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會靈魂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會靈魂

楊絳先生,大概是不需要多介紹的。這位生於1911年的老人在90多歲,站在生死之間,不斷得自我思索,自問自答,用不太靈活的手攥著筆寫下了這本《走到人生邊上》。

楊絳先生站在人生邊上,向後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後看,看自己近一百年漫長的人生,人生一世,到底為了什麼?她想探索人生的價值。向前看,她再往前走,就什麼都沒有了嗎?那是關於靈魂的問題。

在弁言中,楊絳先生就自己關於死亡的問題問了幾個70多歲的年輕人,得到的答案大多是“上帝已經死了,現在是財神爺當道”,搞科學的也只說“這與我無關,我知道只是人死了就什麼都沒有了”。而楊絳先生不這麼認為,在她看來,人命不是蟲蟻的生命,不是禽獸的生命,自稱沒有靈魂的人絕不肯稱自己只有一條狗命,一條人命就是一個靈魂,人命與靈魂沒有本質區別。

而關於神和鬼的問題,楊絳先生似乎與牛頓晚年的觀點是一致的,她認為大自然必定是有神明的不然科學的定律怎麼會這麼精確,這麼一絲不苟,這麼普遍一致。而關於鬼,雖然有人不信鬼,有人不怕鬼,但是誰也不能證實人世間沒有鬼,我們不能因為看不見而斷為不存在。

讀到這裡的時候,雖然書中寫了“因為‘沒有’不從證實,證實‘有’倒好說”,但我在心中是想反駁的。不過幸好“楊絳”二字鼓勵我讀了下去。這裡我想提醒讀這本書的朋友,不要因為書中前半段關於鬼神的想法而中斷,讀下去,會有收穫的。

到人的問題上,首先如前所述,人是有靈魂的,就是人命,那是人與草木,蟲蟻的區別所在,也是死屍與活人的區別所在。然後是人的本性,它包含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人的慾望,正所謂“食色性也”,對性與食物的追求是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另一部分是楊絳先生自己創造的詞“靈性良知”,“靈性”是識別是非,善惡,美醜等的道德標準,“良心”是鼓動督促為人行事都遵守上述道德標準的道德心。靈性良心是人所共有,又人所特有的本性。

每個人都既有靈性良心,又有各種慾望。在作者看來,靈性良心屬於靈,“食色性也”屬於肉,靈與肉是不和諧的,必然會引發矛盾,鬥爭。而在這鬥爭中,作者仔細思考後,驚訝得發現,靈魂原來在肉的一面。靈魂和肉體是一夥的,自稱“我”,而靈性良心就在“我”的敵對面。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會靈魂

在靈與肉的鬥爭中,形成了三種結果,對應這三種人。

一種是靈性良心佔了上風,楊絳先生在中學時認識的勞神父和禮姆姆修女就是這種人,他們作為職業修士,極力剋制肉慾,順從靈性良心。當然,也有很多普通人克己省察,道德高尚,儘管做不到十全十美,也很了不起了,畢竟帶一些缺點,才更有人情味。

一種就是另一個極端,他們置靈性良心不顧,只管滿足自己的慾望。除了楊絳先生生活見過的一些人,她又舉了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例子,他們的自我膨脹吞沒了靈性良心,成為了極權獨裁的魔鬼。

剩下的大多數就是我們普通人了。在我們身上,靈與肉妥協了。我們或多或少都有私心,有小我,只是我們欺騙了自己,這欺騙不是故意,只是沒看透自己。正如書中所說,孔子常說“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其實應該加一句,患不自知也。

然後就是關於命。人生在世,各有其命。楊絳先生回顧其漫長的人生經歷,許多事情其實都是不由自主的,人在當時的處境中,就像漩渦中的一片落葉或枯草。但是有些事情,我們是有選擇的。從抗戰勝利後,錢鍾書拒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職位,到解放戰爭時期,他們夫婦決定就在國內,再到楊絳先生辭去中學校長,在關鍵的時刻,做主的還是自己。這些都是自己的選擇。

再者,人生再怎麼不順,人世再怎麼不合理,人類畢竟是萬物之靈,我們有我們的靈性良心。我們在靈性良心的指引下,而非天神的教導下,追求真理,追求善良,追求完美公平等等美德。我們有那麼長的文明,跟其他動物相比,我們真是卓然不同了。

