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今天我想借用書中的一段文字作為全篇的開始,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人都渴望擁觀察未來趨勢的能力,但混亂、急促的世界讓我們終日渾渾噩噩,無法逃脫過去的慣性思維。未來的趨勢是什麼?我們如何從龐雜的信息裡抽絲剝繭,預見未來?如果我們的觀念和思維偏離了世界未來趨勢的走向,不論我們多麼勞心勞力,都將事倍功半,更不用說預測未來了。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這本書是由中信前沿出版社出版,美國著名趨勢學大師約翰·奈斯比特所著,全名是《定見未來——正確觀察世界的11個思維模式》,不同於其它的一些趨勢學的著作,作者在這本書中,不但“授人以魚”,而且“授人以漁”,既分享了自己總結的11個趨勢學的思維模式,又告訴大家如何應用這些思維模式去分析未來的走向,原理和方法同時在書中體現,所以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閱讀的書籍,因此,我也將分上、下兩篇與大家一起來看看書中的要義,今天先給大家帶來上篇,也即書中的第一部分—思維模式:把握未來大趨勢。

思維模式1 很多事情變了,但大多數事情沒有變

不計其數的報紙、雜誌和電視新聞頻道都宣揚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之中,但事實如何呢?很多情況下,發生變化的並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們的做事方式。不管別人的宣揚是如何鋪天蓋地,只要我們能夠分辨出常量與變量,我們就能夠有效地應對新的市場,並從變化中獲利。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但其實不是所有的變化都是往更好的地方去發展的,很多的變化只是曇花一現。

最常見的變化是在體育界,但大多數時候,規則的改變其實很小,最多隻是微調,而技巧上的改變卻是一直在發生。直至1936年,籃球運動員的投籃方式都還是傳統的雙手投籃或者勾手投籃,而當時才大學二年級的漢克·路易塞蒂打破了這一傳統,首次採用在空中單手投籃的方式,雖然這樣的投籃方式當時遭遇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路易塞蒂依然在1937年和1938年兩次被推選為“年度最佳大學生運動員”,而他所創的單手投籃技術被後來的諸多巨星發揚光大,其中就包括邁克爾·喬丹!所以技術上的改變經常帶來無窮的發展潛力,但是這件事最根本的目的和價值是很少會變化的!肯德基每年推出那麼多新品和套餐,但是它的核心價值觀一直都是“以人為本,顧客滿意,溝通合作,獎懲分明,提供機會”!阿里巴巴每年舉辦那麼多活動,但是馬雲的“讓世界上沒有難做的企業”也一直是阿里系的核心理念!所以很多東西都是構成某一事物的堅實基礎,他們並不因為一時的時尚或者趨勢而隨波逐流。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2 未來存在現實之中

現在很多人都急切地尋找未來,卻在現實中摔了大跟頭。我們需要意識到一個簡單的事實:預測未來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立足現實,在現實的事實基礎之上進行思考,這是預測未來的基本原則。如果你想發現導向性的時間,便要與之拉開一定的距離。時尚本身是隱含於趨勢之中的,也是趨勢的一種體現。趨勢不經常變化,而時尚卻在不斷促進變化的產生。而變革基本都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很少是由單一因素引起的。因此,在做判斷之前,人們最好先考慮一下是否有多種因素在推動事物向不同方向發展。

我相信很多朋友都享受過共享單車的便利,在ofo剛開始的時候,幾乎各類新聞中都是鋪天蓋地的讚歎,如何如何解決了大家的出行問題,如何如何縮短了大家的通勤時間等等,但是不知道現在大家感覺如何?今年上半年,我去了趟廈門,一個幾乎被小黃車淹沒的城市,道路邊上隨處可見的小黃車,特別是景點門口,真的可以說是車山車海,但是對於廈門這個城市來說,這麼多的小黃車真的已經構成了負擔,不但損耗量巨大,而且引起了一連串交通問題,影響市容市貌不說,更加影響市民和遊客的人身安全,已經毫無便利可言,更談不上縮短時間了,果然今年9月開始,小黃車開始因為資金鍊的問題出現了一連串的問題,這還是在7月停止了澳大利亞和德國的運營之後,而上個月(10月),ofo的法人代表也進行了更換,戴威正式下線,由陳正江接替,一場轟轟烈烈的共享單車行動,至此前路迷茫,而當初那些投資者,不知道是否能保本出局呢?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3 要認真把握媒體統計數據

如果一場比賽以27:17結束,那麼這就是比賽結果,它不會因為勝利方或者失敗方的藉口、讚揚或者解釋而更改。同樣,在商業領域也是如此!事實上發生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簡單和可靠的數據,就是衡量信息準確性和相關性的標準,而複雜通常是用來偽裝的工具!

