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雄信的豪情

單雄信的豪情

有萬夫不當之永的單雄信

人活一世不易,愛惜生命是我們每個人的本能。但是當尊嚴受到挑戰,仇恨不能嚥下,報仇又無望,苟且偷生不如赴死,那麼豪情萬仗的,大義凜然的慷慨就死,可能是很好的選擇,比如單雄信。

單雄信,姓單名通,字雄信,隋朝末年人,潞州(山西長治)人,擅長使用馬槊,行俠仗義,英勇神武。在反隋大軍中異軍突起,成為很著名的起義領袖,只是後來不與有殺父殺兄之仇的李唐政權合作,被李世民斬於洛陽渚上,時年41歲。

單雄信的豪情

單雄信赴死

後世有人評說他不歸降李唐政權,是心胸太狹窄了。呵呵!,你一個吃瓜的人,別人的痛你不懂! 單雄信的父親被李淵殺死,哥哥被李淵殺死,全家老小几百餘口被李淵殺死,換給誰能不記仇?淡定的因一個人的榮華富貴去到仇人的帳下做其犬馬,仰其鼻息?我查閱資料,中國幾千年來重男輕女的很重要的一個原因:男孩兒除傳宗接代,贍養老人外,是要肩負家族希望與復仇大任的。就連孔子他老人家都說“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孟子他老人家又加一條:“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從儒家思想來看,人家單雄信替父替兄報仇,這和心胸寬窄沒關係。生命的力量在於不順從,不屈服。

單雄信祖父名登,效力於北周皇帝,因戰功卓著,被拜護國將軍,鎮守東昌(今山東聊城);單雄信的父親單禹襲父職仍守東昌。隋開皇元年,隋將李淵率部圍攻東昌,單禹與之血戰七晝夜,城破後被俘不屈被李淵所殺。

單氏一家老小於是出逃,輾轉來到潞州(今山西長治)。在潞州定居下來。單家二兄弟,哥哥單雄忠,弟弟單雄信在潞州建“二賢莊”隱居避禍。

想想兄弟二人遭遇人生這樣的大難,只能是相依為命的,兄弟間的感情比一般的兄弟間要深厚的多。但偏偏哥哥單雄忠在一次外出時被人射殺,殺死單雄忠的偏偏又是當年殺死單雄信父親的人李淵。如果說戰爭是各為其主,槍箭不長眼,那單雄忠好端端的,用我們老百姓的話就是:“招你了惹你了?”李淵誤殺了單雄忠。在單雄信心裡的小本本上,記下兩筆血債,有萬夫不當之勇的單雄信,人生奮鬥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為父為兄報仇血恨。

單雄信舉義反隋,佔據瓦崗山,李淵奉命查抄二賢莊,二賢莊多為婦孺,於是二賢莊幾百口人命又一次喪在李淵手下的官兵之手。新仇加舊恨,我們可以想象單雄信可能每晚都會被痛醒吧,那仇恨壓在胸膛,後槽牙都會咬碎吧。這等的仇恨,要是歸降了,才是禽獸不如呢。

中國向來有句古話:“勝者為王敗者賊”,那是對於當時得勢的統治者來說的。英雄說到底也是英雄,歷史終會給他一個公正的評價。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星空那些閃爍的繁星中,哪一顆英雄的明星因沒有順從當時統治階級的心意而不閃爍呢?

後世人評說單雄信“功豈後褒鄂,名應並徐常”,就算他沒有象徐達,常遇春那樣“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但在我們尋常百姓的心裡,他是一個鐵諍諍的英雄,那個俠肝義膽,豪情萬仗,重情重義的單雄信,是值得我們敬重的。於是在中國的大戲臺上便出現的《鎖五龍》這出戏,單雄信被演繹成“淨”角兒,不是那種黑白臉的的“淨”角兒,那是統治階級中一分子的“淨”,單雄信是以藍臉的“淨”出現在舞臺的,那個老百姓喜歡的扶弱濟困,狹肝義膽的“淨”角兒的形象,面對高高在上的撐權者李世民,面無懼色,豪氣沖天見面就大罵道:

“見唐童把我牙咬壞,

大罵無恥小奴才。

我兄被你箭射壞,

兵發洛陽為何來!

今生不能夠把仇解,

你坐江山某再來……”

戲曲以快板的形式表現,聽得人酣暢淋漓,不由的心底喊一聲:單二爺威武!

單雄信的豪情

戲劇舞臺的單雄信

公道自在人心,單雄信的冤屈太深,又沒機會報仇,於是在民間便有了單雄信三世轉世不投唐,專門和唐作對的傳說。傳說只是個傳說,但那個鐵骨諍諍,寧死不屈的單雄信永遠活在人們的心裡,至少活在我的心裡,成為我成長里程碑裡的一個路標。

單雄信的豪情

山西二賢莊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