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这三大错误管教方法别再用了

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这三大错误管教方法别再用了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类孩子,他们做功课、考试,只求能应付老师和家长,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批评教育不反抗、无所谓,更无改变的意愿和行动……

家长们困惑不解:“我投入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管孩子,生活、学习、兴趣、特长样样操心,为什么孩子总是一副无所用心、懒懒散散的样子?”

以下三种“管”,极易导致孩子学习动力不足,没有责任感,松懈懒散,家长朋友们快来对照着看看,自己是否“躺枪”了呢?

过度干预

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之后,仍然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

仍然像对待幼儿期的孩子一样“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从收拾书包、整理房间这些生活小事,到孩子的学习细节,比如何时开始预习复习、报什么课外班等,无不参与、无不干预,有时甚至直接替孩子作决定。

久而久之,孩子变得越来越依赖父母,变得不爱动脑,懒得思考,懒得操心,自主管理的能力自然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这三大错误管教方法别再用了

过度奖励

过度奖励,会让孩子由内而发的积极因素大大减少。有些家长秉持“少批评多表扬”的教育理念, 殊不知,奖励用得不对,也会产生负面效果。奖励过多,会使孩子过度物质化,进而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内在的动力和积极性。

过度保护

过度保护,会剥夺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机会

因为担心孩子饿着不惜追着孩子喂饭;因为孩子哭闹就给孩子买不需要的玩具;因为怕孩子烫着、怕孩子摔碎碗碟就不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家长一心爱子心切、护子心切,殊不知,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保护中,小孩就变得不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的机会。

以上三种“管”法比较典型和普遍,容易导致孩子拖沓、懒散、缺乏责任心。怎么办?

建议您可以这样“管”:

  • 多放手,培养孩子自主意识

家长要逐渐对孩子放手,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和干涉,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尊重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去自主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同时,也应该允许他们失败,给他们尝试错误、并改正错误的机会。

低年级的孩子可以先由父母协助、指导和督促,慢慢到自己完成任务,这样能使孩子获得自我控制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的决心和意志。

急于插手、急于纠正,就会使孩子思想上和行动上都产生依赖感,不愿也不敢探究未知的事物。

  • 不放任,树立孩子规则意识

对孩子充分信任和放手,重视孩子的自由意志和独立思考,并不意味着孩子就可以我行我素,也不意味着对规则的轻视和抛弃,而是允许孩子拥有有限的自由。

什么是可以适当放宽的,什么是需要限制的,什么是必须严格遵守的。

如果放纵下去,精神状态就会出现问题,变得懒散和无所谓,更不可能勤奋和刻苦了。

因此,家长要加强监督,和学校密切配合,养成好习惯,让孩子明白“越自律才能越自由”。

  • 巧奖励,激发孩子内在动力

家长要多使用内部奖励,少使用外部奖励。

小孩在探索外部世界的过程中,由此产生的自豪感和成就感,本身就是对孩子奖赏,此时家长如果能够及时肯定、及时鼓励并给予情感和精神上的支持,这种奖励就是内在奖励。

相反,家长为了让孩子做某事而给予物质上的承诺和奖赏,就是外部奖励。

比如,晨跑时家长鼓励孩子坚持跑完1000米,并在跑完后肯定孩子有毅力、能吃苦,就是一种内部奖励。

这种奖励变成了贿赂和交换,它削弱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分散了他的注意力,使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由这些报酬和奖励引起的,孩子会更多地关注行为的结果而忽略行为本身,很容易对某种行为或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管的越多,孩子越差!这三大错误管教方法别再用了


  • 正归因,引导孩子承担责任

要进行内部的、积极的归因,不要外部的、消极的归因。

有些孩子考试没考好,回到家就抱怨某老师不会教,或是说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就是典型的外部的、消极的归因,这种归因方式往往会造成推卸责任、逃避现实的不良影响。

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认真、努力与否等,是个人自己可以调节控制的因素,这种归因不但是一种内部归因,也是一种积极归因,这样的孩子学习动力必然是充足的,偶尔成绩不如意也会在日后积极作出调整。

孩子出现外部、消极归因的苗头,家长一定要高度敏感并及时引导,否则孩子会慢慢变得对自己的学习也不想上心、不愿负责了。

以上四种“管”法,家长可以尝试使用,但我始终认为,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真理,每一种方法对不同的孩子和家庭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

因此,建议家长在充分了解、尊重孩子个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管”孩子。

愿您把孩子“管” 得朝气蓬勃,充满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