突然想到一檔節目裡面,一位國足的運動員向大家介紹他們訓練的強度之高,他們是有多麼努力,而主持人只是簡單的說了一句“讓我看看你的腹肌吧!”至於結果……,我並不想就以此來評判什麼,但是卻剛好與本章的內容有些許相關,現在外部的數據確實太多了,今年這個機構發佈了一些數據,告訴你房地產行業正在走下坡路,明天那個機構又發佈一組數據,告訴你現在是買房的最佳時機,因為後市會大漲,太多的複雜指標讓我們已經失去了判斷能力,在這樣的狀況下,我們對未來的預測往往就存在很大的誤差,所以,學會把握媒體統計的數據,並從這些數據中,找出最簡單可靠的一組數據,那才是衡量未來的標準,就拿房地產市場來說,在這樣的政策前提下,什麼是關鍵因素呢?從供給側來看,是政府住宅用地供給量;從需求側來看,是有購房需求的人口數量。供大於求,那價格上升有壓力,供不應求,則價格還有上升空間,僅此而已!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4 勇於追求,錯又何妨

當在預測未來的時候,如果考慮過多,患得患失,或者擔心自己的結論是否會在將來的某一天被證實是錯誤的,那往往你就無法發現那個最正確的未來。因為只有卸下思想包袱,告訴自己不必追求完美,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斷,即使有些時候看起來十分荒誕。

相信歷史上有很多勇於追求真理,最後成為推動世界發展的偉人的例子,哥白尼、牛頓、愛因斯坦等等,但我這兒想舉另一個例子,可口可樂公司失敗的案例,1985年,在經過前期的大量測試和市場調研後,可口可樂公司大張旗鼓地推出了新可樂,試圖代替之前的老可樂,為公司開創一個新的時代,但是新可樂一經推出,通過不同渠道的投訴幾乎淹沒了整個可口可樂公司,甚至西雅圖的民眾都舉行了示威遊行,以對抗新可樂。事情伴隨著可口可樂公司妥協而結束,公司被迫宣佈,重新生產老可樂,並把它命名為:“經典可樂”。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消息剛發出,瞬間搶佔了各大廣播電臺和電視臺的頭版頭條,公司收到了很多鮮花和表揚信,整個公司的銷售額一路飆升。由此可見,即使一開始的決定是錯誤的,但是不到最後誰也不知道結果是怎樣的,不去堅持,就不會有結果,而堅持了,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又有何妨。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5 把未來看作一幅拼圖

歷史老師特別喜歡按照時間順序和國家順序來講解歷史,課程結束後,同學們都可以背誦大事件及對應的日期,可是這些事件、日期和國家的聯繫以及他們對彼此的影響,卻沒有人去關注。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一件件發生的,他們充斥著迂迴、反覆、徘徊與前進。未來就是一系列的可能、趨勢、事件、迂迴曲折、進步和驚奇。隨著時間的流逝,所有的食物都會各就各位,形成一幅關於世界的完整新畫面。想要預測未來,我們必須要先預測這些個單個畫面的發展趨勢,而且我們對它們之間的聯繫瞭解得越透徹,我們所預測的完整畫面就越精確。

思維模式6 不要走得太快,免得讓人不知道你在哪裡

人類的文明史就是不斷完善的歷史。在人類發展的幾千年歷史中,儘管出現過波折,但總體來說,人的壽命、生活條件和自由選擇的機會都得到了改善。這些都離不開一些領路人的貢獻,這些領路人,像愛因斯坦、法拉第、愛迪生,都有些離經叛道,致力於追求高於常人的目標,但為此付出的代價,就是人們的嫉妒與憎恨,在已有的理論或知識體系被他們的發現和突破所挑戰是,人們的嫉妒與憎恨都是在所難免的。因此,許多推動社會啟蒙與發展的科學家、發明家和哲學家都經常遭受打擊。所以,在預測未來時,我們還是要儘量做到處於整個隊伍的視野範圍之內的。

為“日心說”做出巨大貢獻的哥白尼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實早在1513年,40歲的哥白尼就提出了日心說的最初理論,但由於擔心自己的理論會引起教會的迫害,知道1543年,在他辭世之前,他才允許自己的學生出版了自己的原始手稿《天體運行論》。而在他之後,伽利略對天體的運行產生了興趣,通過他製造的望遠鏡,他提出了證實日心說的第一個實證性證據,並寫入了自己的一篇文章中,不幸的是,他把教皇的觀點寫入其中,並對其進行了嘲諷,結果大家都知道了,他被軟禁了一生。教會花了73年才禁止了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而對伽利略的住嘴,他們只用了5個月……同樣具備如此睿智的是達爾文,1838年,達爾文提出了自然選擇說,但是由於擔心這一理論當時社會接受不了,所以他推遲了自己論文的發表,並進一步完善它。直到1859年,《物種起源》才正式出版,而且得到了大家的普遍認同。很多人都是聰明的,但是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我記得在看《天才在左瘋子在右》的時候,有一個案例就很好的反應了這種思維方式,如果你超前了所有人,那對於大家來說,你與瘋子就幾乎沒有太大區別了。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7 要變革,先讓人們看到收益

