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本溯源话兰州红古历史由来

兰州市红古区是兰州市的一个“离区”(远郊区),该区面积535平方公里(注:此数字据“红古区”政府网,《行政区划简册2009》为575平方公里),人口14万人(2008年)。区境位于兰州市西部,黄河两大支流大通河、湟水河在这里交汇,109国道、兰青铁路、兰西(宁)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区府海石湾镇位于兰州、西宁两个省会城市中间,各距110公里左右,铁路、公路车程均为1小时左右。区内现有窑街煤电集团公司(原窑街矿务局)、方大炭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兰州炭素厂)、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原兰州铝厂,总部驻在兰州市西固区)、兰州红古祁连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原大通河水泥厂)等12家大中型企业。

一、历史沿革

红古区古为西羌地,秦时属陇西郡,汉朝属浩亹、令居、允街三县地,北魏属广武县,唐朝属兰州。民国时区境大部为永登县管辖,部分地区一度为皋兰县所辖。

红古区境内最早的县级政区是1943年设置的湟惠渠特种乡(又称“湟惠渠扶植自耕农实验区”,为县级机构,直属甘肃省)(注:湟惠渠1939年3月开工,1942年5月建成,由今红古区花庄镇河嘴村引入湟水河之水,经花庄、张家寺、河湾等地,转入今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的岔路、河咀、吊庄等地,由盐沟口泄入黄河,全长31.5公里),乡公所驻达家川(即今兰州市西固区达川乡),管辖范围包括今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平安镇和西固区达川乡等地。1948年,更名为湟惠渠管理局。1949年12月,甘肃省行政公署(即省政府)决定,裁撤湟惠渠管理局,并入皋兰县。

1949年10月,永登县撤销窑街镇(注:1935年设立),设立窑街区,辖原窑街镇拆分的窑街、红山、河桥、鳌塔、海石、红古城6个乡。1950年5月,窑街区改称永登县第九区,辖区范围不变。1952年11月,由红古城乡分设新庄乡、水车湾乡。1957年8月,撤销第九区,原第九区所辖8个乡合并为窑街、河桥、红古城3个乡。1958年,撤销窑街、河桥、连城3个乡,合并成立八宝公社;撤销红古城乡,成立红古公社。1960年3月,将红古公社的达川等村划归兰州市西固区。

二、境域:从“大红古”到“小红古”

1960年4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由兰州市永登区(注:1958年12月,撤销永登县,并入兰州市,设立永登区;1961年12月,撤销兰州市永登区,恢复永登县)析置红古区,以原属永登区的八宝、红古、七山、通远4个公社为其行政区域,区政府驻八宝公社的窑街。行政范围包括现今红古区全境和永登县西部的连城镇、河桥镇、通远乡、七山乡(注:4乡镇总面积1681平方公里),总面积约2216平方公里(注:此数据系笔者根据各乡镇面积数累加所得),幅员广大,可以称为“大红古”区。

1963年10月(一说8月),国务院批准,将兰州市红古区所属的河桥(即今永登县河桥镇)、连城(即今永登县连城镇)、永和(今属永登县连城镇)、鳌塔(今属永登县河桥镇)、七山(即今永登县七山乡)、通远(即今永登县通远乡)、临坪(今属永登县通远乡)、兴隆(今地不详)等8个公社划归永登县。红古区管辖面积大大缩小,降为535平方公里,成为“小红古”区,也就是今天的红古区。尽管如此,红古区仍是兰州市5个市辖区中面积最大的一个。

三、区府:从窑街到海石湾

1960年4月,新设的红古区驻八宝公社的窑街(1961年改属窑街公社),1963年驻窑街街道办事处,1988年驻窑街镇(注:窑街,明初在此建陶窑,后沿窑形成街巷,故名“窑街”)。窑街镇为新兴煤矿城镇,有窑街煤电公司生产基地,并有陶瓷厂、水泥厂等企业,是甘肃省人口最多的镇,也是重要的煤炭、建材、电力生产基地,在2004年“撤镇改街”之前,一直被称为“陇原第一镇”(注:“陇原”为甘肃别称)。但是,几十年的煤矿开采,导致窑街镇区9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大部分处于塌陷区内,最大沉陷深度达16米,完全丧失了城市土地使用功能,另外,窑街镇地处山沟,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因此导致红古区政府和窑街矿务局机关及部分居民外迁。

1989年7月,红古区政府由窑街镇迁至海石湾镇。海石湾镇位于兰青铁路线上(设有”海石湾“站),又是窑街、连城地区矿产品的中转站,交通区位优势明显。1997年,窑街煤电集团公司总部由窑街镇迁至海石湾镇。