生而為人,雖有不幸。但,生而為人,是為大幸。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會靈魂

然而,人雖然通過創造人類文明,證實了人是萬物之靈,但人之所以稱為萬物之靈,並不在於此。人的可貴,並不在於人類創造的文明,而在於人的本身。

文明雖然有很高的價值,甚至很偉大。但天地生人,絕不在於此,而在於人能學,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

人生實苦,這無可辯駁。但人是需要鍛鍊的。人雖是萬物之靈,但天生的人,善惡雜糅,還需要鍛煉出純正的品色來,才有價值。這充滿苦難的人世間,就是最好的地方。

當然,這受鍛鍊的不是肉體,而是靈魂,是精神。就像奧運會的目的,是練就公正合理,崇尚道義的品格,而不是在雙目殘疾還要堅守崗位的裁判幫助下,拿到那些帶著髒東西的金牌。

插一句,短道速滑真是刺激,張濛真是很帥啊!

問到最後,就到了人生的價值。

錢當然不是人生的價值,人生在世,雖然離不開錢,但錢終究不能成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不然的話,我等整不了大錢的人有什麼活下去的理由。錢顯然不是。

名聲呢?有人說,人生在世,無非名利二字,但有多少人是名不副實。那些將士們大概算是最應該留下名聲的,畢竟軍人的名譽高於一切,但應該被銘記的難道不應該是那些默默犧牲,沒有留下名字的士兵們嗎?即使是在古代,在“文死諫,武死戰”的信念之下,很多臣子冒著生命的危險指出皇帝的錯誤,只為了名留青史,被夠人記住。而皇帝們,作為一國之主,當然也希望自己能夠被後世的百姓,甚至後世的皇帝們敬仰。但是中國有那麼多的皇帝,有那麼多為忠,為義而死的仁人志士,你我又能記住幾個?更何況很多人身後的名聲完全不像自己所想的那樣,好人可以有壞名聲,壞人也可以有好名聲。名聲二字,你活著的時候是你的,你死了,只不過是為人利用罷了。

人生的價值,終歸還應該是你的信仰,你的道德,你的修養。

正如康德在《時間理性批判》所說,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準則。

我想在這裡,楊絳先生與康德想到了一起。

不信鬼神的我今天要聊一會靈魂

這便是《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的主體部分。雖然那個時候楊絳先生已經是96歲高齡,但在書中,她完全沒有要教導我們的意思,而是作為一個老人的自我思索。像她自己所說,她完全是從自己的生活經歷出發,希望能夠對一些問題進行思考。書中寫了她經歷過的,聽過的的一些小故事,那語氣就像聽自己家中年長的老人講述往事一樣,輕鬆自在,明明寫了許多關於死亡,靈魂的事情,卻不沉重,也難怪她可以如此長壽。

至於書中的鬼神之說,初讀我是非常難受的,甚至覺得買了一本假書,因為這實在與我心中的那個睿智老人的影響不太相符。但讀下去,我懂了。這本書裡,楊絳先生完全把自己當做一位普通的老人,一位真正走到人生邊上的老人,她擺脫了那些條條框框,依靠自己的實際生活經驗,合理得推理,一步步追問,一步步探索。她當然知道其中的一些說法會不受人喜歡,即使是她周圍那些七十多歲的“年輕人”都知道“上帝已經死了”,我覺得她不在乎,而且也不重要。

我向來是不信鬼神,不信靈魂的,但我今後大概不會去勸那些相信鬼神的人成為唯物主義者,我自己大概也不可能因為別人的話語,而拋掉我所接受的教育,而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

其實楊絳先生也並不是完全信鬼神,信靈魂的存在的,從書中看,我覺得她是半信半疑的,或者說是信大於疑,她完全是有幾分經驗,有幾分推理,便說幾分話。

我說這些都不重要,是因為這些東西完全不會影響到楊絳先生想要傳達給我們這些“聰明人”的想法,那便是關於人生價值。

追名逐利當然無可厚非,但是我們應該不時抬頭仰望一下星空,不時摸著自己的胸口想一想心中的道德。


好了,聊完了靈魂,我想讓你感動一下。點擊 可以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