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論語》145:如何找到適合的人才?

讀懂《論語》145:如何找到適合的人才?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評述】中人以上,致良知的人。中人以下,不願致良知的人。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劉禹錫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能與志同道合的人,談古論今,真的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但與不知“道”為何物的人,就是對牛彈琴。

“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真的別跟道(良知)不同的人交流、共事。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說的無非就是做人做事要跟有“道”的人交流和共事,不要跟無“道”的人交流和共事。也許這種觀點,有人認為這與孔子的“有教無類”矛盾。其實不然,有教雖然無類,但教也要教願意學的人(中人以上),不想學(中人以下),怎麼教?

再比如航天科學家教農民航天原理,農民能聽懂嗎?反過來,農民教航天科學家種植,能不能學會先不說,這對航天科學家有幫助嗎?

讀懂《論語》145:如何找到適合的人才?

“話不投機半句多”可以這樣說“中人以上”、“中人以下”的區分,就在於對良知的認可。認可就可以交流共事,不認可就不可交流共事。這一點在管理經常用。比如餐廳管理,服務員的良知是什麼?勤奮!所以要在餐廳交流共事,救必須建立在勤奮上。如果不勤奮,就沒有辦法共事。

讀懂《論語》145:如何找到適合的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