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是如何“毁”在薛荣年手里的?

12月11日晚,财新网报道称,原平安证券总经理薛荣年因涉嫌一桩金额巨大的内幕交易案,已于11月20日左右被公安机关在安徽蚌埠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50岁的薛荣年,其人生的高峰与低谷都与平安证券有关。他以激进、狼性的风格,一路将并不起眼的平安证券带领至券商业老大地位。也正因为这种高歌猛进,处于鼎盛期的平安证券,相继发生胜景山河、万福生科以及海联讯财务造假事件,数次震惊业界。

最终,薛荣年出走平安证券,并带走大批业务骨干。平安证券从巅峰跌落,业内排名不断下滑。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有“投行枭雄”之称的薛荣年有着怎样的人生?有财经记者曾写道:安徽庐江人薛荣年早期是个标准的屌丝,跟许多小地方靠读书走出来的年轻人一样,他心有不甘,自我驱动,但是又急躁、自负。自负和自卑,经常又是共同体。

行业老大是如何“毁”在薛荣年手里的?智通财经网&港股挖掘机选取证券时报记者程林的两篇报道,帮助诸君更好地理解这名枭雄的功与过、罪与罚。

2013-05-14 报道:功过薛荣年

2011年底,薛荣年离开工作11年的平安证券,转投华林证券成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CEO)大权独揽时,不会料到有今时的结局。

2013年5月1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对万福生科虚假陈述案的处罚,作为平安证券原保荐业务负责人,薛荣年被处以30万元罚款,撤销证券从业资格。这意味着,或许在今后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里,作为公司高管的薛荣年将离开证券业。

一年前,记者写下《薛荣年悄然入主华林证券 不留下平安一片纸》,而一年后的今天,尽管引入了庞大的保荐人团队,但受限于内外因素,华林证券在首发(IPO)业务上依然寸功未建,高管团队由于证监会的处罚面临分崩离析的威胁,薛荣年又何尝为华林留下一片纸?

正如一枚硬币有着正反两面,薛荣年给市场留下的,既有多年勤奋带来的个人奋斗史,也有着带领平安投行从默默无闻到成为投行翘楚的光辉岁月。与此同时,由于他管理风格激进粗放,也给市场留下了若干粗制滥造的不良案例,最终万福生科造假案的爆发给其沉重一击。这些功与过、是与非、罪与罚,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相伴相随,又何尝不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

去年,在记者上述文章刊发后,得到了包括平安、其他投行及薛荣年本人的反馈、评论以及抱怨。有意思的是,不少投行人士表示,看到该文章觉得薛荣年很有魄力和个人魅力,愿意投奔其旗下为之效力。

确实,与传统券商高管不同,薛荣年特立独行,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他出生于安徽农家,少年时,“到城里给别人捡拖鞋”是他母亲给他从小制订的奋斗目标,这也成了他的第一个人生目标。为此,他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2点才睡觉,他现在每天只睡5个小时左右可能是那时养成的习惯。

其后,他35岁时放弃“铁饭碗”——离开安徽财政厅,加入平安。之后,他在平安站住脚,并带领这家当年的小券商一路狂飙,该公司2010年、2011年承销的IPO家数连续夺冠。这些人生轨迹,不正符合贫寒子弟逆袭的路线?

繁华每到尽头,就是孤寂和别离。胜景山河事件的爆发、平安集团对保代薪酬的约束以及对薛荣年进行权力制约,最终导致薛荣年2011年年底出走华林证券。大量的平安证券投行骨干也追随而去。

薛荣年的目标是在华林证券复制投行模式,董事长与CEO大权在手,昔日的骨干卷土重来,一切似乎尽在掌握。可惜,时代已经不同。证监会一系列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已经清晰,那就是信息披露的透明、全面以及财务报表的真实,以及对中介职责的归位,对虚假陈述的打击。平安原有模式,那种大规模、流程化、快速高效、粗放激进的投行模式曾在此前市场环境中取得巨大成功。但可以预见的是,过去赖以成功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有监管环境和市场氛围了。

时代在变,过去成功的因,可能便是今后失败的果。随着新股改革的推进、IPO堰塞湖带来的审核暂缓,华林那些花费巨资引入的保代们,成为始料未及的负担。

而在此时,华林证券的短板开始显现。华林证券前身为江门证券,实际控制人为广东紫金人林立(立业集团老板)。我们可以看到,华林证券的历史,就是一部试图复制其他成功券商商业模式的历史,立业集团苦守华林10年,从当年招揽张国庆旧部,人称“小君安”,到后来招来国信证券旧部段文清、李华强,建立“小国信”,而后发展到现在的“小平安”。10年间费尽苦心、引进各种高端人才,至今未见成效,岂是偶然?

