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雞群為何易發生非典型新城疫!

當前,隨著飼養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免疫接種的普遍開展,雞新城疫的典型發作和暴發流行已很難再見到,但免疫雞群發生非典型新城疫的情況隨之增加,併成為威脅養雞業健康發展的頭號殺手和重要瓶頸。

一、非典型新城疫的流行特點

當前,非典型新城疫主要發生在已免疫接種的雞群,肉雞以19~21日齡和30日齡,蛋雞以20~35日齡和40~55日齡發病最為嚴重。日齡越小,症狀越明顯,但均比典型症狀緩和。

病初,首先表現呼嚕、甩鼻等輕微呼吸道症狀,接著出現咳嗽、氣喘,氣管囉音,口鼻炎性分泌物增多,不時甩頭,從口中流出酸臭味黏液。此時會有零星少量病雞死亡,大部分病雞經一週左右病情好轉,病程稍長者往往出現拉白色或淡綠色稀糞。慢性經過的多數有神經症狀,表現為運動失調或轉圈,有的呈頭向後仰嘴向上的觀星姿勢。成年雞症狀不明顯,產蛋雞主要表現為產蛋量急劇下降,產蛋高峰上不去,蛋殼顏色變淺,軟殼蛋、薄殼蛋、畸形蛋增多,個別雞出現拉稀,極易誤診為減蛋綜合徵。

剖檢,一般難見典型新城疫的腺胃乳頭出血、腸黏膜出血及潰瘍等特徵性病變。部分病雞喉頭、氣管有黏液,氣囊混濁並有乾酪樣滲出物;腸道各淋巴濾泡腫脹並出血,十二指腸末端有島嶼狀突起,出血、壞死;卵黃蒂下2~3釐米處有豆瓣樣(或棗核樣)大小出血;盲腸扁桃體腫大、出血;直腸黏膜條狀出血或點狀出血等。

產蛋母雞的卵泡和輸卵管顯著充血,卵泡膜極易破裂以至卵黃流入腹腔引起卵黃性腹膜炎,肝脾無特殊病變,腎多表現充血及水腫,輸尿管內積有大量尿酸鹽。

發病率和死亡率不高,明顯低於典型新城疫。

二、發生非典型新城疫感染的主要原因

1、雛雞母源抗體高、離散性大

近年來,由於普遍推廣新城疫疫苗免疫接種,雛雞出殼後都具有一定水平的母源抗體。但是,由於種雞群的年齡不同,免疫次數、方法和時間不一,以及不同批次種蛋同時入孵等原因,致使雛雞群體和個體之間母源抗體水平參差不齊,從而影響免疫效果的一致性;二是被野毒汙染的雞群,母源抗體水平較高,離散性很大。如果不考慮雞群的具體情況就盲目進行弱毒苗免疫,勢必會有相當數量的雞隻因母源抗體的干擾達不到預期的免疫效果。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雞場,都實行新城疫7~10日齡首免的做法,由於母源抗體的干擾,是導致首免效果不佳,二免前後發生非典型新城疫的一個重要原因。

2、免疫抑制因素的影響

免疫抑制是導致新城疫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當前,常見的就是免疫抑制病對新城疫的免疫干擾,也包括其它疾病和不良環境因素或應激造成的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免疫抑制病主要有馬立克氏病、網狀內皮細胞增生症、J亞群禽白血病、禽流感、傳染性喉氣管炎、禽呼腸孤病毒感染和雞傳染性貧血、傳染性法氏囊病等。應激因素主要包括寒冷、高溫、飢鋨、缺水、運輸、飼養密度過大、通風換氣不良、有害氣體濃度過高等。同時,應激還會使法氏囊、胸腺和脾臟的免疫功能下降。對應激狀態下的雞群進行免疫接種,免疫應答力減弱,也達不到預期的免疫效果。

3、疫苗質量和疫苗間干擾

疫苗在生產、貯存、運輸等環節,不能符合要求,導致疫苗質量差。如,有些生物製品廠不具備生產、檢驗技術條件,生產出的新城疫疫苗不經檢驗就流入市場;某些個體經營戶不具備貯存疫苗的條件(如經常性停電),致使售出去的疫苗難以保證質量;弱毒疫苗在運輸、保存過程中因溫度過高或反覆融凍,油佐劑疫苗被凍結;疫苗臨近或超過失效期等都會使疫苗減效或失效。應用這些疫苗後會嚴重影響免疫效果。

此外,疫苗間也存在一定干擾。雛雞使用多種疫苗,尤其是弱毒疫苗,其先後順序和間隔日期對免疫力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如新城疫I系、IV系疫苗與傳支H120聯合使用時,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干擾。有的雞場在進行新城疫免疫的同時,還做雞傳染性喉氣管炎、法氏囊疫苗的免疫接種。病毒進入體內細胞產生干擾素,由於不同病毒在體內啟動速度不同,往往啟動速度快的(如法氏囊病毒)抑制啟動速度慢的(如新城疫病毒),造成免疫干擾,導致新城疫免疫失敗而發生非典型感染。

4、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不合理,不知抗體水平而頻繁免疫造成免疫麻痺或盲目推遲免疫,出現免疫空白,也是導致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

三、防控建議

採用弱毒苗與滅活苗同時免疫。克服母源抗體對雛雞免疫效果影響的最好辦法,是採用弱毒苗與滅活苗同時免疫,其中活苗可刺激呼吸道黏膜產生局部免疫;滅活苗注射後則釋放緩慢,可持續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最佳的體液免疫,使抗體水平高,維持時間長。

因此,雛雞應在7~10日齡用弱毒苗點眼,同時注射滅活苗,應該注意的是滅活苗產生抗體反應緩慢,通常需3周後才出現抗體。所以,可於18~21日齡進行第二次活苗點眼(鼻)或飲水(4倍量)。

免疫雞群為何易發生非典型新城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