四、经济:因工矿而设区

红古区因工矿业而兴起。工矿业的发展刺激交通设施的改善,吸纳大量的产业工人,从而形成人口密集的城镇。

窑街、河桥、连城地区位于大通河谷地,盛产多种土特产和矿产资源,被称为“八宝川”(注:原名“八堡川”,因当地有八个“堡子”而得名;1958年,因这里出产煤、铁、木材、鹿茸、麝香、甘草等八种宝物,取“八堡”的谐音“八宝”,成立八宝公社,“八堡川”随之改称“八宝川”)。1950年代,国家开始对“八宝川”地区的矿产进行大规模开发,窑街矿务局1958年8月在窑街成立,1959年10月窑街煤矿三号井简易投产。与此同时,交通建设也突飞猛进,1959年8月,兰青铁路河口南至海石湾/民和段正式通车(次年9月通达西宁),1960年6月,海窑(海石湾~窑街)铁路专用线(注:后向北延伸至连城,称“海连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窑街煤矿是当时甘肃省最大的煤矿。在窑街煤矿基地的基础上,1960年4月,甘肃省批准设立兰州市红古区。

1963年10月,同属“八宝川”地区的河桥、连城等地划出后,国家对整个“八宝川”地区的资源开发方兴未艾:1964年,兰州炭素厂在海石湾筹建,1965年大规模建设(1971年建成投产);1966年,兰州连城铝厂在河桥筹建(1974年投产);1971年,西北铁合金厂在连城筹建(1975年投产)。兰州炭素厂、兰州连城铝厂、西北铁合金厂均是当时西北地区同行业规模最大的工厂。

1988年8月,甘肃省政府批准:在永登县连城镇、河桥镇和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镇(现窑街街道、下窑街道和矿区街道)、海石湾镇(注:以上乡镇即”八宝川“地区)设立省级“兰州连海经济开发区”。开发区由甘肃省、兰州市共管、以兰州市为主,未设管理委员会,兰州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协调,红古区连海经济开发办公室具体承办。

五、区名:人知海石湾,不知“红古区”

红古区因境内“红古城”遗址(位于红古乡红古村)而得名。明代此地原名红古土,其南有座古城(即“旧古城”),后迁今地新建,称“新古城”,因位于红古土,又称红古城。一说因守城官兵、当地土著发音不准,将“新古城”误读成“红古城”,后人以讹传讹,遂称“红古城”。 红古城所在川地,旧名峡外川(因位于大通河享堂峡外而得名),今称红古川。

红古区总体而言是个工业区,区政府原先驻在工矿重镇窑街,“红古川”是境内农业区,“红古城”距窑街相当远,不知道为何却取“红古”作为区名。由于红古区政府并不驻红古乡(原红古公社),这就造成一种现象:“红古”作为区名很少被人提及,区政府前后所在地窑街、海石湾的名声大大超过了区名。

海石湾火车站(注:当年没有因位于红古区而命名为“红古火车站”)属青藏铁路公司管辖,是兰青铁路的中间站,2008年10月兰青铁路复线建成提速后,青海省民和火车站客运业务被取消,当地客流转移到海石湾站上下。由于海石湾在交通方面的巨大名气,导致普通百姓只知道“海石湾”而不知“红古区”,“红古区”只出现在党政机关的名牌上。

海石湾,古名“黑石谷”,即今海石湾以北的“黑山岑”,因有含煤的黑色页岩而得名;一说乃“黑石湾”之讹,黑石湾即今海石湾北的享堂峡(东侧),峡内石质青黑,故得名。因当地方言海、黑(he)同音,故将“黑石湾”误写为“海石湾”;一说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大海,地壳运动使海水干涸变成陆地,原在海底的大片石头裸露出来,先祖们把这个地方称为“海石湾”。

六、海石湾与民和:湟水对岸“双子城”

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区府海石湾镇位于大通河与湟水河交汇处、湟水河北岸,青海省民和县县城川口镇位于湟水河南岸,稍微偏西。两地同处民和盆地内。2002年5月,民和县在老城东面建设“川垣新区”,现已初具规模,并将县政府搬到新区。“川垣新区”位于海石湾镇正对岸。两个县(区)城隔(湟水)河相望,犹如一对“双子城”,这种情况在国内比较罕见。

长期以来,红古区与民和县民间交往非常密切。不过,海石湾镇与民和的交通联系要过两座桥:先过享堂大桥(跨大通河),走一段109国道,再过民和大桥(或史纳大桥)(跨湟水河)到达民和县城(老城),较为不便。目前,两地共同规划在东面的湟水河上新建”川海大桥“,建成后将直接连接民和县川垣新区与海石湾镇,大大方便两地人员往来和经济交流。铁路客运方面,目前两地共用红古区的海石湾火车站,在建的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改走湟水河南岸并设新的民和火车站,如此一来,以后两地又将共用民和火车站(注:海石湾站改为以货运为主)。

目前,红古区(海石湾镇)的发展面临可用土地不足、发展空间受限的问题,民和县(川口镇)的发展则面临投资不足、财力紧张的局面,双方互补性很强。

七、青海省原301省道跨境走:民门公路过红古

民(和)门(源)公路是连接青海省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和门源回族自治县的公路干线,过去被青海省列为301省道(S301线),但这条省道并不都在青海省境内:大约一半里程位于甘肃省境内!

