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不知道,福清這個地方藏著明清時期古書院遺址……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紫陽書院遺址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位於福清市新厝鎮江兜村草堂山,俗稱朱熹草堂,相傳南宋黃伯谷先生曾在這裡修建草堂隱居,邊研修學問,邊收徒授業。

據傳,朱熹路過此地時,曾上山探訪黃伯谷,並在這裡住了一段時間,日夜與黃伯谷先生切磋學問。因聞流水之聲如奏韶樂,朱熹便將山間小溪命名為韶溪,草堂也因此得名為韶溪草堂。現草堂已蕩然無存,惟留下一塊明代崇禎元年(1628)刻有“紫陽朱先生書院”字樣的石碑立於山中。

江兜村民在修建通往草堂山的村道時,又挖出了四塊與“紫陽朱先生書院”一般大小的古碑,這4塊石碑的鐫刻時間分別是明代崇禎辛巳年(1641)春、清代乾隆廿七年壬午(1762)仲秋、嘉慶十三年成辰(1808)三月及同治甲戌年(1874),石碑雖已斷裂,但碑文尚清晰可辨,分別詳細記載了書院的由來及重建等事件。

來源《史蹟福清》

探驪書院

探驪書院,坐落於音西街道珠山村後山腳下。

傳說探驪書院挺有靈氣,那是因為,探驪書院古時候是廈漳泉舉人進京趕考必經之路和備考休憩的場所。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土木結構的探驪書院共計兩層

據考證,書院制度萌芽於唐,完備於宋,廢止於清,前後有千餘年的歷史,對中國封建社會教育與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清代全國有書院 2000 餘所。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清廷詔令各省將書院改為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將書院改為中學堂,各州縣將書院改為小學堂。至此,書院退出了歷史舞臺。書院作為一種歷史文物,在福清地界上已存世無多。現存的一些書院主要分佈在江陰、陽下、新厝、音西等鎮街。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探驪書院內被毀的“走馬上任”浮雕

在探訪探驪書院時,我們發現書院內的一些精美構件慘遭斧劈。供桌前方現存的兩件浮雕構件,依稀可見其為一人牽馬和一人趕馬狀,彷彿是“走馬上任“ 、馬到成功”的寫意。上世紀七十年代,因讀書無用論作祟,書院裡面的文物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壞。供桌前面木柱上的一副對聯也遭受破壞,現在留下的是用水泥填補的痕跡。該書院曾經一度成為村生產隊的牛欄。

探驪書院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據史料記載,探驪書院重建於清光緒年間。重建碑記

“聖人設教,資神道以化民;佛祖垂慈,開法門以利物”“因茲山形如珠,爰建探驪書院,崇祀文武神聖、大奎星君。”道明瞭其建設的目的。碑文載探驪書院供奉孔子和關羽文武二聖和大奎星君;現今,主要供奉文聖孔子和大奎星君。

大奎星君是元代閩南人,自幼資性聰慧,初習儒學,博極群書,擅長詩文。大奎 “學博識端”, 由儒入釋,故能貫儒釋而一之。大奎詩似東晉詩人陶淵明,文似唐代古文家柳宗元。昔人評其詩 “簡嚴高古,無山林枯槁氣” 、“氣骨磊落,無元代纖穠之習,亦無宋末江湖蔬筍之氣”。 時人三山 (今福州) 吳鑑稱大奎為 “圓機之士”,序其詩曰:“華實相副,詞達而意到,不雕鏤而麗,屏耕鋤而秀”。 大奎雖然為僧, 但關心國家人民。他有很多政治時事詩,深刻地反映了元末泉州的政治經濟情況。探驪書院供奉大奎星君,在情在理,顯示古代福清人的聖賢崇祀理念。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牆壁上的文官繪畫像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探驪書院供奉的是古代“文武精英”,歷代香火不斷。——摘自第三十三期《福清文史資料》

作者/ 郭成輝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许多人都不知道,福清这个地方藏着明清时期古书院遗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