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打不過紅軍日軍都好說,連藏軍都打不過就說不過去了

故事:打不過紅軍日軍都好說,連藏軍都打不過就說不過去了

故事:打不過紅軍日軍都好說,連藏軍都打不過就說不過去了

在民國期間,川軍軍紀之差,是聞名全國的,都是號稱兩杆槍,一手步槍,一手煙槍,戰鬥力很差。

​清末新政期間,駐藏大臣張蔭桓曾提出,從四川調一千五百名川軍進入西藏,加強對西藏的控制,對沖英國在西藏的滲透。清廷一開始沒有答應。後來張蔭桓被調走,改由滿人聯豫擔任駐藏大臣,也在西藏搞了一點改革,同時清廷同意調川軍一千五百名入藏,統領為鍾穎,以保衛國防。

川軍還沒入藏,十三世喇嘛正在從青海返藏途中,就聽到了消息,就表示反對。但川軍仍然在清廷支持下進藏。進藏後,川軍因為紀律差,在當地造成的影響很不好,引起藏民反對。在新年後的傳召法會上,川軍與當地僧人發生衝突,拉薩謠言四起,說川軍要進攻布達拉宮,十三世喇嘛逃往印度。

辛亥革命發生的時候,西藏川軍並不知情,但袁世凱政府發表鍾穎為西藏督軍。一個月後,西藏川軍才從英國人在江孜辦的報紙說得到消息。川軍內部的袍哥組織以革命的名義,包圍了聯豫的駐藏大臣府邸,推鍾穎為駐藏川軍統領。聯豫不得已,只好偷偷召三大寺的僧兵協助以自衛,由此就造成了三大寺僧兵與西藏噶廈下屬的藏軍對抗川軍的局面,最後將川軍包圍起來。

故事:打不過紅軍日軍都好說,連藏軍都打不過就說不過去了

消息傳到內地以後,當時的四川督軍尹昌衡和雲南省督軍蔡鍔聯名致電中央,要求出兵西藏,救援川軍,同時奪回西藏的控制權。袁世凱一開始的時候表示同意,川滇聯軍分別出兵,連戰皆捷,藏軍步步後退。但就在形勢一片大好的時候,英國人介入了,出面進行干預,向袁世凱施壓。袁世凱當時正在為稱帝做準備,很希望得到英國支持,因此就同意停戰。

同時,作為條件,在西藏被包圍的川軍最後也達成了一個解決方案,這就是,川軍實際上向藏軍繳械投降,然後經印度回到內地。此後,中央在西藏就再沒有駐軍了,一直到解放軍進藏,才重新將西藏完全納入控制範圍。也是在此戰之後,西藏地方政府才在所謂的英國調停下,與中央進行談判,也就是西姆拉談判,後來的西姆拉協議。中印之間的邊境爭議就是這次會議上的麥克馬洪線留下的歷史問題。

在川西,一直和西藏地方政府有管轄權糾紛。西藏自1913年之後就逐步脫離中央管轄,加上當時北洋政府忙著內鬥,所以也顧不上西藏,西藏就一直這麼放著。在清朝時期,中央政府逐步越過金沙江,把和西藏的界線向西推進,尤其是趙爾豐時期,加強了對川西地區的控制,為下一步建立西康省做準備。

故事:打不過紅軍日軍都好說,連藏軍都打不過就說不過去了

但到了民國時期,川軍忙著內鬥,西藏反而在十三世喇嘛的領導下,搞了一些類似清末新政的改革,變法自強。所以,後來西藏和川軍劉文輝部發生衝突,劉文輝部反而被西藏地方軍隊擊敗了。由此,西藏噶廈將邊界線一直推進到了金沙江一線,川軍也無如之何。到抗戰期間,國民政府遷都重慶,對西藏也沒有什麼辦法。

反觀青海的馬步芳,在西藏不服從中央命令,強行要求西藏與國民政府交往,必須通過外交處的情況下,出兵進入青海和西藏的邊界地帶,也就是格爾木一帶,西藏地方政府立刻低頭服軟。其實馬步芳當時就出動了一千人左右的騎兵,就達到了效果。再對照川軍和西藏打交道的歷史,就知道川軍當時戰鬥力差到什麼地步了。

此外,四方面軍長征到川西北後,當時四方面軍只有三四萬人,田頌堯號稱有八萬人的軍隊,在圍攻四方面軍的時候,卻被四方面軍消滅了五萬多。徐向前更是在回憶錄裡說,當地四川男人不怎麼幹活,還普遍吸毒,所以在當地擴紅很不容易,反而是當地婦女參加紅軍更積極。因為當地婦女日常不僅要在家伺候男人,還要下地幹活,受壓迫比較深。也是因此,四方面軍成立了紅軍歷史上唯一一個婦女團。

因為川軍紀律差,所以川軍在抗戰開始後開赴前線,各戰區對川軍都不信任,只是用川軍當炮灰,來消耗日軍。除了少數川軍在部分戰役中表現突出之外,甚至也出現過一些力戰而死的將領,如王銘章等人,但大多數川軍在抗戰時的表現都很糟糕,尤其是因為紀律性差,容易潰散,更是在各戰區都遭到吐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