇華之上。

通證本本意指的是一種令牌,持有令牌本應有一定的門檻,持有令牌的人理應具備一定的價值觀,在獲取價值變現的權利的同時,更多應該承擔起傳遞價值的義務。而有著基礎業務和文化支撐的公司或者組織才能將其健康的運行,這是一個健康的通證系統產生力量的基礎。

炒幣邏輯的衰亡在某個程度來說是價值互聯網的架構真正能搭建的前提,通證經濟仍然可以成為價值互聯網的發動機,只不過我們或許應該重新定義一下通證經濟了,通證經濟或許應該是以具備一定基礎業務場景和文化價值背景作為支撐的,通過分佈式協作方式進行節點篩選和分配,以具備一定價值觀的節點和其行為作為導向,將基礎通證作為績效考核,以特殊通證作為價值衡量,帶動整個生態往利於價值昇華的方向發展,進而拉動實體經濟的發展的特殊經濟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