讓公眾明白變革的好處是那些引領潮流的人們的責任。領導者如果想要成功實現變革,就必須要讓下屬明白變革的好處。普通民眾並不是變革的倡導者,除非他們真的相信變革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否則他們是不會支持的。如果他們抵制變革,抵制你所認為的應該受他們歡迎的變革,這可能是因為你沒有把變革的利益顯現出來,也可能是因為他們是對的。

思維模式8 改變是需要時間的

簡單回顧一下歷史可以提醒我們一些事實。期待的事情總比我們預期的來得要慢。我們總是低估發明創造從最初的想法形成到完全普及所需要的時間。特別是在生物科學和納米技術這些新興領域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發展、完善。所以,事物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而且這一事件總是要比我們預期的長。

思維模式9 成功靠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利用機會

當你探尋未來時,應該去尋找、利用機會,而不是僅僅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人和尋找機會的人之間是存在巨大差別的。想要抓住機會,你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機會尋找者明白,未知的未來能夠帶給自己機遇,而問題解決者處理的都是昨天的問題。變革的時代就是機遇的時代。人們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發生變化就會帶來新的需要和慾望,從而產生新的機會。

1990年開始,數碼照相技術出現了,當時柯達推出了第一款數碼照相機,這直接導致傳統相機的市場佔有率下降到只有17%。機會一旦錯過,他們就再沒有了翻身之地。日本品牌柯尼卡美能達就因此在經營了100多年後不得不於2006年3月推出了照相機市場。而德國品牌萊卡,也因此差點破產,直到1998年萊卡才推出數碼相機,但直到2006年萊卡的銷售額才開始增長,但“亡羊補牢,為時不晚”,萊卡最終還是避免了一場滅頂之災。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10 舊的不去,新的不來

所有的體育運動都有人數限制,除非你換下一名運動員,否則你就無法派上新的運動員,這才是取勝之道。我們漫步在信息超市中,淹沒在信息海洋中,往往難以挑選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我們的目標不應該是為自己健在一座被信息所淹沒的墳墓,而是知識與靈感的搖籃。這樣才能幫助你判斷哪些種類的信息是對你和你的事業最重要的。個人想要了解當今所有的科技進步和地理政治的發展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要幾種關注那些真正滿足自己需要和興趣的信息。

老子有一句格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我身邊有很多朋友都炒股,我曾經也進入股市打拼過一段時間,我發現在股市中,很難做到“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當你買進一支股票的時候,如果它漲的時候,你會覺得它會繼續漲,然後不斷買進,當它跌的時候,你會覺得它會止跌回升,然後還是不斷買進,好像整個股市中就只有這一支股票似的,往往到這種階段,就真的是賭運氣了,毫無技術可言了,那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思維模式11 科技,始終源於人性

很多時候,人們都忽視了科技進步對於生活環境及周圍關係的影響。其實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技術的進步一直在影響著社會的變化。當今社會的問題是,科技發展速度不斷加快,而對於新技術的社會適應卻遠遠落在後面。我們不僅需要大力推進智力發展,而且還要支持和培養情感與精神能力。我們非常需要平衡高科技與高情感之間的平衡。

記得在之前的文章中有提到過相關的討論,現在很多信息中都會對“科技即將替代人類”的言論感到比較迫切或者恐懼,確實,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中,追求科技的進步遠比培養一位文學大師來得重要得多,人們對於新技術的關注度,也遠比新的文學作品的關注度要高,但是我記得高曉松曾經說過,歷史的發展其實就是科技和藝術的交替前進,一段時間科技大力發展,而這時藝術就會停滯不前,而當科技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人們對心靈上的需求就會超過科技,那時候就會是藝術的發展時期,我無法評判這樣的論斷是否正確,但是從人類歷史上來看,確實如此,而且從人類的基礎需求上來看,也比較符合這樣的一個邏輯,所以,就像作者說的,我們更需要的是去平衡高科技和高感情,而不是過度擔心科技是否會代替人類這樣的假設。

定見未來(上)——抽絲剝繭,探索未來的可能性

作者一共給我們提供了11種思維模式,這是作者精挑細選,同時運用了思維模式10——舊的不去,新的不來,而得到的結果,每一個思維模式,都對預測未來至關重要,而如何運用這11中思維模式,作者在這本書的第二部分——未來世界大趨勢中,用詳細的實例為我們進行了講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分析了未來的大趨勢,同時對未來的文化和科技創新也進行的預測,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為我們全面呈現了未來的樣子,如果對未來感興趣的朋友,歡迎關注我的下一篇文章!

這裡是是非書院,專注於為大家選擇、推薦、講解、點評有幫助的書籍,歡迎大家持續關注以後更精彩的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