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從啟示錄中看“觀賞石鑑評標準”的科學發展觀

“國標”對全國石種的鑑評具有兼容性。中石協在宿州市的造型石鑑評試點,聯繫地方石種的實際,靈活運用觀賞石鑑評標準,對靈壁石進行了卓有成數的鑑評,體現了民族風格與時尚元素的搭配,反映了對藝術問題和審美現象兼容幷蓄的科學發展觀。它最大限度地掃清了賞石界條塊分隔的障礙,衝破了長期無法逾越的本土文化封鎖線,對虛無主義的賞石觀作出了有力的回應。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科學是沒有國界的,藝術在人類的心靈中是相通的,所以人們說越是民族的才越是國際的,越是傳統的才越是時尚的。人類雖然不能用歐洲的文藝復興去對比中國的盛唐文化,但科學文化藝術對整個人類卻具有兼容性,人類永遠不會失去這些美好的良知。實踐證明中石協試運行的觀賞石鑑評標準既然能通用於靈壁石,人們相信它同樣會適用於戈壁石、大化石、九龍壁石、黃河石、三峽石…的評比,因為“國標”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原則性和靈活性體現了一種事實求是的精神,而事實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毛澤東語),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優良的理論品質。我們在全國各類石種的鑑評中只要萬變不離其宗,像這次靈壁石的評比一樣不脫離七項標準的基本原理,就能像堅持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那樣做到“打得贏不變色”,構建整個中國觀賞石鑑評標準的和諧局面,開創一個快速發展的新未來。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這裡還需要回答幾位石友提出的問題,因為它與本文的內容緊密相聯,並有助於各位更清晰地看到宿州標評的風采。

