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紐爾·康德之敘傳

伊曼紐爾·康德之敘傳

一、小引

HI,我是伊曼紐爾·康德,直呼康德。

身高157cm,身材瘦小,終身未娶,請不要問我為什麼,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二、傳訛

海涅居然說我沒有什麼生平可描述的,這我是不同意的—那麼多人為我著書、靠我吃飯,沒有轟轟烈烈的人生怎麼會影響轟轟烈烈的世界?如果我說轟轟烈烈的人生就是一輩子、一個人、只在一個城市週而復始的閱讀教書散步喝咖啡……這樣是不是很不理解 ?

畢竟在諸多關於我的傳記中,大多都側重於我思考過什麼,而這部分又大多集中在我晚年時期三大批判,於我甚是不公—彷彿我前半生都白活了。

伊曼紐爾·康德之敘傳

三、起居

我一生就在一個城市——哥尼斯堡——待著,在這裡出生、成長,直至死亡。期間離開過幾年又回來了。

我的日常生活極其簡單:起床,讀書,執教,散步,喝咖啡,著書……總是在這幾件事情中循環往復。

下午3點半準時在教堂附近一個人散步,久而久之我就成了教堂的鐘表一樣,給附近的人定時。有一天讀盧梭《愛彌兒》竟忘記了,鄰居們就迷惑了:怎麼還沒有到3點半呢?我只能說:怪我嘍!

單身狗的日子就是這樣看起來平平淡淡,毫無新意可言。即使是這樣,也不能妨礙我成為一個社交高手。

四、佈教

作為一個教師,無論是貴族人物還是平民百姓都會是我的學生。我的課堂從來都是座無虛席,想蹭課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在我們這個時代,哲學產生於咖啡屋、產生於街頭巷尾,我的交際圈廣泛,因而我能看到的也多;我還喜歡打檯球和打撲克,有那麼段時間打檯球也可以賺錢過日子。

五、傳要

  • “有兩樣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佈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我在《實踐理性批判》裡的一句話,但並沒有多少人能夠解釋清楚這兩句話。這裡麵包含了我一生探究的問題:我們所屬的這個世界和人是什麼?

我的一生被人分割成前批判時期和批判時期。

伊曼紐爾·康德之敘傳

六、天志

在前批判時期我關注點聚焦於自然界,鄙人之作《自然通史與天體通論,或根據牛頓原理試論整個宇宙及其機械起源》雖然知道的人甚少,但是這個題目足以讓人一眼知道我的偶像——牛頓。另一個偶像已經言明。

這篇文章確乎是我對自然界和宇宙研究的方向,牛頓給我太多的啟發。後來我在《宇宙史概論》中提出的星雲假說也深受其影響。因而我執教的課程包含數學,物理學,天文學等等,我都不知道大學裡的課程還有什麼是我不能教的。

話說回來,正是因為有了對宇宙和自然界的研究,我才能耗費十年功力寫完《純粹理性批判》,一發表竟沒人看懂。在這本書中我想回答的是: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如果看不懂這句話就多念幾遍,如果還不懂就算了吧。說白了就是我們為什麼可以認識這個世界。我的答案是:理性

自然界的法則是人的理性,人為自然界立法。我之後的幾十年有個叫卡爾·馬克思的人說客觀決定主觀,在我這裡是主觀決定客觀。進一步回答上述問題就是:

我們只能根據我們先天的理性能力認識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這就是我在《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第一個方面——關於繁星密佈的蒼穹的簡單的解說。

七、人心

第二個方面就是道德律。這是我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探究的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怎麼認識,第二個就是我們去怎麼做。

先解釋一下純粹二字。按理說第二批判應該是“純粹實踐理性批判”,所謂的純粹就是不能與經驗發生關係,沒有經驗參與其中。如果說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法則還需要一些經驗,不是徹底的純粹。

但是在實踐層面的法則就是特別特別的純,道德律的其中一條表述就已經很清楚的表達了這一層要求: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行動的準則應當通過你的意志成為一條普遍的自然法則一樣。經驗是千變萬化,普遍的法則不一樣。換句話說,人的意志為自己立法。而這樣的意志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因此第一條表述是有前提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如果你非要問意志為什麼是自由的。我只能說:我不奉陪,你自己去探索吧。這是一條懸設。

最後,我們的行為的道德法則還有一個關鍵的問題在於:人是目的。這是我們行為的目的所在,如果人只是一個工具那就無法成為一個人——能夠主宰自己思想和命運的人。

八、信解

好了,我不想多講了,講多了我的自我介紹就沒人看了。

至於《判斷力批判》,應該說是最關鍵的一部分,而這最關鍵的一部分就是希望統一認識上的純粹理性與實踐純粹理性。這本書是為兩者搭建的一個橋樑。

我不想為我的書的艱難晦澀辯解任何東西,你們不是要跟我學哲學,而是要學習如何作哲學思考,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去思考。

就如我很欽佩休謨和斯賓諾莎,我卻不贊成他們各自的哲學,我就要把他們兩者代表的哲學統一在一起的。

曼弗雷德·庫恩《康德傳》

古勒留 《康德傳》

李澤厚《批判哲學的批判》

鄧曉芒《康德哲學講演錄》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鄧曉芒譯)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鄧曉芒譯)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奠基》(苗力田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