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設備越來越多,“體聯網”或許正在形成

賦time 思考著如何像智能音箱那樣,將人體植入設備聯繫起來,從而搭建一套“體聯網”呢?

智能+家居的概念提出已經有三十多年,隨著技術的發展,這幾年呈現出爆發式的發展速度。各種傢俱產品都相繼嵌入了遠程控制、智能感知、多模態交互等智能化方案。這時家居產品的特點是:智能設備獨立存在,必須依靠大生態系統支持(如小米等),其他都是使用時的相互獨立的偽智能。

植入設備越來越多,“體聯網”或許正在形成

還需要手動的智能,偽智能的存在,超級不方便

賦time在日常中,已經把日常代步車進行車聯網改造。它的一個特點是:在一個具體場景中,由一個入口或者中樞把場景範圍之內的各種設備連接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整體。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體倒是也挺符合這樣一個特徵。

我們大膽假設,如果把電子感應器植入人體內部,通過生物電流進行持續導航,引出構建一個“體聯網”的大生態體系,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行為改變呢?

植入設備越來越多,“體聯網”或許正在形成

人體隨時隨地都處於自我發電和耗電的過程

賦time 在瀏覽資料的時候,發現了IVN的system,感覺模糊找到了一個未來隨時而至影子:

IVN 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醫學院和布里格姆女子醫院的研究者們研發的 IVN(In-Vivo Networking,體內聯網系統)將可能對體內設備供電和通信提供一個絕佳的解決方案。

IVN 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體外無線電波發射基站,另一個則是體內植入設備。

在充電這一方面,由於人體肌肉的阻擋,普通的無線充電方式往往還沒有進到設備就被分散了。IVN 則通過天線陣列發射不同頻率的無線電波,來對植入設備進行供電。當在某一個點,發射的電波頻率同時達到最高點的時候,其就能夠突破為設備供電所需的能量閾值。這就使與之搭配的植入設備實現無線充電提供了可能。

植入設備越來越多,“體聯網”或許正在形成

而這個專門研發的植入設備,目前為止僅僅只有一粒米般大小。

那麼,按照研究人員的設想,以後所有的體內植入設備都可以將電池去掉,直接採用這種設備來進行無線供電。當然,要實現這種操作,該無線充電設備還應該再小一點才可以。本來目前的植入電池體積就已經很小了,如果比電池還要大,或者兩者大差不差,那其意義就要打個折扣了。

而 IVN 的作用並不僅僅是進行無線充電,它還兼具了其他功能。

首先,設備的用途可以通過安裝在智能藥丸裡面,進行控制性釋放藥物治療多種疾病,也可以單獨拿來或者附著在其他植入性設備上來進行各種身體器官的數據監測等。

賦time看到這裡,想到的是如果把這個反向操作,就可以把功能再簡化,只作0-1的信號判斷,耗電降低到生物電流可維持的功耗,與大腦意識區域進行數據交換,就可以實現“體聯網”的初步構建了。

植入設備越來越多,“體聯網”或許正在形成

我們嘗試反向操作研發,賦time認為會有新的突破

但要想把不同廠家生產的不同裝置的數據進行統一,就需要制定相關的協議。畢竟數據對產品和廠家是非常敏感的,要把這些東西都交給一箇中樞進行處理,肯定要涉及數據開放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處理不好,IVN 想要打造一個“體聯網”恐怕任重而道遠,賦time的這個設想也會變得遙遙無期的一個憧憬了。

也許現在談體聯網還為時尚早,畢竟體內植入設備目前仍然是以醫療為主要領域,且涉及電子設備的產品一般都價格比較昂貴,因此受眾面並不大。但隨著技術的進步,設備植入在未來將可能成為人們的普通日常。那麼儘早給這些設備做個統一的連接點,做個統一的協議規則,未雨綢繆的為未來準備更多的基礎原則構建,相信賦time的這個狂想未來回隨時而至,我們一齊期待。

植入設備越來越多,“體聯網”或許正在形成

文章取材信息瀏覽了腦極體、36氪等多方資料而有創想的,如果涉及版權等原因,請及時聯繫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