1、關於“國標”的來龍去脈。我在研討會上說過一句話,這個標準(指國標)是幾代人心血的結晶。有人質疑幾代人的說法,認為當代賞石短短二十幾年何來幾代之有?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只有短短二十幾年,但卻延生了黨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領導集體,可見代的含義已超出了時間的範圍。賞石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屬中國觀賞石的草創時期,其中很多老人已離我們門而去。九十年代以後,中國觀賞石從籌備協會到中國寶玉石協會代管和二零零五年中石協正式成立,從中也能看到一個代代相傳的發展軌跡。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我們今天看到的《觀賞石鑑評標準·討論稿》之所以能被稱作幾代人心血的結晶,是因為它的基本框架保留了中寶協代管時出臺標準的精華,而中寶協的“標準”則是集柳州、銀川、上海乃至全國各地鑑評標準之大成,我們稱這樣的標準為“國標”,難道還有什麼不妥嗎?其實,尊重“國標討論稿”就是尊重歷史,尊重科學和尊重自己,因為數典忘祖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否定。當然國標還很不成熟,拿出來討論就是為了徵求意見,我們可以橫挑鼻子豎挑眼,通過善意的批評去使它的內容更加合理、更加完善、更加豐富、更加科學,但卻不能抓了芝麻丟了西瓜,甚至否定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更不能質疑它規範市場和使賞石文化有序發展的正確導向,尤其是那種另起爐灶的高論,恐怕就更值得三思了。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2、關於調整造型石鑑評標準的理論依據。如前所述,為了實事求是提高靈壁石鑑評的可操作性,本屆石展臨時對國標作了兩處重大調整。先談質地,評委們首先突出了靈壁石聲音的質地。聲音是石頭質地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與物理性能和化學結構有關,靈壁石主要是由炭酸鈣和方解石之類的沉積岩構成,但多數已經結晶化,其成份又細又均勻,結構緊密,沒有雜質,因而敲擊起來能夠發出既悠揚又清越的顫音,在眾多石頭質地中唯靈璧石所獨有。靈壁石的天籟之音曾經伴隨高科技人造衛星響徹環宇,並以金玉之聲傾倒過五千年炎黃文化,所以理應排在質地的首位,成為石頭質地之冠。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靈璧石的聲音豐富了中國觀賞石質地的內涵,也體現了觀賞石質地的多元化和豐富性,我們既可在靈璧石的鑑評中比誰的聲音清越,也可在戈壁石的評比中比瑪瑙或者硅化木的硬度,還可在抽象的禪意石中通過質地去比人的高尚品格和氣質,在大化石中去比富麗堂皇和高貴典雅,任何一種特殊質地石種均具備相對的優勢和劣勢,它們在評比中均能做到揚長避短,我們理應去扶植石種的特色,而不應通過橫向評比去相互貶低對方。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再談形態。過去有一段時間某些人曾以瘦皺漏透為由,將靈壁石關閉在形質色紋的大門之外。按照這個邏輯對靈璧石的鑑評得另立一個瘦皺漏透的標準。但現在實踐證明,以形質色紋為核心的審美標準不僅兼容了靈壁石,而且還評出了新意,評出了和諧。其中的顯著成果是挖掘出了更多形態的美學內涵,尤其是對靈璧石的造型美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靈壁石的形態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在靈壁石中數量最多的是怪誕的景觀石,這種景觀石經過與人的藝術思維和創作靈感巧妙結合之後,可以形成一種超越人類環境的理想審美境界。它並不被動地去模擬人間山水,由層巒疊嶂和累積在一起的奇峰異洞以及多重複合美學元素形成的靈壁石景觀,已不在人間的山水之列,它完全窮盡了藝術家的想象。於是有人就將它排除在現代審美標準之處,認為它是一種另類的脫離時代的文化,其實這是毫無根據的。特殊的山形靈璧石是相對硯山而言的一種山子,即特立獨行的景觀石山。硯山起峰,貼近自然;山子少見起峰,超越自然。硯山比較寫實,山子較寫意,後者更近似一種只有在詩人和散文家筆下才能夠萌生出來的觀念形態,山子比硯山更加美侖美奐,它更浪漫,更虛幻,更神奇,因而也更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它化虛為實,把太虛幻境和精神世界裡才有的東西,把很多人認為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東西搬進了現實世界,搬進了人類的審美視野。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其實靈壁石大象無形的審美形態,那種像雨像霧又像風的意境在有文化良知的現代人眼裡,絕不會被看成空穴來風,因為只要憑藉高科技手段我們在地上見不到的東西,還可以到太空中去看。即使從飛機上也能見到類似靈璧石山子那樣的奇妙變化-我們能從茫茫雲海間見到大大小小堆疊在一起的蘑菇雲,它們看上去既像山又不像山,如夢似幻,讓人從人間的三山五嶽中完全找不到感覺,這時恐怕只有回味靈壁石山子的美感才能滿足我們的神思遐想了。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3、關於造型與象形的分類。“國標”對觀賞石的基本分類為什麼不用象形類而要用造型類呢?用造型是不是會產生人為製造觀賞石之嫌?不會。造型在藝術和美學中是一個專用名詞,造型藝術特指“佔有一定空間、構成有美感的形象,使人通過視覺來欣賞的藝術,包括繪畫、雕塑、建築等。也叫美術”。如今人們普遍把觀賞石稱作天然藝術,既然是天然藝術,即使有製造之嫌那也是天造。

唯有“鑑評”真國色 又見“標準”吐芳華(下篇)

​所以我們不能望文生意,而要從本質上去理解它分類的含義。順便提一下,造型石與圖紋石均有形的含義,前者是立體造型,後者是平面造型。因此也有人將後者稱作圖形。但是兩者在造型上所佔的比重是不同的,前者大於後者,前者比後者更具有鮮明的造型美學特徵,故而才以造型命名。平面造型儘管在造型上處於劣勢,但在圖文上卻佔據更大的優勢,故而以圖文石命名,這樣劃分使兩個不同石種的藝術名稱均得到了最大的張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