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從一個地區生產總值僅6億元的農業縣,迅速嬗變為經濟總量超7000億元的現代製造業名城,改革開放40年來,東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南方日報特別推出“東莞40年40事”——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東莞探索,以一個個改革印記,勾勒出東莞改革開放的歷史脈絡和豐碩成果。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松山湖不斷崛起!

作為東莞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

松山湖始終堅持“科技共山水一色

新城與產業齊飛”的發展理念

這裡有著打動人心的湖光山色

也有云集人才的高新產業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進入新世紀,東莞經濟社會發展迅猛,然而受到“三來一補”的發展模式的束縛,以及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環境資源等多方面因素制約,一些弊端也逐步顯現。特別是當時東莞“漫天星辰”的發展格局,一方面存在招商引資的非規模化、科技創新能力不足的隱憂,另一方面缺乏可以形成支援產業升級的技術開發的引爆點。與此同時,長三角經濟發展迅猛,部分城市在招商引資、園區建設上實際已經超過了東莞。前有標兵,後有追兵,如果稍有不慎,就要被別的城市甩在後面。東莞需要突破瓶頸,邁向高端化的未來之路究竟在何方?

最終,東莞的決策者認識到,東莞要實現新一輪的發展,一定要給東莞的科技發展留下一片淨土,必須走大園區、大創新之路,再也不能走過去的老路。於是,東莞把眼光瞄向了大嶺山、寮步、大朗三鎮交會處的松木山,在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規劃出一片全新的熱土。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東莞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起,開始從‘滿山放羊’轉向‘設園引資’,成效顯著。但囿於各種原因,以往的園區規模一般都不大,檔次也不高,不足以支撐東莞新一輪發展的重託。”時任東莞市委書記佟星說。從某種意義上說,松山湖承擔了推動經濟模式轉變、締造新的增長引擎、再造一個新東莞的重任。

2001年 7月

第19次、20次東莞市委常委、副市長聯席會議討論通過興辦大型工業園的設想,並定名為松山湖科技產業園。

2001年10月

東莞市決策層明確了松山湖的發展目標和定位,指出松山湖是未來東莞的經濟科技中心。

2001年11月

松山湖科技產業園經廣東省政府批准成為省級高新區,並更名為東莞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東莞當時對松山湖的定位是:松山湖要成為東莞產業升級和整合的龍頭,建設東莞產業支援服務業中心和人才高地的中心。東莞要從製造業城市向創新型城市轉變,松山湖承載了新東莞的夢想。

2002年1月10日,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奠基,園區規劃控制面積72平方公里,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生態環境優越。10倍於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空氣清新”標準的負氧離子含量,6.8倍於全國標準的人均綠地面積,70%以上的自然綠地覆蓋率……松山湖代表了當時國內城市集群設計的最高水平。儘管在發展中經歷了困難與非議,但松山湖始終堅持生態優先,堅持高門檻選商引資不動搖。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十年磨一劍”

從誕生之初就獲得萬眾矚目

松山湖正一步步完成自身的蝶變

2010年成功獲評國家級高新區

2015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

建設珠三角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開啟了創新提速的新樂章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如今的松山湖,已成為東莞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國家自創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深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節點、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區域、廣東省的創新高地……各類智能製造企業、新型研發機構林立,鬱鬱蔥蔥充滿勃勃生機,坐擁253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9家新型研發機構,40家孵化器,其中8家國家級孵化器,26個省級創新科研團隊。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易事特、生益科技、新能源科技、東陽光藥業等一批批優秀企業也陸續紮根松山湖,並逐漸成長為各自領域的龍頭企業,代表我國參與全球創新競爭。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2018年上半年,松山湖實現國內生產總值達330.15億元(同比增長13.9%),稅收收入114 .01億元(同比增長54 .86%),首次領跑全市33個鎮街(園區),一舉改變了長期以來虎門、長安“雙雄爭霸”的舊格局。

松山湖的崛起之路: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與產業齊飛”

松山湖的成功有力地證明了

綠色發展和創新驅動發展之間的內在邏輯

——通過創新集聚高新科技產業

提高單位土地產出效率,降低資源消耗

進而達到保護環境、生態發展的目的

最終拉動高端人才的集聚、創新氛圍的形成

推動創新型經濟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