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說得準不準

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說得準不準

馬上就要到冬至(12.22)了,冬至可以說是二十四節氣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氣了,在一些地方還有著冬至給去世親人燒紙的習俗。也有一些地方有著“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可見在過去冬至節氣是多麼受重視。在民間,更是有人通過冬至當天的天氣來預測天氣,更是形成了“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俗語。

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說得準不準

這句俗語的意思也比較簡單,就如同字面的意思。在冬至當天的氣溫比較暖和,那麼今年冬天的溫度就會比較低,並且會持續到明年三月份。如果在冬至當天的氣溫比較冷,那麼明年春天的時候就回暖比較早。在簡單一點就是冷的早,來年就回暖早,冷的晚,來年就回暖晚。

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說得準不準

這樣一條有關天氣的俗語,想要形成至少需要經過幾十或者上百年的總結,並且能夠經過檢驗以後才能流傳開來,不然就不能成為俗語、農諺。雖然現在已經有各種手段可以預知天氣如何,但這樣的俗語對農業生產還是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的。當然,作為一個崇尚科學的人來說,也不能完全的相信這些俗語、農諺,最好能與現在的科技手段相結合,這樣才能準確的預知以後的天氣如何。

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說得準不準

總之,俗語、農諺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既然能流傳下來,說明這些俗語、農諺的準確性還是可以的。但天氣畢竟受到多方面的影響,特別是現在受人類的影響非常嚴重,所以,在天氣預判上也要結合一定科學技術才行,不能盲目的相信俗語、農諺。


分享到:


相關文章: