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鎮記憶(9)青島一中曾是運動員的搖籃

一中的六年對我個人的最大改變是從一個病秧子變成了一名愛運動的少年。

很多人認為學習好和體育好是矛盾的,體育成績好的,都是不愛學習的,可是在一中絕非如此,在我們八班更是完全相反。班裡比較穩定的前五名裡至少有四個人是學習成績和體育成績都很棒的。我們的班長善長跑,跳高成績也不錯;另一位女同學則是跨欄和短跑的高手;還有一個同學因為個子小,在校運會上沒啥表現,但是球踢得很棒;我自己呢,印象中每學期校運會都會有至少一個第二和一個第三名的成績。

西鎮記憶(9)青島一中曾是運動員的搖籃

一中是一個有很長的體育運動歷史的學校,整個八九十年代足球和短跑在青島的中學裡都佔據著很高的地位。比我大幾屆的足球隊曾經得過青島的中學生冠軍,後來半隻球隊都被招進了昆明軍區。八十年代中期,昆明軍區成了前線,中越老山者陰山的爭奪一直持續了很多年,一中的半隻足球隊中的許多人犧牲在那場戰爭中,我們的門將“不守球門守國門”的故事也被學弟學妹們傳頌了很久。硝煙散去,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青島一中足球隊在那場戰爭中犧牲的那些同學們。

班裡的體育委員和我是鄰居,樓上樓下。每學期校運會之前,我倆都會研究排兵佈陣,避開最強的對手,那更好的成績。八個班裡論綜合實力最強的是六班和我們八班,七班男生很強,女生稍弱,綜合起來略差一點。我們那一屆一中的短跑水平已經相當高了,記得初二時我的百米成績已經突破了13秒,在那時候應該是同齡人裡很棒的了,但是在一中,尤其是我們那一屆大概只能勉強擠進前十。好在,每個班都把自己最強的陣容排在有把握的項目上,七班的趙兆國後來拿過全省的110米欄冠軍,所以跨欄和百米的校運會冠軍肯定是非他莫屬的,這樣一來,各個班的短跑第一高手往往就避開一百米,也就給我留下來拿到第二或者第三的機會。每個人可以有兩個項目,另一個項目呢?

西鎮記憶(9)青島一中曾是運動員的搖籃

開始的兩年,我更多是跑200米,但是恰好和為了避開100米而改報200,400的高手們撞車,名詞反倒不如100米,於是體育委員就給我出主意,走冷門項目。84年,我們選的冷門就是三級跳遠。分析下來,因為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在校運會上設立這個項目了,少年乙組的紀錄已經學校成績紀錄薄上趴了30多年,創造那個紀錄的是50年代青島田徑名將田兆鍾,是那會紅極一時的三級跳亞洲第一人鄒振先的教練。

體育委員拉著我偷偷的練了幾天三級跳,發現成績比田兆鍾當年的記錄差距不到20釐米,如果努把力利用最後幾個星期突擊訓練,機會還是有的。接下來,我們研究的就是怎麼能先打破紀錄了,因為破紀錄有加分,這樣實際的積分會超過第一名。最強的對手是六班的體育委員,幸運的是他的年齡大了一歲,所以那時候已經屬於少年甲組了,即便成績比我高,雖然計算年級名次的時候會排在我前面,但是卻沒有機會和我爭這個破紀錄的機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也確實是天算。比賽那天因為天氣的原因賽程做了調整,初三級部因為三級跳遠的參賽人數少,繼續在那天下午比賽,初二的比賽被挪到了第二天上午。結果不出所料,這個在一中紀錄簿上躺了30年的成績,被初三一班的一位師兄破了,巧的是他的年齡偏偏比較小,恰好在少年乙組。第二天的比賽中,雖然我的成績也超過了田兆鍾當年的成績,但是卻與破紀錄失之交臂了。

西鎮記憶(9)青島一中曾是運動員的搖籃

4×100米接力一直是我們班的痛。初中三年,我們和7班的成績一直不相上下,但是從未贏過七班,因為七班有張兆國,畢竟是後來的省青年紀錄保持者(有意思的是張同學破的紀錄是他的父親在50年代創造的),雖然我們班平均成績強,但是往往最後會被七班超過。每年的預賽都是單數班和雙數班分開的,所以預賽的時候,七班八班總是甩開第二名三四十米,決賽就成了我們的王強和七班張兆國的較量了。可是體育比賽編排有它的原則,4×100米接力決賽和100米的決賽很少安排在同一天,但是卻往往和400米的決賽前後腳。連續幾年,王強總是要剛下400決賽的賽道就上接力的賽道,面對那麼強的對手,輸也正常。直到初三的最後一屆運動會,王強下了決心,放棄個人的400米,改報其他項目,一定要在接力上贏一次七班,我們才有了唯一一次戰勝七班的機會。

三年裡換了四個同桌,各個運動高手。水平最高的是後兩任同桌,一個是那時候女子百米和跨欄的冠軍不二人選,初一的時候雖然我的短跑成績已經不錯,但是還會輸給她。後來,她去了火車頭體協,改練毽球,大概是國內不多的毽球運動員吧。最後一個同桌看上去很不起眼,記得她剛轉學過來的時候有一次在籃球場上遇到,恰好幾名高中同學在打籃球,她一時技癢,要過球來隨手一拋球便應聲入筐。這才知道,原來這是學校專門從另一所學校挖過來的女籃高手,核心後衛。

西鎮記憶(9)青島一中曾是運動員的搖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