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盐城市盐都区北龙港镇大潭村

作者: 陶根阳 (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

四十年前,在我老家一带,儿女们都喊父亲叫“爷”,那时乡下还没流行叫“爸爸”。

论辈份,小麻爷是我的一位远房叔祖父,可他比我父亲还小八九岁。我到外地读高中的那年冬天,刚过四十岁的他就因病离开了人世。他孑然一生,幼年得过天花,落得满脸麻子,所以庄上无论大人小孩,都叫他“小麻爷”,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真名。

我常听家父说,小麻爷命硬,两岁多时就父母双亡,跟着唯一的哥哥过日子。1947年农历腊月二十七那天,以逃亡地主等为主体的还乡团,凌晨从沙沟赶来偷袭,疯狂血洗大潭湾。三名小乡干部和两名儿童团员惨遭毒手,其中就有小麻爷的哥哥陶荣生,就义时年仅十三岁。从此,小麻爷孤身一人,靠吃百家饭度日。直到全国解放,才由集体供养。

上世纪50年代末,小麻爷难忍饥饿,偷偷离开了大潭湾,可是他去了哪里、去干什么,大家都不清楚。等他回来时,己是二十七八岁的汉子,却连住处都没有。大伙就帮他挖垡头、割柴草,因陋就简盖起两间小屋,小麻爷这才有了安身之处,可家里穷得地铺连着锅呛,连一张凳子都没有。

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泥巴房

从外地回来后,小麻爷似乎变了个人,有很多生活习性与众不同。

三伏天,别人热得汗流浃背,而他头戴草帽,上穿粗布大褂,下穿一条厚裤子,每一个纽扣都扣得严丝合缝。到了寒冬腊月,人家穿着大衣都嫌冷,他虽然也穿棉袄,却敞胸撩怀,连粗长茂密的胸毛都根根可见。

小麻爷脾气很好,但有一个玩笑千万不能跟他开。谁要是除下他的帽子,他一定会跟谁拼命。

小麻爷的食量很大,一只搪瓷大碗能装下二斤米的饭,而他一顿能吃两碗多,所以生产队里每月分的口粮,不够他吃几天。怎办?小麻爷就做点小生意,到四乡八邻去贩卖火油、火柴、石碱之类的紧俏物品。那时,这些物品都是计划供应,他从哪些里弄来的这些宝贝,别人不知道,他也从来不说。有时,他被外地的市场管理人员或民兵抓住了,人家电话打到大队了解他的情况,只要听说他是烈属,不但立马放人还货,还要招待他大吃一顿。

或许他那张嘴真的是无底洞,一月之中,总有几天断炊。没得吃,他就蒙头大睡。邻居们感到好奇,就盘问他,为什么每个月都要痴睡几天?可他笑而不答。

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有一回,大约是阳春三月,他被一位老奶奶问急了,就故作神秘地说:“其实我不是凡人,在家睡觉的这几天,都在阴曹地府里当差呢。等你百老归后,肯定是我来带你……”说完哈哈大笑,笑得这位老奶奶头皮发麻,气呼呼地骂道:“你个麻猴子,鬼才信你呢!”说罢,忙挪动一双小脚往家走。小麻爷笑着又说一句:“你不信啊,你家草垛今天就会失火!”

小麻爷的这句话,现场很多人都听见了。到下午,老奶奶家的草垛真的烧起来了,于是她气呼呼地来找小麻爷,见人就说这火肯定是小麻爷放的。可此时,小麻爷正跟邻居下着象棋,大家都证明,中饭过后,小麻爷就没离开过棋盘半步!

小麻爷走阴差、会掐算的消息,在庄上不胫而飞,大伙儿越传越神。其实,水荡村庄遍地是草,加上春天久旱无雨,有人扔下一个烟头,就能引发一场火灾。

我祖母就不相信他会放火烧人家草垛。她说小麻爷最硬气了,自己没得吃,宁可捆起肚子睡觉,也不向队里要粮,更不愿麻烦邻居。不管谁盛饭给他吃,他都一律谢绝。他再缺吃少穿,都不偷人家一片草叶子。

小麻爷算不上懒汉。每年“三夏”大忙和秋收秋种,他都每天主动出工,但他估摸着挣够了人口粮的工分,就不再下地干活,而是外去做小生意。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还有烈属的身份,所以没人不敢去惹他。

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上世纪80年代小商贩

有一年深秋,他的发小“小华子”从福建泉州回来了。此人在战乱年代就随父母逃亡在外,因患上严重的肺结核,不想魂飘异乡,才咬牙返回故里。那时,农村缺医少药,这病难治好。连亲戚都不愿接纳这个“痨病鬼子”,小麻爷却把发小接回家了。本来他口粮就不够吃,现在又多一张嘴,好心人就劝他不要多管闲事,他却说,做人不能忘本!

