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之如何辨別福清東張窯黑釉盞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東張宋窯遺址位於福清市東張鎮境內,這裡自然條件較好,自古以來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因此地上、地下古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在這些遺存中,有兩處較為重要的瓷窯遺址——嶺下窯和石坑窯。1996年12月,福州市考古隊曾組織人員對兩處窯址進行調查,初步斷定窯址存在的時代主要在宋元時期,元代之後窯址可能逐步廢棄。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嶺下窯位於東張鎮嶺下村嶺下宮的後側,分佈在連綿的幾個山頭上,包括有十餘座窯,產品按釉色可分為青綠釉、黑釉和灰白釉,以清綠釉為主。

石坑窯位於香山村石坑自然村周邊數座山頭上,現已探明窯址十餘處,分佈在約10000平方米的山坡上。滿山遍野都散佈著瓷片和窯具,有的地方堆積達3米左右,該窯產品按釉色可分為黑釉、醬釉、青綠釉及青灰釉等,主要以黑釉與青綠釉為主,更為特別的是該窯燒製的黑釉其制形風格與建陽水吉窯所出的瓷器極相似,產品包括各式的碗、盞、碟、盤等。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東張宋窯遺址於1981年公佈為福清第一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另外,近年來文物工作者在東張鎮的三星、道橋及半嶺等村莊又發現了多處古窯遺址。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宋元時期所燒的

福清東張窯黑釉盞

在市面上常見

它與建盞的主要區別究竟是?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如何辨別建窯系窯口與建窯的茶盞

作者/建盞君

閩江中下游的福州區,有一處大規模生產黑釉瓷的窯口,即福清東張窯。

▼圖1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東張窯

東張窯,也稱福清窯,其燒造年代約為北宋中期至元代中晚期,產品以黑釉為主。

東張窯與水吉建窯直線距離約200多公里,位於閩江下游,距離出海口極近,是福建東南沿海最大的一處黑釉瓷燒造窯廠,生產規模與建窯接近。其黑釉瓷燒製工藝也與建窯有密切的關係。

▼圖2-1.東張窯與建窯地圖距離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圖2-2.宋元沉船出水東張窯黑釉盞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從燒造規模、燒造風格和海外貿易幾個方面上看,東張窯都是建窯系窯口中,值得一書的窯口。

東張窯與建窯的特徵對比

1.造型

建盞一般造型規整,器型線條委婉流暢,修足乾淨利落,圈足內部淺挖平整。

東張窯黑釉盞轉角處普遍存在明顯的旋坯痕,作風較為生硬,部分產品在外盞腹下留有“跳刀痕”。圈足部分有的足根不齊,有的挖足未旋夠一週。

▼圖3.東張窯黑釉盞底部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其器型線條也與建窯束口盞有明顯區別,尤其是腹部曲線,內收明顯,已經形成該窯獨有的風格,有說法稱其為“捺腰式束口”。

▼ 圖4-1.東張窯黑釉盞與建盞器型對比示意圖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 圖4-2.典型東張窯黑釉束口盞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2.胎骨

建盞胎質勻稱緻密,堅硬厚實,含鐵量高,胎色以灰黑為主。雖含有一些細砂粒,但並非淘洗不均所致,也不影響質地的均勻。

東張窯的坯泥則多數淘洗不精,常能以肉眼見到粗細不一的異色顆粒,氣孔和砂眼也較為普遍。胎骨斷面不平、質地粗松,比建盞輕薄。胎色上不少都是比建盞更淺的灰黃、灰紅等色,也有較深的灰黑色。

▼ 圖5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3.釉色

建盞釉層厚,釉色紺黑,施釉普遍達止釉線,多有聚釉現象,釉滴珠也常見。東張窯多釉薄,偶有厚釉與聚釉、流釉現象。

露胎邊沿或露出褐色,黑釉部分也不乏黑色不夠濃厚而偏紫的現象,普遍施釉不齊,常見似厚薄二層釉特徵(見圖5)

東張窯能仿出較接近建窯普品的兔毫,但毫紋多數不如建盞清晰挺拔(如圖6)。其釉料配方並不穩定,故呈色豐富多樣,有些建窯不生產的品種,東張窯也在燒造。

▼ 圖6.建窯兔毫盞(上圖)與東張窯兔毫盞(下圖)對比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宋代建盞的外銷一文中提到過,日本福岡博多地區出土的建盞及其窯系產品中,許多產品底部有用墨寫著中國人的姓名,如“陳四”、“丁綱”等。這些盞多從福州出海,東張窯距離福州極近,自然是出口黑釉盞的主力軍。

▼圖7.墨書“張綱”款東張窯黑釉盞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雖然東張窯的黑釉盞,平均品質與建盞有距離,但作為臨近閩江出海口,且窯火延續至元代的大型窯廠,其產品對研究宋代歷史與中日文化交流史有重要意義。

部分資料整理自《史蹟福清》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非遗文化之如何辨别福清东张窑黑釉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