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千村訪萬戶丨一封紅色感謝信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故事呢?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腳步邁進百姓家,實事辦到心坎上,

紹興公安民警大走訪的腳步從未停歇,

他們從群眾最關心、最緊迫、最急需的小事做起

1月14日下午,嵊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隊教導員張餘兵的辦公室裡,出現了兩位衣著樸素的村民,其中一位七旬老人滿面笑容地掏出一張用毛筆書寫的大紅色的感謝信,表示,他們是專程來向交警馬凱表達感謝之情的。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那麼,

一封樸實的感謝信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使得這位七旬老人如此感動呢?

事情還得從兩個月前說起

......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老漢姓陳,家住嵊州市裡南鄉大嶺村。該村地勢狹長,由大邱巖和嶺根兩個自然村合併而成,過去村民出行全靠招手即停的中巴車。

一年多前,城鄉公交運行後,在大邱巖和嶺根各設立了一個公交停靠站點,兩個站點之間相距大約600米。這幾百米距離對於一個健康的年輕人來說根本不算什麼,但是,對於上了年紀或體弱多病的村民來說,那真是一段遙不可及的距離。

陳老漢的家就位於大邱巖和嶺根兩個自然村之間,每次進城揹著大包小包的土特產去看望子女,或者從鎮上買點生活用品回來,下車後還要肩背手提氣喘吁吁走上幾百米路才能到家,感到實在有點力不從心。

陪同陳老漢一起來送感謝信的村民小陳也有這樣的切身體會。小陳的老母親76歲了,身患重病,需經常跑市裡醫院看病,從家裡到公交站點這幾百米遠的距離,對於小陳和身體虛弱到無法走路的老母親來說,無疑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每次揹著老母親去公交站點,小陳都累得滿頭大汗,老母親更是半天喘不上氣,小陳也是看在心裡,疼在心頭。

去年11月份的一天,陳老漢去村民家串門,發現村民家裡來了一個身穿警服的年輕人,

陳老漢見過這個年輕人,知道他是嵊州市公安局交警大隊三江中隊的中隊長,叫馬凱,時不時會到村裡來走訪,挨家挨戶跟村民聊聊家常。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陳老漢突然想到,

自己一直煩惱的乘車不方便的問題,

不是可以跟這位交警同志提一提嗎?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於是,陳老漢和幾位老年村民一起,把村裡的兩個公交站點相距較遠,給村民帶來不便的事情,一股腦兒說給馬凱,說完以後,就眼巴巴地望著馬凱:馬凱同志,你看,這事情你能不能幫忙解決一下呢?

望著村民滿懷希望的熱切的目光,馬凱無法拒絕,他當場一口答應,會盡力幫村民去溝通,解決這個實際困難。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走訪回來,馬凱把這事放在了心上。他立即跟嵊州市交通局的相關工作人員取得聯繫,把情況予以說明,希望交通部門能夠考慮到群眾的需求,幫助解決這一難題。交通部門對此也非常重視,表示會進行實地查看,儘快予以解決。

一個星期後,馬凱在忙碌的工作間隙,又打電話去催辦,搞得熟識的工作人員開玩笑道:你催這麼急,比你自己的事還上心呢!馬凱認真地回答,老百姓託付給我的事,那是真的比我自己的事還重要。

又過了幾天,馬凱特地擠出時間來專程去大嶺村跑了一趟,一進村子,幾個老漢就熱情地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向馬凱報喜:馬凱同志,新的公交站點已經設好了。多虧了你啊,這麼快就把村裡長時間沒解決的問題幫我們解決了。看著村民們發自內心的笑容,馬凱的心裡也感覺暖暖的。

联千村访万户丨一封红色感谢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兩個月過去了,出門不再煩惱的陳老漢和村民們覺得僅僅口頭上的感謝已經無法表達大家的感謝之情,於是特意買來喜慶的紅紙,請村裡擅長書法的老會計親筆書寫了一封感謝信,專程趕到交警大隊,將這封樸實又感人的感謝信親手送到了大隊領導的手上。

而正在紹興參加培訓的馬凱聽到這個消息,既感動又不好意思地說:“這麼點小事,真的不值一提。老人家對我的肯定,就是對我們工作最高的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