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丨從遼寧瀋陽到湖北浠水,非洲豬瘟為何難以防控?

根據動物流行學,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是傳染病流行的三個基本環節。防控傳染病的方法就是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

從目前公開的相關資料證實,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除了軟蜱等蟲媒性宿主外,還有豬本身(病豬、未發病帶毒豬)、有風險的同源蛋白飼料產品、泔水、運輸工具、人員等等。為何嚴防嚴控,還會出現非洲豬瘟蔓延?

一、違規生豬調運。非洲豬瘟主要通過直接接觸感染豬的血液、糞便、唾液、尿液等傳播。感染豬調運是病毒擴散的主要途徑。這幾個月,違規調運被查獲時有發生,有不法分子唯利是圖,頂風作案。因此,必須無縫隙、全方位做好交通環節的檢疫監管,牢牢把好生豬“進口”關。

二是汙染物質擴散。由於非洲豬瘟病毒在環境中比較穩定,能夠在汙染的環境中保持感染性超過3天,在肉制食品中亦比較穩定,冰凍肉中可存活數年,半熟肉以及泔水可長時間存活,泔水、冰凍豬肉製品、被病毒汙染的環境、工具也是非洲豬瘟跨地區傳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2007年,非洲豬瘟病毒就隨航運廢物傳入高加索地區,導致傳播流行。因此,必須對航班、火車、船舶的廢棄物和餐桌剩餘物(泔水)等嚴格無害化處理,嚴禁使用泔水餵豬。

三是疫情處置不到位。如果只殺豬本身,不對與之相關的一切如:使用工具、墊料、豬舍等進行徹底消毒,病毒的可持續存活仍是一大潛在隱患。

四是飼料原料傳播病毒。中國農業大學何偉勇教授提出了這種可能性的存在。在《豬血漿蛋白粉攜帶非洲豬瘟病毒(ASFV)的風險及對策》一文中提到,飼料原料在實際生產中,出風口的溫度一般控制在70度左右,而物料從進料口到出料口的時間一般只有10幾秒,這樣的瞬間高溫,有可能細菌和病毒沒有被完全滅活。豬血漿蛋白粉的血源如果汙染了對熱耐受性較高的病原微生物後,產品中就有可能含有這些未被完全滅活的病原微生物。

使用血漿蛋白粉作為原料添加,在飼料企業應用較普遍。非洲豬瘟疫情暴發後,血漿蛋白粉的使用再次引起業內爭議。9月底,黑龍江省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對送檢的一批“噴霧乾燥豬血漿蛋白粉”,檢出非洲豬瘟病毒,該產品由中國河北愛不停(河北)蛋白飼料有限公司生產。堅決杜絕豬用血漿製品在飼料中添加使用,可減少非洲豬瘟病毒傳播的機會。

五是野豬和軟蜱的傳播風險。野豬和軟蜱都可感染非洲豬瘟病毒,並且病毒可在蜱與蜱之間通過卵或交配方式傳播,蜱還可隨野豬等宿主的活動和遷徙,引起病毒遠距離傳播。在防控非洲豬瘟病毒時,應儘量避免家豬與野豬接觸,防止蜱蟲等吸血昆蟲的叮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