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知的那個人,活得最low!

我的老家地處西北,雖說是個省會城市,可地域的阻隔帶來的是思想的斷層。在那裡,有不少中老年男性的愛好就是喝酒吹牛,而女性的日常生活就是圍坐在一起,嗑著瓜子討論誰家抱上了孫子、誰家的閨女三十多了還沒對象。

在這其中,我最厭惡的一類人就是覺得自己無所不知,覺得自己洞察了美國佬的政治陰謀,也看透了有錢人的投機取巧。至於那些自己看不懂的,必是騙人的蠢事罷了!

這種人真得很聰明嗎?這種人明明是最愚昧無知的!

正是因為自己生存的圈子太小了,接觸的人事物範圍太狹窄了,他們才會覺得自己什麼都曉得。

股神巴菲特說,如果你打了半小時牌,仍然不知道誰是菜鳥,那麼你就是。

在傳播學領域裡,有一個經典的“約哈里之窗”理論,通過自己知道與否和他人知道與否,把世間萬事萬物分隔為開放區、盲目區、隱秘區和未知區四個領域。


無所不知的那個人,活得最low!


當一個人知道的部分極其狹窄,就會產生龐大的思維盲區,同時也很難了解到自己與別人的認知差異。

比“知道自己不知道”更可怕的,就是壓根兒“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就像電影《盲山》裡所描述的那樣,山區裡與世隔絕的村民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有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叫做“法律”,法律中規定著買賣人口都是觸犯刑法的,而違法意味著坐牢或死刑。

因為無知,所以為所欲為。

直到某一天,現實把這座偏遠山村劈開一條裂縫,一道強光狠狠地刺進來,愚鈍的人們才緩緩地回過神,從麻木中慢慢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無所不知的那個人,活得最low!


前兩天參加了一個線下活動,有位老師涕淚俱下地講述了自己慘痛的成長史。

她給我們翻看了自己三年前的朋友圈,裡面所有的內容都圍繞著三餐、丈夫和孩子。那時她是一個宅家六年多的全職媽媽,而朋友圈裡的一切就是她那時候的全部生活。

可正當自己沉浸在幸福生活的假象中時,有一天她突發奇想,準備參加一個培訓課程,多學些東西、多交些朋友。沒想到丈夫竟然很生氣,不僅不願意掏錢買單,還抱怨她做事總是沒常性,過去從沒有一件事堅持到完成。

一場爭吵給她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忽然讓她認識到自己的生活範圍竟然如此狹窄,看似穩定安逸的生活背後,竟然是零經濟權和零決定權。

從那一刻起,她從“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一下子轉換為“知道自己不知道”,幸運地是丈夫至少還是愛她的,經過長達三個月的冷戰,她終於要來了學費。

拿著這筆決定未來的錢,她開始積極地衝破舒適圈,不斷弱小自己的思維盲區,最終從生活不獨立的二胎媽媽,成長為自信有魅力的職場辣媽,而收入能力也從年收入0,提高到了月薪2萬。

平衡工作與生活的過程雖然不易,但一個人的舒適區就像是農民的耕地,如果你5分鐘就能溜達一遍,說明你的資產貧瘠,倘若你小跑一整天也不能視察一圈,就證明了你是一個實力雄厚的地主!

如果你無所不知,那你一定是個菜鳥。

不怕你有所不知,唯恐你尚不知己愚!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