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真實記錄我省自然人文地理風貌,為歷史留下完整的視覺檔案

普跡鎮位於瀏陽市西部,境內原有萬壽官,廟內祀“靈威普濟之神”許遜,故名普濟市,後因諧音演變為普跡市。集鎮距瀏陽市區35公里,距省會長沙60公里,距株洲市區40公里,醴陵市區40公里。東鄰棖衝,西接官橋,南界醴陵官莊、長潭,北連鎮頭、葛家鎮。全鎮總面積178.6平方公里,總人口4.2萬人。

普跡有著悠久的歷史,楚大夫魏熹在此結茅為觀的記載和金雞村出土的戰國陶器,將普跡的歷史上溯到2300年前。普跡“八月會”名聞遐邇,歷史上曾名噪南七省、北五省,盛時一度成為中南地區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普跡文化底蘊深厚,花鼓戲、皮影戲、舞獅、竹馬燈、蚌殼燈等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普跡全鎮東西寬25公里,南北長約30公里,總面積計178.6平方公里,地勢東高西低,著名的瀏陽河從東向西穿越本鎮轄區;官莊水庫瀏陽主幹渠自南向北穿越本鎮;黃茅尖、白茅尖、烏峰尖聳立在本鎮的東南端,氣勢雄偉。

普跡鎮現有初級中學四所,其中普跡初級中學被列為長沙市窗口學校,教學、實驗、住宿、生活設施均屬一流,還建有一座標準室內操場,1998年全鎮“普九”驗收順利通過。

清末年間興建的金江書院古樟參天,環境幽雅。這裡培養出了一代代仁人志士。黨和國家領導人宋任窮同志曾在此就讀,革命志士陳章甫、林賢章等一大批熱血男兒也曾在該校學習。

瀏陽河穿越普跡,九曲迴腸,匯人湘江。由於長年泥沙積淤,在普跡地區形成三洲。即蒜洲、青年洲 、夾洲三個島,島上土地肥沃,林茂草肥,每島均佔地幾平方公里。春日,島上鳥語花香,萬紫千紅,流水環島而過,一派詩情畫意。特別是夾洲,靠近普跡集鎮,風景秀麗。久負盛名的瀏陽西部“三尖”(白茅尖、黃茅尖、烏峰尖)就座落在普跡的東南端。三尖均在海拔200多米高度,從南端的白茅尖至東端的烏峰尖,山地連綿起伏,氣勢磅礴,山間溪水從高而下,濺玉飛花,似有古樂不絕於耳。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普跡市最負盛名的習俗當數“八月會”。瀏陽曆來有趕集逢墟的習慣,尤以西區盛行。一般選擇逢五逢十的日子進行,每月三會或六會。還有規模盛大的年墟,即聞名遐邇的八大村墟。每逢這些日子,方圓幾十裡的農民,以至外省外縣的商人,將農副產品或工業產品,車運肩挑到場上來進行交換。這是促進物資交流的一種好形式。

普跡“八月會”約始於明代萬曆年間,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

普跡位於瀏陽西南邊境,居瀏陽河“上八埠”之尾,“下八埠”之首,水陸交通方便,歷為瀏陽西部物資的最大集散地。明末清初,廟會風行,這個方圓不到一華里的小鎮,就建有廟宇9所。規模最大、香火最盛的是萬壽官。前殿塑有稱為“靈威普濟之神”許遜的金像,故該廟又稱許真君廟。歷代相沿,叫古歷八月十三日為許真君壽誕,屆時演戲酬神五天,成千上萬群眾和小商小販齊來趕會。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年度以集市貿易為主的“八月會”了。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八月會以犬隻交易為主,故又名“狗會”。狗分獵狗、菜狗兩種。獵狗以湘潭昭山的獅毛狗和廣西的夾耳狗(即西犬)品質最佳。最好的高達80塊光洋一隻,買主多為本縣和江西銅鼓、萬載、宜春等地的山區獵戶。後來發展到以牛換狗,一般要用二三頭仔牛才能換到中上等獵狗一隻。菜狗的價錢則便宜得多,買主多為本地群眾,一買就是兩三隻。一般每屆會期成交都在8000只以上,最多的一年超過了萬頭。

