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科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走近科學之什麼是科學

什麼是科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明明是陽光明媚的白天,牛頓的石棺卻吱呀作響,這一神秘現象的背後究竟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玄機?錯綜複雜、真價難辯、蛛絲馬跡,敬請收看走進科學系列節目之牛頓的棺材板壓不住。

什麼是科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錯了錯了,給大佬鞠躬。

皮一下,皮一下,接下來讓我們嚴肅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無法理解的事情時,經常會高呼:“這不科學!”比如別人家的孩子總比我學習好,玩遊戲被人五殺、打籃球被別人零封、明明是窮矮醜的小王卻娶了白富美等等不科學的事情,好吧……這些事情確實不關科學的事,這明明是玄學的事。

那究竟什麼是科學呢?我們常說的要講科學,要相信科學,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科學是如何定義的,許多哲學家和科學家試圖給何為科學提供一個充分的本質主義定義,比如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而在《辭海》中,科學的定義是:“以一定對象為研究範圍,依據實驗與邏輯推理,求得統一、確實的客觀規律和真理”。在《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一書中,科學定義為:“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系統知識。”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說,科學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我在正確這裡打上了引號,是為了防止有些人說我不夠嚴謹,因有些人認為宗教也可以反映客觀世界。我們雖然再說科學與宗教的區別,但他們也有相同的地方,科學揭示了世界的“規律”,而宗教也聲稱掌握了世界的“規律”,掌握了世間的真理。

那麼這個“正確”的反應,這些知識體系是怎麼得來的呢,我們怎麼確定它正確與否呢?

我們首先對客觀世界進行觀察,最開始是通過嗅覺、視覺、聽覺、味覺和觸覺,後來運用感官的延伸如顯微鏡、錄音機、示波器、溫度計等器械。然後我們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規律,總結的規律還可以進行預測。當我們進一步檢驗這些預測的時候,發現預測對了,說明我們得到的科學知識是正確的,是對我們有用的。

但是這存在一個問題,很多科學理論根本沒有辦法證明。

什麼!很多科學理論沒法證明?這怎麼可能!”你肯定會說:“我們現在發現,總結,使用的科學理論那麼多,有的都有了成百上千年時間了,你居然說沒有辦法證明它是否正確!”

先不要著急,我們先講一個故事,這也一個很有名的真實事件。在發現澳大利亞的黑天鵝之前,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天鵝都是白色的。假設你是那個時候的生物學家,你提出了一個假設“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無數次的觀察結果讓你相信,天鵝就是白的。但在1697年,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色的天鵝。



什麼是科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休謨大神

這就是休謨抨擊過的錯誤:再多的偶然觀測也不能得出必然的結論。


你的科學理論被證明是錯誤的了,即便發現再多的白天鵝,也不能得出“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結論了。

什麼是科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這可怎麼辦,照休謨這麼說,那豈不是所有的科學理論都用不了了,我們不知道這些理論是對是錯,也沒辦法驗證,因為你不知道下一次觀察、驗證的結果究竟是什麼樣的。

這個時候另一位大神拯救了科學,他就是卡爾·波普爾。



什麼是科學?和宗教的最大區別在哪裡?

卡爾·波普爾在其著作《猜想與反駁》提出科學和非科學劃分的證偽原則。非科學的本質不在於他的正確與否,而是在於它的不可證偽性。


具體來說:科學理論必須提出一個可供證偽的事實,假如這個事實一經驗證,便承認該理論是錯誤的,如果暫時沒有人沒有人能證明它是錯誤的,那它暫時就是真的。比如“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就是一個可證偽的命題,我們找到了黑色的天鵝,那麼我們就證明了這個命題是假的。

這同樣也說明了,世界上大部分科學理論都是一種假說(那些表述片面經驗的科學命題是可以證明的,如:這個世界上至少有一隻天鵝是白的),我們無法證實它。但科學理論可以給別人提供驗錯的機會,在沒有被檢測出錯誤之前,我們就姑且相信這個科學理論是正確的。

而這也是科學和宗教(包括巫術和算命)的最大區別之一

相比較科學,大部分的宗教理論都是不可證偽的。比如各種宗教的創世理論;比如宗教說神靈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再比如宗教說神靈是存在的,但是人類不可主動檢測神。我們根本無法設計出任何實驗來證明這些理論,因此這些理論是無法證偽的。

而當宗教的某些理論被經驗觀測反駁後,比如:宗教說太陽圍著地球轉。宗教並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而是用各種辦法解釋“你被魔鬼迷惑了”,“不可置疑經文”,“不可妄測神”,總之拒絕一切對自己的質疑。那麼這樣的宗教理論也是不可證偽的。

接下來我們繼續從科學的特徵著手,來看看科學和宗教的區別

科學還具有普遍必然性:科學理論來自於實踐,也必須回到實踐,它必須能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雖然科學具有普遍適用性,但還有另外一個特徵存即存在一個適用範圍:也就是說可以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絕對真理。例如:牛頓力學和牛頓引力理論只有在低速(相對於光速)和弱引力場(空間扭曲可以忽略)的情況下才是正確的,廣義相對論在微觀世界失效,量子理論在宏觀世界失效。也就是說科學是實用主義的。

其次,老生常談的一點,科學是“不迷信”的。什麼叫“迷信”,不經思考的相信,不允許別人質疑,就叫“迷信”。 科學理論基與嚴謹的邏輯,任何人花時間都是有機會讀懂的,任何人只要有技術條件,都可以證偽、推翻最權威的科學家的理論。

當然科學家和普通人一樣有陰暗面,一些科學家也有自私、嫉妒、虛偽欺騙。在研究同一件事的時候各執己見,都認為自己是對的,甚至還有利用權力打擊異己的事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霸、學閥。但科學的方法是開放的,因此人們可以在一個共同的平臺上公開對話,即便強如牛頓,他的理論不也被證明是不全面的麼。

相對應的宗教,我們很難用宗教夠解釋其適用範圍內的已知的所有事實。甚至世界上那麼多宗教,其內部還分為無數的小派,比如基督教分為: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而這三個教派下又有各式各樣的分支,同理,佛教、伊斯蘭教也是如此。這正是因為同一個宗教教義不同的神職人員的解讀經常不同,而且可能會相互衝突。同時對於他們的解釋,普教眾只能不經思考的相信,不允許質疑也就是所謂的只能“迷信”。

科學在發展的中間階段也會出現不同的理解和解讀,但是通過邏輯化、定量化和實證化的科學方法,最後總是會得到統一的。但是宗教很難做到這一點,宗教派別還有可能變得越來越多、矛盾變得越來越大。

那麼根據上面所說的,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科學:科學對客觀世界的“正確”反映,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科學堅持經驗主義、堅持實用主義,並且完全開放,允許證偽,允許質疑,反對獨斷論。我們當然不能說某個理論“不符合科學理論”,那他就是錯誤的。但相較於宗教、巫術等同樣是描述世界的工具,有什麼能比科學更好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