具体而言,该公路大致沿大通河顺流而上,由起点民和县县城川口镇跨享堂桥,即进入兰州市红古区辖区,由海石湾镇北上,过窑街,经永登县河桥镇、连城镇,然后转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经加定镇北上,进入门源回族自治县,经珠固乡、仙米乡、东川镇、泉口镇,抵达终点浩门镇。

2008年,青海省公路局对省道路线进行了调整,民门公路不再列为“省道”。

八、海窑隧道,三年不通

现有海(石湾)窑(街)公路是连接红古区海石湾镇和窑街地区(及河桥、连城地区)的唯一通道,该公路途经山大沟深的享堂峡,经常发生滑坡、坍塌,安全隐患突出。又因长年拉煤,重卡碾压,路面破损相当严重。

2006年4月27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甘肃省第一个BOT项目、兰州市第一长公路隧道、红古区惠民富民工程——红古区海(石湾)窑(街)公路隧道工程在红古区海石湾镇举行了盛大的奠基仪式。该隧道海拔1800米,全长5.33公里(其中隧道长3公里),在海石湾~窑街之间直线穿山而过,比现在的11公里缩减了一半,设计为单洞双向二车道,路面总宽度10米,工程由兰州市民营企业甘肃欣正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建设。原计划奠基后不久即行开工,计划工期1年半,即2007年底竣工。隧道一旦建成投运,将打破红古区的交通运输“瓶颈”,极大地方便连海经济开发区(即海石湾、“八宝川”地区)近30万人口的通行。

然而,奠基仪式举行之后,尽管建设资金全部到位,却因特许经营、路权审批等开工准备手续不全等原因迟迟不能开工。同年7月22日,由兰州市发改委牵头,会同省、市、区相关部门及隧道专家、工程设计单位对该工程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了联合“会诊”,并为该工程在当年(即2006年)年底前顺利开建扫清障碍。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希望再一次泡汤。

时间过了三年,2009年6月13日,甘肃欣正投资有限公司再次与红古区政府就建设海窑隧道工程项目签约(注:投资额改为3亿元),计划于当月底开工。

然而,此后仍无下文。

九、乡镇区划

1960年,红古区辖八宝(驻窑街)、通远、七山、红古4个公社。

1961年9月,公社区划调整:撤销八宝公社,分设窑街、河桥、连城、永和、鳌塔5个公社,由红古公社分设河嘴、平安2个公社;由七山公社分设兴隆公社,由通远公社分设临坪公社。全区辖12个公社。

1963年8月,将河桥、连城、永和、鳌塔、七山、兴隆、通远、临坪等8个公社划归永登县;全区辖窑街、红古、河嘴、平安4个公社,并以窑街公社窑街集镇设立窑街街道办事处。

1971年,以红古公社海石湾集镇设立海石湾街道办事处。

1981年10月, 以河嘴公社花庄集镇设立花庄街道办事处。

1983年6月,窑街、红古、河嘴、平安公社改为窑街、红古、河嘴、平安4个乡。

1986年底,撤销海石湾街道办事处,与红古乡海石湾、下海石、虎头崖3村合并设立海石湾镇。

1988年(一说1989年初),撤销窑街街道办事处、窑街乡,合并设立窑街镇。

1994年(一说1995年),撤销花庄街道办事处,与河嘴乡部分村合并设立花庄镇。

1999年,撤销平安乡,设立平安镇。

2004年11月,撤销窑街镇,分设窑街街道办事处(注:原拟设“上窑街道办事处”)、下窑街道办事处;撤销河嘴乡,并入花庄镇,镇政府迁驻原河嘴乡政府驻地。

2005年11月,接管原窑街煤电公司矿队4个村,设立矿区街道办事处。

全区现辖3个街道办事处(窑街街道、下窑街道、矿区街道)、3个镇(海石湾镇、花庄镇、平安镇)、1个乡(红古乡)。山水交映,晚霞飞红,如在诗情画意中。


追本溯源话兰州红古历史由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