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飄來的雪花

東漢飄來的雪花

雪花是冬季的精靈,紛紛揚揚,漫天飛舞,天地之間,一望無垠,覺得世界何等壯觀!冰雪總有融化那一刻,越是美好的東西,總是瞬間即逝。

東漢飄來的雪花

雪景即人生,需要好好珍惜。就如南陽臥龍崗上的雪景,儘管好景不長,但對於每一場雪,人們總是充滿深深地期待。臥龍崗的雪,雖沒有南陽唐代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浪漫詩意,也沒有毛澤東筆下的“萬里雪飄”大氣豪邁,但它以自己厚重的人文之美,宜人的風光之美,獨特的建築之美,精緻的景觀之美,與旖旎雪景的自然之美,完美重疊與相互結合,如天地間神來之筆,別有韻味,更獨具特色。

東漢飄來的雪花

原本以為雪落龍崗之時,或因道路的泥濘光滑,遊客會變的稀少,然而,每當此時,臥龍崗卻格外熱鬧,賞雪觀景者絡繹不絕。龍崗之上,一把把五顏六色的雨傘,猶如奼紫嫣紅的花朵,成為流動的風景,剎那間,開滿整個庭院。一行行遊人的腳印,蜿蜒曲折,通往各個景點,成為別緻醒目的路標。屋簷和樹枝之上的厚厚積雪,紅牆灰瓦的層層點綴,殿堂內五顏六色的楹聯匾額,灌木盆景上若隱若現的一抹綠意,交相輝映,極具立體感和縱深感,彷彿一幅畫卷在龍崗慢慢展開,如詩如畫,令人賞心悅目。

東漢飄來的雪花

眼前漫天飛舞的雪花,彷彿把時光倒流至公元207年。曾記得也是在這樣一個寒冷的季節,劉備和關羽、張飛冒著鵝毛大雪,穿過臥龍崗下三顧橋,步伐艱難踩著厚厚的積雪,第二次來到臥龍崗,求見在此躬耕的青年才俊諸葛亮。雖時隔千餘年,仍能感受到劉備當年求賢如渴的目光,依舊是那麼的急切和渴望。而豹頭環眼的張飛甕聲甕氣的不屑話語,似乎驚落了樹上的飛鳥積雪。美髯飄舞的關羽依舊是那麼淡定和從容,只有身邊赤兔馬的揚天長嘶,劃破寒冷寂靜的龍崗天空……

東漢飄來的雪花

儘管這一次劉備仍無功而返,但在這個冰天凍地的隆冬時節,劉備屈駕恭請諸葛亮的寬廣胸襟,而讓後世永遠感動。諸葛亮曾在《前出師表》中自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後人根據這段歷史,加上諸葛亮的親口所言,史稱“三顧茅廬。”對於這段中國歷史上影響朝代更替的重大事件,西晉史學家陳壽卻在《三國志》中只用五個字來表述:“凡三往,乃見。”也許史學簡明扼要語言簡練所需,也許陳壽智慧地採用了只求結果,而不求過程的高明做法,讓後世對這段歷史充滿好奇。

東漢飄來的雪花

有時候,歷史像個孩子,也很淘氣,總是或多或少留下謎團和疑惑,也許只有這樣,才會激發起歷朝歷代無數歷史學家的濃厚興趣,讓後世對此樂此不彼勇往直前探索不止。儘管如此,羅貫中卻以一個天才小說家所具有的想象力,在其《三國演義》中不惜筆墨用近兩個篇章,試圖來描述並還原這段歷史過程,使陳壽筆下一筆帶過的“三顧茅廬”,變得好看耐讀,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併成為《三國演義》流傳至今的精彩華章。羅貫中描寫的劉備雪訪諸葛亮,儘管只是文學作品的想象和展現,卻在後世影響很大。以至後來國家郵電部發行《三國演義》第二組之“三顧茅廬”郵票時,就採用的是這個畫面。於是,羅貫中匠心別具的構想和遐思,讓人們對這段歷史深信不疑。

東漢飄來的雪花

在羅貫中的筆下,對劉備三請諸葛亮都做了較為詳細的文學加工,其中第二次就是劉關張冒著鵝毛大雪去求見諸葛亮。羅貫中為何要加上這一場雪,作為背景渲染氣氛,來突出人物心態和個性?又為何是第二次?羅貫中作為中國歷史上一位非常優秀的小說家,所著《三國演義》之所以被後世稱為古典長篇小說四大名著之一,除了思想性、藝術性和文學性的高度統一之外,他的小說技巧和語言功底也是可圈可點。他之所以這樣處理,一是用嚴寒天氣襯托劉備求賢若渴的決心,二是冰雪融化必是陽光燦爛之日,藉此映襯劉備的事業馬上要走出低谷,也反映出諸葛亮即將出山,用自己平生所學報效國家。後人有詩單道劉備風雪訪孔明:“一天風雪訪賢良,不遇空回意感傷。凍合溪橋山石滑,寒侵鞍馬路途長。當頭片片梨花落,撲面紛紛柳絮狂。回首停鞭遙望處,爛銀堆滿臥龍岡。”如今讀來,也是感慨不已。

東漢飄來的雪花

斗轉星移,時光變遷。當年諸葛亮躬耕之地臥龍崗,從黃權私祭諸葛庵開始,其間雖經歷代南陽官府和有志之士的重建和復建,甚至得到元明兩代皇權的重視和青睞,到如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陽武侯祠,曾經有過輝煌,也有過淒涼,而如今也只能從史書典籍的零星記載中,找尋到有關臥龍崗歷史文化的遺存記憶。

而如今這眼前漫天飛舞的雪花,恍惚來自漢朝,年年歲歲雪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帶著楚風漢韻的大氣磅礴,帶著帝都南陽的無盡風流,讓人們對這漢朝飄來的雪花,還有名垂千古的三顧茅廬,肅然起敬!

本文選自李遠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

作者簡介:李遠,南陽市臥龍區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南陽諸葛亮研究會副秘書長,《南陽文化》執行主編。出版有文化散文集《訪古尋蹤臥龍崗》,參編有《魅力南陽》等。

東漢飄來的雪花
東漢飄來的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