在功成名就之时,人们习惯高估自己。但是,在中国,一家大型金融机构的成功,往往不是较大程度依靠高管的个人能力甚至团队价值。恰恰相反,股东实力、公司资源、地理因素、内部机构架设,甚至包括公关实力,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短板,在关键时刻,带来的代价都极其沉重。

薛荣年何去何从?在最近华林发布的2012年年度工作报告中,他表示:“2013年华林一定会更加强大,用公司的强大来鼓励自己,也鼓励大家;鞭策自己,也鞭策大家。知易行难,尽管知道容易但行动很难,但我一定要和大家做到知行合一。”在过去的投行时光里,他给业界带来冲击、震撼和话题,他的勤奋、努力和个人号召力有目共睹,而由于项目管理的激进粗放给市场带来的伤害也同样有目共睹。但所有这一切,或许都将戛然而止。

2012-04-18报道:薛荣年悄然入主华林证券 不留下平安一片纸

尽管对外仍声称自己在国外进修,但平安证券原总经理薛荣年已悄然进驻华林证券。据证券时报记者从多方了解,薛荣年目前已开始在华林证券工作,他的新职位,与外界此前猜测不同,将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

在过去几年,薛荣年统管下的平安证券投行,在业内打下了大片江山,然而由于项目审核的粗放也产生了诸如胜景山河案例等一系列问题。那么,他统辖下的华林证券将以何种风格出现,引人关注。同时,华林证券近日与平安证券就人员挖角上的激烈冲突也使薛荣年的复出具有别样的意味。

不留下平安一片纸

据了解,华林证券未来的核心管理层将有一位董事长、一位首席执行官(CEO)和一位总裁。除董事长由薛荣年出任外,该公司CEO将有望由平安证券人力资源部原总经理张晓芳担任,而总裁职位则静待另一位来自平安证券业务层面的高管。据悉,薛荣年之所以选择华林证券,与离开平安证券的张晓芳当时引荐不无关系,因此这一系列安排颇具意味。

极具个人魅力的薛荣年正在大举招揽平安证券旧部,据传其口号是“不留下平安一片纸”,只要是平安证券的员工华林证券基本都接收,并许诺升职加薪。这一点引起了平安证券高管甚至平安集团高管的强烈不满,平安高管已多次向深圳证监局投诉不正当竞争,而折射在双方激烈冲突之外的,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

有业内资深人士如是点评,客观地看,包括薛荣年在内的平安证券旧部在平安工作10年有余,从业务骨干逐渐成长为平安证券高管,这里面既有个人能力的因素,客观上也积累了对公司的感情。在离职之后的这种情绪宣泄,是爱还是恨外界也难以分清。

2011年9月初,平安证券投行人事大动荡,保代成群出走,且大量保代集体投奔华林证券。证监会网站显示,截至目前,华林证券注册保代增至27人,其中有21人是自2011年9月起从平安证券陆续转投而来。这21人中,包括龚寒汀、杨新军、方向生等原平安证券的老将,也包括2011年8月24日刚成为注册保代的张兴旺。据了解,还有一批原平安证券保代已投奔华林证券,只是尚未变更登记。

据了解,目前华林证券投行业务5位主要负责人为,陈新军担任投行一部总经理,方红华担任投行部执行总经理,方向生担任投行事业部董事总经理,封江涛担任投行部执行总经理,龚寒汀担任华林证券副总裁兼投行事业部总经理、主管华林整个投行业务。值得注意的是,这5位投行业务负责人全部来自平安证券。

此外,平安证券经纪业务部门原负责人贺志华在内的经纪业务领域的多位重量级人物也投奔华林证券,贺志华出任华林证券副总裁,主管经纪业务。

平安投行动荡不安

有消息指出,在本轮人事动荡前,平安证券投行部员工近330名,现在投行部员工数量已降至220名左右,也就是说,不到一年时间投行部员工离职率近1/3。这一趋势尚未放缓,近日来平安证券各部门人员仍在不断流失,而且集中在一个去处——华林证券。

这些现象不可避免让外界产生以下联想,为何如此多的业务人员要决绝地离开平安证券,为什么他们都愿意投奔华林证券?

