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真”的崩潰

最近看到一本舊書,是1991年一位日本社會學家叫千石保寫的,叫《“認真”的崩潰》。快30年前的書了,又是寫日本的,對我們中國人能有什麼啟發呢?這本書講清楚了一個我們平時不太注意的社會演化趨勢。說到日本人,雖然大家各有評價和意見,但對日本人的認真、刻苦的精神,大家應該還是公認的,問題恰恰在這兒。

認真”的崩潰


《認真的崩潰》這本書說,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在戰後經濟繁榮中成長起來的這批“新日本人”,價值觀、生活觀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最大的變化是,他們不那麼認真了。可想而知,這本書剛出版的時候,很多日本人是不以為然的,認為作者是在誇大事實、危言聳聽。可是,正在這本書出版之後,從199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陷入了長期停滯。當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新一代日本人的在認真方面的表現遠不如老一代日本人,也是明顯的事實。這個時候,大家才不得不承認作者的先見之明,這本書因此成為日本社會學的名著。

當然,這本書的洞察遠不止是這麼簡單。請注意,它是一本社會學著作,不是一般的社會批判文章,僅僅是憤怒地罵這一代年輕人不如我們那一代人認真,這幾乎是所有社會所有時間都在發生的事。如果僅止於此,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沒有那麼大了。回到問題本身:日本年輕一代,不如老一代做事認真,如果這是事實,為什麼?表面上的理由想都想得到了,就是經濟繁榮了嘛,大家安於享受了不願吃苦了嘛,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嘛,不這麼簡單。這牽涉到兩種社會形態的變化。二戰之後,日本從一片廢墟上開始發展。要想崛起,其他手段比如軍事、政治是沒法用了,唯一的出路就是搞經濟。這個時期的日本,是個地地道道的生產型社會。全社會的人為了創造更多的財富而拼命努力。

到了1968年,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德國,僅次於美國,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就是從這時開始,日本從一個生產型社會轉變成了消費型社會。這個轉變表面上看全是好事,家電普及了,衣食住行各個方面都發達了,人們開始追求更豐富的生活內涵。概括來說就是,這是從“物質”向“生活”的轉變。用當時一句流行的廣告詞來說就是:“從猛烈到漂亮”的轉變。“猛烈”指拼命工作,“漂亮”則是指生活瀟灑。這有什麼不好呢?發展經濟不就是為了這個嗎?但是當時發生了一件事:社會的總體目標模糊了。

生產型社會和消費型社會最大的不同在於,生產型社會是一個有目標的社會。社會的上上下下都有自己的明確目標。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目標就是趕超西方先進國家。對於各個城市來說,目標是建設和發展。對於各個企業來說,目標是造出好產品,佔領全世界。對於個人來說,目標是多掙錢,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目標是啥?目標是協調分工協作、統一人類行動的最好的工具。不管你什麼性格,什麼觀點,只要咱倆目標一致,總能找出合作的方法。

認真”的崩潰


還記得有一次,吉利的老闆李書福跟我講,他收購了歐洲的一家企業。企業的工會剛開始對他這個新老闆很警惕。他就跑到歐洲去給這些工人開會。他張嘴就問,你們喜不喜歡掙錢啊?大家說,對啊,就是要掙錢啊,要不幹嘛打工啊。李書福說,那你們緊張啥,我也是要掙錢,你們也是要掙錢,大家目標一致,總能找到合作的空間嘛。工會的敵意馬上就放下了不少。你看,共同的目標是合作的前提。而合作是繁榮的基礎。當人們為了一個目標去努力時,就必須仔細評估手段是否合理、效率高低、是否有助於目標的實現。如果手段和目標相違背,或者有其他更好的手段,現有的做法就必須改變。

認真”的崩潰


我們在公司裡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上級批評下級,糾正他的錯誤做法或態度;下級向上級提出“合理化建議”;公司有各種規矩,員工必須遵守;公司會議上,大家會為了某個工作問題激烈地爭吵……所有這些,一言以蔽之,因為有目標,所以不得不認真。為了達到既定目標,必須“認真”,必須較真,絕不能馬馬虎虎,隨便湊合。

認真”的崩潰

但是消費型社會就大不一樣了。消費的時候,是一個個性張揚的過程。我喜歡吃米飯,你喜歡吃麵條,我喜歡去旅遊,你喜歡去健身,無對無錯,你高興就好。這時候再來看“認真”這個詞,你大不了跟自己認真,你沒法跟別人認真。日本民族性格中,不管有多少認真的因素,這些因素在組合社會化協作過程中的作用,就降低了。用社會學的理論術語來說,這個時候,絕對主義被相對主義取代。絕對主義的意思是有絕對的正確和錯誤之分,錯誤應該服從正確。相對主義的意思則是,人們的分歧和不同並無對錯之分,各有各的道理,這麼做也行,那麼做也行,不必認真。刻苦艱辛的工作,過去在日本被認為是奮鬥所必需的代價,現在則被認為是喪失自我。新一代的日本人主張,在生活中要尋找自我的價值,要珍惜自己。在工作的過程中要感受到快樂。工作不應該是忍耐、艱苦的事情。為了追求工作過程的快樂,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頻繁跳槽,長年打短工,稍不如意就更換工作。在學校和家庭中,也主張尊重年輕人的個性和選擇,老師和父母不應該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強求學生和孩子。因為老師和父母不一定就正確——相對主義嘛。在日本的年輕人那裡幾乎看不到“青春叛逆期”了。之所以青春期會叛逆,原因是老師、父母用種種規矩約束、管教年輕人。如果老師、父母放棄了管教,那還叛逆什麼呢?

認真”的崩潰

即使人和人、朋友之間,也避免爭論和深入的對話,彼此保持距離。個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儘量不讓其他人知道,人人都有自己與他人隔絕的獨立空間。過去我們熟悉的朋友之間為了達到共同目標而產生的苦惱、思索、互相商量、互相辯論、互相鼓勵等等,都越來越少,為了“互相尊重”。實際上,這是人們之間普遍的冷漠和互不關心。從這個角度其實也可以解釋日本過去20多年的經濟衰退。一個社會不管積攢了多少財富,一旦最底層的協作機制出了問題,經濟下滑都是遲早的事。今天說這個話題,是因為我們中國也到達了日本當年類似的發展階段,消費社會的到來已經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了。那我們中國會不會重蹈日本當年的覆轍呢?好在我們還有時間,去尋找解決方案。這個問題我相對比較樂觀。這就是中國這種歷史悠久的大國的優勢了。設立目標、把人凝聚起來的文化資源相對豐富。

總之,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的底層原因,是一種全民的目標感。國家有國家的目標,企業有企業的目標,個人有個人的目標。這些目標越集中,越能協同,一個國家才能越不缺乏前進的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