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戰書”比插秧

“下戰書”比插秧

1963年,沙溪公社聖獅大隊支書陳華(前左)與大隊長阮炳釗在田間插秧。(市檔案館藏)

中山自古以農立縣,作為縣委機關報,《中山報》的內容亦以報道全縣農業生產情況為主。小編近日在查閱《中山報》時,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各類題為《挑戰書》、《應戰書》的文章時常見諸報端,而諸如“挑戰”、“擺擂臺”、“競賽”等字眼也時常充斥著不少的報紙標題。那麼,在那個時候群眾為何如此“好戰”?又是為何而戰呢?

一、萬丈雄心下戰書原來竟是比插秧

在1960年3月9日的《中山報》上,一篇配有6張人物肖像圖的挑戰書極為醒目。文章左上方標有“南萌公社南塘大隊”,右下方則寫著“簡炳煥組,日插三畝三”。原來,這是一份以六人小組名義發起的挑戰書,挑戰內容則是比賽插秧。挑戰書和人物簡介還寫成了七字打油詩的形式:“每人日插三畝幾,工作做到快又好。萬丈雄心下戰書,說到做到無虛假。擂臺高搭戰鼓響,春耕搶插比嬴輸。”,“人人稱讚簡觀響嗎,文武雙全樣樣強。新創燕子跳梁法,技術高超密插秧。”,“振杰今年四十齊,老當益壯志不低。田間管理很出色,春耕插秧又發威。”……詩句的措詞都帶有強烈的時代色彩,有種語不驚人不罷休的架勢,年輕一代如今讀來可能會為之啞然失笑。

“下戰書”比插秧

1962年,石岐柏椏村的農民正在插秧,遠處的房屋是華僑中學校舍。(市檔案館藏)

二、姑娘擺擂臺插秧揚言輸了願終身許配

自古有比武招親一說,卻沒聽過還有比插秧招親的。當年的《中山報》上便刊載了這一“奇事”,文章名為《陳帶好擺擂臺》。這篇文章講述了當時港口鄉民主社一位叫陳帶好的女子,揚言要通過擺擂臺與青年男子進行插秧競賽,若是輸了便以身相許的事情。文章稱陳帶好“年方十九未配人,勤勞生產人人誇,幹起活來男子漢也不是她對手,她從來不把隊內小夥子放在眼裡……最近插秧中,隊隊開展插秧競賽,她自設擂臺揚言要和青年漢來較量。陳帶好許諾聲明:日插5×1.5規格,定額二畝半,有誰能賽過她突破二畝半,願將終身許配他。文章接著極為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比賽中你追我趕的過程,然而最後卻以一句“欲知往後陳帶好竟敗在哪個英豪手,自有分解,按下暫且不提”結束,並沒有交代這件事的結局,而在後來的報紙中也不見再有提及,頗為遺憾。

“下戰書”比插秧

1965年,下放幹部在實驗田邊插秧邊唱歌。(市檔案館藏)

三、“挑戰書”成風

《中山報》出版的時間恰逢農業合作化運動、“大躍進”運動火熱開展的時期,類似《七十三歲老婆婆要跟青年挑戰》、《向北京應戰!向全省挑戰!》之類雄心壯志表決心的戰書,充分反映了時代特徵。而在當時的《石岐報》上,也可以看到諸如橡膠廠全體職工要“橫掃全市合作工廠”的挑戰書和藥廠全體職工的應戰書。

“下戰書”比插秧

2014年4月11日,春耕時節,南朗崖口村的農民忙著插秧。(市檔案館藏)

其實,農業是當時生活的頭等大事,插秧則更是農業生產的重中之重。在農忙時節,各個生產隊之間往往是你追我趕,開展各種勞動競賽。這些挑戰書,恰好反映當時農民對插秧技術的專注和精益求精。

資料來源:《傳媒春秋》/方炳焯,陳彥等編著.—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