外界将平安投行的人事动荡归结为文化问题,认为是保险文化与券商文化的冲突,但这种看法并不被投行内部员工认同。“平安证券投行从极低处做到全国第一,说明保险文化与证券文化没冲突,这是人的问题,而非文化问题。”一位平安证券原员工如此评价。

据透露,平安集团高层对平安证券投行部的高薪现象不满。2010年,我国有6位年薪超过3000万元的保荐代表人,其中平安证券占了3席。而在平安集团内部,一个中层干部的年薪也不过20万元~30万元,仅相当于平安证券投行部普通员工的收入。

2010年平安证券拿下38单新股主承销,保荐收入近20亿元。但在那一年,平安集团在井冈山开会,讨论平安证券投行降薪问题,开始实施保代奖金发放“721政策”,签字费对半砍,大幅削减投行工资,这是平安投行后来出现人事动荡的最大导火索。

一位平安原员工认为,“作为中型券商,平安证券投行部待遇只能说是行业中等水平,其市场化水平不如招商、国信等市场化券商。”以3000万年薪的保代为例,获得如此高收入的原因是当年做了5个新股项目。但对于平安集团而言,自有一套薪酬体系,平安集团整体利润近200亿,平安证券只占5%。平安证券的投行业务虽然突出,但对整个集团贡献有限,却冲击了整体的薪酬体系。

而在平安集团内部,业务过于突出似乎更易引起冲突和制衡。有原员工举例说,平安集团某保险部门业务做大后,被一分为三,最后也逐渐平淡。而就以平安证券投行来说,在业务突飞猛进之后,也被分割为三个部门,分别涉及业务制作、风险控制、发行等领域。似乎任何一个业务做大,就会受到制约而归于平淡。

2010年和2011年,平安证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IPO)承销家数连续夺冠。而今年前3个月平安证券仅发行了4单,行业排名下滑至第5,就项目申报情况看,该公司只有6单在审。受人事大幅变动影响,平安投行新立项项目非常少。由此看来,在未来两年内,该公司投行市场排名将不容乐观,而对于投行业务人员来说,来自投行项目的提成是其年终奖的主要构成。

“未来预期收入下降、发展平台受限、公司文化不适应。”一位平安证券原员工表示,这就是平安证券员工流失的主要原因所在。

争议薛荣年

提及平安证券抑或华林证券,不可避免提到一个人——薛荣年。

薛荣年起于草根,学历也不惊人。他出身农村,据说少时第一个目标是“到城里给别人捡拖鞋”,他走出农门,成为原铜陵财经专科学校85届毕业生,毕业后分配在安徽省财政厅工作,后辞职只身一人进入平安证券。

其后经历为,2006年薛荣年成为中国证券业协会投行委员会委员,2008年~2010年担任证监会第一、二、三届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委员,并于2008年起担任平安证券总裁,主管平安证券投行业务。在他带领下,平安证券投行业务迅速崛起,市场份额近几年一直名列前茅,投行业务收入成为平安证券最主要收入来源。2011年12月30日,在平安证券工作11年的薛荣年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

与传统带有国企特点的券商高管不同,薛荣年有着极强的人格魅力。他非常勤奋,围绕他的故事也很多:为了拉近和一个预审员的关系,他大年初二赶到上海去拜年,硬等了三天才感动了对方;为了能获得客户的认同,整整三个月“同居一室、形影不离”,有家不敢回、有司不能归;为了获得公司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在连续三天两夜赶材料没合眼的情况下陪着上黄山,以至于昏倒在上山途中;为了揽一个项目,在一个关键人的家门口守候了5个多小时——11年的风风雨雨,薛荣年经历了太多的困难与艰辛,付出了太多的汗水与泪水,忍受了太多的冷遇与屈辱,同时也收获了太多的成功与喜悦。

据说,薛荣年能记住每个下属的面貌和名字,对于一个拥有数千人的大公司来说,能做到此点相当不易。不少平安投行员工至今还记得接受薛荣年面试的场景,是他给了新出校门的员工全新的空间和机会。

但是,薛荣年带领下的原投行业务模式也屡遭诟病,出于对规模、排名的偏好而对风险控制的重视程度不够,过去两年,平安证券承做的新股上市项目虽然很多,但项目的业绩变脸率也很高。胜景山河出事只是其中一例,还有不少项目在预申报阶段即被打回。这背后反映的是公司内部控制不力、过于追求利润而忽视风险的严重问题。业务发展速度和公司形象何者为大,是一个现实且艰难的选择。如果其在华林证券仍然沿用此模式,效果如何将难以预料。

与此同时,华林证券的现实情况似乎不是很乐观。Wind数据显示,2011年,华林证券营业收入为5.5亿元,同比下滑19.96%;实现净利润2001万元,同比下滑80.87%。在56家公布年报的非上市券商中,华林证券净利润排名倒数第12。

支撑一个团队做大的基础始终是业绩,维系员工凝聚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是项目收入,华林的品牌和资源能否支持投行业务做大,以容纳如此庞大的一个团队,摆在薛荣年面前的,似乎是一条严峻、挑战极高的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