原来,小麻爷外出闯荡的那几年,第一站就在泉州,发小一家人都关心他、帮助他。后来,小麻爷从泉州到江西伐木卖苦力,还去过上海,只因各地都对流窜人员盘查甚严,才不得不返回家乡。所以,小麻爷发誓,就是拼了性命,也要陪伴人家最后一程。

小麻爷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吃饭问题的好办法。他找到生产队长,提出要给生产队里养猪。说是养猪场,其实存栏只有二十几头,主要饲料是稻草糠,还有一些大麦和小麦碾成的细粉。小麻爷设法到学校、供销社的食堂里收泔水,又起早摸黑薅猪草,这样,就把省下来的麦粉拿回来当两人的口粮。

大约一年多时间,小麻爷的发小离开了人世。此后,小麻爷就开始抽旱烟、喝闷酒,觜里还哼着小曲调:“你说光棍命凄苦,我说光棍真快活,一天三顿自己烧,想吃多少烧多少。多吃的,少做的,心里总是快活的!”

那年,我读三年级了,小麻爷也被队长派去看守梨园。社员们都说,只有小麻爷才能看好,他不贪,而且有他在,别人也不敢去偷。

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梨树林园

这梨园,就是集体在十几条垸上栽的梨树。白天,这些梨树由几个老弱病残负责管理;夜里,则由小麻爷一人看护。果实未成熟的时段,小麻爷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自从看护梨园,他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他在圩头林间长了很多蔬菜瓜果,自己吃不完就卖钱。此外,一年四季,水里游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只要能吃的,都成了他的战利品。有时自己吃不了,就跑三里多路,送给庄上的邻居吃。那时,我家就经常吃到小麻爷送来的鱼虾。

小麻爷非常喜欢孩子,对我更是疼爱有加。那年秋学期开学前,我陪堂弟去他外婆家,而小麻爷看护的梨园就是我们的必经之地。远远看去,十几条平行排列的梨树垸在艳阳映照下泛着青黛色的光泽,让人产生莫名的欲望与冲动。我就跟弟弟商量,去看看小麻爷吧,说不定他会……当我俩摸到小麻爷的小屋时,发现是“铁将军把门”。无奈之下,我们只好到紧靠小屋的那条垸上去转转。

永远记忆中的小麻爷

垸上秋风习习,梨叶青青,一只只金黄色的秋梨令人谗涎欲滴。堂弟发现一棵梨树下有只掉落的梨子,正想跑过去捡,就听得背后一声吼雷:“你们做哩的?两个细猴子,胆子不小啊!”

我们闻声扭头,却看见小麻爷一脸严肃,这还像喜欢我们的小麻爷吗?顿时,我俩怔住了,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你们出来,到我屋里去!”小麻爷又吼了一声,转身走在前面,我俩相视一笑,心想他屋里肯定有梨,用不着我们动手摘了。

进了屋,他既不说话,也没拿梨子给我俩解谗,而是掀开锅盖,盛了两碗黑乎乎的麦片饭,放到桌上,命令道:“先吃饭!”说完,就蹲在地上抽起旱烟。

我们可能真饿了,立马狼吞虎咽,心想吃完饭,就可以饱尝梨子的甜美了。等我们饭吃完了,也没发现小麻爷有拿梨子给我们吃的迹象。他抽完一袋烟,就再三考问我俩,到底有没有摘到梨,我们吓得直摇头。他说,这梨子是公家的,就是烂在地上都不能拿。他还警告说:“这回我就不告诉你家大人了,下次要是再来梨园,看我不打断你们的腿!”闻此言,我俩吓得连忙点头。

不一会,我们看见他拿出一个蓝子,虎着脸说了句:“跟我来!”

我俩跟着他往前走,心里美滋滋的,还是小麻爷对我们亲啊,这肯定是带我们去摘梨子了。约走了十几分钟,我们转到了西南角上的一条梨垸上,看见几个社员正忙着摘梨子。小麻爷说,这些梨子明天要运到沙沟去卖。他先叫一个人称十斤梨子,然后在梨林中找出一根树棍,让我俩抬着蓝子回家。我俩笑得合不拢嘴,抬起蓝子就跑……可没走几步,就听见称梨的那人朗声说道:“麻爷啊,你不能天天买梨送人啊,再这样下去,今年分红你就要倒挂了!”听到这话,我的脸顿时冷了下来。回家的路上,我俩一句话也没说,就觉得这蓝梨子特别的沉重……

这事过去四十多年了。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我走在一个乡村的小路了,看到路边有个戴着草帽的老人正在卖梨,猛然间,我想起“小麻爷”。

小麻爷只是一个与我生命轨迹有过交集的人,一个爱过我、护过我、给过我温暖和帮助的长辈,一个宁可饿死也不侵占集体和个人利益的硬汉子。虽然他的生命暂短而平淡,但在我心目中,却占有很高的位置。为此,写下这段文字,纪念我那敬爱的“小麻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