據有關資料記載,清初,又增加了騾馬和毛驢的交易,騾為貴州山區特產,許多農戶以養騾為業,除用作運輸工具外,多有出售。因此,他們往往把多餘的騾運載山貨到貴州鎮遠(靠近湖南省),再趕到普跡來賣,每屆成交約二三百匹。毛驢來自河南澤河、周口、駐馬店等地,以周口的毛驢最大最好,原因是當地習俗不吃驢肉,而瀏陽和江西的一些農民, 則喜用驢皮熬膠,作為健身補品。故一些商販多到產地大量收購毛驢,運到普跡出售,一般當地每頭只值一串多錢, 轉手出售可得十多塊光洋(當時一塊光洋等於一串二百錢),於是做毛驢生意的越來越多。到民國初年,每屆上市的毛驢竟達4000多頭。

稍後又增加了耕牛的交易,水牛多數來自湘潭易俗河一帶,黃牛大都來自江西萬載、修水、宜春縣,又以仔者最多,清末民初每次廟會成交額都在千頭以上。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隨著牲畜交易的日益發展,縣內的土紙、夏布、鞭炮和竹木製品,以及醴陵的瓷器、益陽的涼蓆等源源擁入圩市。夏布是瀏陽的四大名產之一,在市場上最為暢銷。當時,遠自漢口,近至長沙,來普跡經營夏布的行莊多達三四十家。1914 年至1924年,每屆圩期,每天都能收夏布4000多匹。多數運瀏陽縣城加漂後,再運往外地城市經銷。

“八月會”的正期是古歷初十至十五,但在七月下旬至八月初,各地商人就趕著騾、馬、驢、狗來到這裡,選定經營場地。當地居民,也紛紛搭棚出租,收入甚豐。當時流行這樣一句話“普跡市人不作田,八月會上吃一年”。可見一次圩場給居民帶來的實惠多多。圩場高峰期間,普跡街上,上自黎家茶號、六合堂、李子灣,下至上市街口的橋亭兩旁,都是驢商的聚集地。騾、馬商棧都設在下市牧馬衝帶,蔡家塘岸下的煤灰堆、三畝丘、樟樹下的一大片土地則為狗的交易市場。狗市繁盛的時候,遠至十多里的官橋一帶也成了狗商寄居地。因此,圩場高峰時期,不管白天黑夜,只聽得到處驢嘶馬叫,犬吠人喧,熱鬧非凡。夏布商人多集中於下市,瓷器和各類手工業產品以及長沙來的當鋪、錢莊、行棧都設在上市。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在圩場上,各類牲畜多由“經紀”從中撮合成交。每屆會期,由當地數十人組成“經紀”隊伍,終日穿梭於買主賣主之間。交易簡單有趣,毋須搖唇鼓舌,“經紀”以雙手置於背後,憑著手勢,先請買主開價,再徵求賣主意見,經三四個回合,即可定局。成交後,由買主付給經紀”一定數量的佣金。

開圩期間,盛況空前。大批騾馬雲集於龍王廟下首,在佔田四五畝的跑馬場四周,舉行傳統的跑馬比賽。由圩會組織者擔任裁判。比賽結束,被公認的首匹駿馬,由主持人在馬頭上繫上紅綢布繡球,然後,鳴鑼放銃,打馬遊街,此時全市雀躍歡騰。

萬人集會,時間也長,肯定是魚龍混雜,扒手眾多,賭風特盛。圩前,流入的扒手幫頭即到此落戶,在門口掛一隻竹煙筒作為統領標記。扒手按照幫規,用一條印花手巾纏在頭上。川子會大爺,則沿街擺設賭場,呼朋引伴,叫個不停。許多客商往往受騙上當或被扒得精光,弄得狼狽不堪。清代士人曾有詩云:“五日為期貨萬擔,中秋普跡競喧揚,賣牛兌馬兼孤注,賺得空囊趕會場。”

《大美湖南綠行三湘》湖南古鎮之瀏陽市普跡鎮

到清朝末年,“八月會”又發展到“冬至會”,以古歷十月初一至初五為圩期,實際上是“八月會”的繼續,交易項目仍以牲畜為主,規模和交易額則次於“八月會”。

普跡“八月會”經歷了近3個世紀,直到1937年日寇侵華,交通阻塞,商旅不行,才被迫中斷。解放後,社會趨於安寧,市場穩定,1952 年圩期,各地客商又應時而來,交易額近40億元(舊幣),但盛況不復從前。1962 年,在當地供銷社的倡導下,重振圩期,外省慕名而來的商業單位達33個,8天時間,盛況空前。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圩場再度冷落。1978 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圩場重新開放,當年市集成交額達80多萬元。以後,一牛兩次的圩期,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發展的需要,為此組織了每月逢一的圩期, 取代原來的“八月會” 和“冬至會”。

注:文章來源於《湖南古村鎮》李漁村 李仕銘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